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工建设及对洪水事件的响应

2021-08-11 15:19许佩瑶陈诗越陈影影
人民黄河 2021年7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洪水

许佩瑶 陈诗越 陈影影

摘 要: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决溢、河道迁移等事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了明清时期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水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河工建设明显响应于黄河洪水事件,河工与水患呈现正相关性,明代后期黄河水患的发生频率高于前期,河工建设也呈现相应趋势;明代前中期,河南地区水患频繁,河工建设也较多;明代后期和清代时期,江南地区水灾频发,河工建设也较为频繁。黄河洪泛促进了河工的修筑,河工也能有效治理黄河水患,但大多数河工都是在河道发生决口或堵塞后建设的,多属灾后应对型。

关键词:明清时期;河工建设;洪水;黄河下游

中图分类号:TV85;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7.011

引用格式:许佩瑶,陈诗越,陈影影.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工建设及对洪水事件的响应[J].人民黄河,2021,43(7):56-61.

Abstract: The floods occurr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the serious hidden danger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flooding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hifting of river channel had posed a great threat to the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lower reache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combing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ver training works and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iver training works are obviously in response to the flood eve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ver works and floods. The flood frequency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the river training works also show a corresponding tren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there are more frequent floods and more river engineering works in Henan are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 flood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construction of river training works are also more frequent.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have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iver engineering works,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flood of the Yellow River. However, the most of the river works are built after burst or blocked, mainly belonging to post-disaster response types.

Key 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iver training works; flood;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歷史时期黄河下游洪水频发,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1]。据统计,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共有1 593次,河道迁移59次,其中大的改道至少6次[2-4]。明清时期黄河改道、泛滥决口事件繁多,如何解决黄河下游洪泛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重心。河工建设是治理黄河的基础性工作[5],系统地分析河工建设的时空特征,正确地认识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泛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治理黄河洪泛的措施和经验,为当前黄河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历史文献记载中详细梳理了黄河下游的决口次数及每2次决口的间隔年数。在分析明代黄河下游河工建设的时空特征时,采用了《明史》《行水金鉴》《明实录》等史籍中所记载的数据;在分析清代黄河下游河工建设的时空特征时,采用的主要是《清史稿》中所记载的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河工数据。

1.2 研究方法

对于收集的黄河下游地区有关河工建设、黄河洪水等资料,包括明清时期黄河下游主要的洪水事件、决溢次数、河工建设的时空分布等信息,主要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河工建设的时空分布时,首先将河南、山东、江南(江苏、安徽)地区的底图导入ArcGIS软件中,然后分别输入3个地区河工建设的次数,并按照次数对河工建设进行等级划分,最后绘制各阶段的河工空间分布图。分析河工建设的时空分布与黄河洪泛的关系时,主要采用地理相关分析法。

2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洪水事件

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主要是黄河的决溢,为了了解黄河泛滥决口、河道改道等情况,整理了明清时期的相关史料。明清黄河频繁决溢,明代黄河决口了312次,平均每0.88 a决口一次[6];清代时期黄河决口了390次,平均0.68 a决口一次,河患频发,泛滥决口不断,尤其是清代后期,朝廷疏于管理,河道状况更加恶化。

2.1 明代黄河下游洪水事件

《明史》《黄河水利史述要》等文献对明代黄河洪水事件的记载较多,本文只列举部分事件(见表1)。明代前中期(1368—1548年)黄河水患大多发生在河南境内,尤其是开封、郑州等地较多。明代后期(1549—1644年)河南堤防工程形成,黄河水患逐渐向山东和南直隶转移,水患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曹县、沛县、徐州等[7]。

2.2 清代黄河下游洪水事件

清代除了继续沿用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策略之外,还采取了蓄清刷黄、创建减水坝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治理了黄河水患。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家财力大大衰退,清政府放松了对黄河的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日趋严重(见表2)。

3 明清时期黄河河工建设的时空特征

河工主要包括河道工程、闸坝工程、堤防工程。河道工程是有关河道的挖掘、改道的工程,闸坝工程是防洪排洪的水工建筑物,堤防工程是通过人力来遏制洪水外溢的挡水建筑物[8]。河工建设因时因地而异,本文根据《明史》《黄河水利史述要》《清史稿·河渠志》等资料分析河工建设的时空特征。

3.1 明清时期河工建设的时间特征

3.1.1 明代河工建设的时间特征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资料的记载统计明代河工建设次数,并以10 a为一个时间段来绘制河工建设时间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明代后期河工建设次数多于前期,总的来说河工建设次数呈增长趋势。明代有3个河工建设高峰期,分别是:正统三年至成化三年(1438—1467年),30 a内建设河工13次;嘉靖六年至二十六年(1527—1547年),21 a内建设河工14次;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568—1608年),41 a内建设河工41次。河工建设低谷期也有3个,分别是:洪武十一年至二十年(1378—1387年),河工建设次数为0次;成化四年至二十三年(1468—1487年),河工建设2次;崇祯元年至十七年(1628—1644年),河工建设2次。

3.1.2 清代河工建设的时间特征

清代河工建設随时间分布情况见图2,有两个明显的波峰与波谷。两个波峰分别是:康熙十三年至二十二年(1674—1683年),10 a中河工建设7次;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八年(1794—1813年),20 a中河工建设次数为17次。第一个波谷是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二年(1684—1713年),30 a中河工建设仅为6次,这个时期河工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因此度过了一个稳定期;第二个波谷是1843年后,受1840年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财政出现了危机,河工建设的次数逐渐减少。

3.2 明清时期河工建设的空间特征

3.2.1 明代河工建设的空间特征

根据明代府级政区将黄河下游地区划分为开封府、兖州府、归德府、淮安府和徐州府5个地区,并以10 a为一个时间段统计各地区的河工建设次数(见图3)。可以看出,明代前中期开封府河工建设的次数较多,其中正统十三年至天顺元年(1448—1457年)10 a中河工建设7次。兖州府的河工建设次数一直较少,但在正德三年至嘉靖十六年(1508—1537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主要原因是此时黄河东出山东,常破坏运道。归德府的河工建设次数较少,只在成化四年至正德二年(1468—1507年)有5次河工建设。淮安府在隆庆二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68—1597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工建设,原因是隆庆年间水患较多,河道阻塞比较严重,治河工程建设有所加强。隆庆之后,治河的重点“专在徐、邳”[9],徐州治河力度大大加强,隆庆二年至万历五年(1568—1577年),徐州府在10 a时间里进行了11次河工建设。

明清时期开封府、归德府隶属河南地区,兖州府隶属山东地区,淮安府和徐州府隶属江南地区,为了与清代河工的空间分布作对比,将河南、山东、江南地区的底图导入ArcGIS软件(见图4、图5)。可见明代前中期(1368—1548年)河工分布非常不平衡,河工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区,徐州府和淮安府的河工尤为缺少。明代后期(1549—1644年)河工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山东地区河工建设较少,主要原因是归德府管辖的河段较短。

3.2.2 清代河工建设的空间特征

清代河工在江南地区分布较广,河南地区次之,山东地区河工分布较少(见图6)。嘉庆九年至十八年(1804—1813年),江南地区的河工建设次数达到了9次,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受到黄河变迁的影响,治河力度有所加大。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前,河南地区只发生了4次黄河决溢事件,因此河工很少。雍正二年至十一年(1724—1733年),武陟、郑州、中牟决口严重,此时河工的修筑力度加大。自乾隆九年(1744年)后,河南地区的河工建设保持一定的数量,原因是乾隆时期黄河水患日趋严重[10]。山东地区河工次数总体上不多,原因是黄河山东河段较短,而且上游河南黄河的变化对于山东的影响并不大。

清代江南地区河工建设次数远多于河南、山东地区(见图7),说明清代河工建设的重点是放在江南地区的。

4 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泛之间的关系

4.1 河工建设时间特征与黄河洪泛的关系

从图8可看出,明清时期河工建设与水患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明初洪武年间,黄河洪泛与河工建设次数均呈上升趋势,但水患次数大于河工建设次数,原因是元末的长期战争对黄河流域破坏严重,人力财力都相当薄弱,对黄河没有大规模的治理。经过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永乐之后,国家经济处于上升期,但黄河水患的发生次数还是大于河工建设次数,主要原因是永乐九年恢复了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此后维持大运河的漕运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而黄河的治理以“保漕”为前提,治黄、治运、治淮交织在一起,河道的紊乱远超过以前的任何时期[10]。正德三年至崇祯十七年(1508—1644年),黃河洪泛与河工建设次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原因是此时期出现了诸如潘季驯、朱衡、刘天和等治河人物,而且国家财力比较雄厚,治河活动大量增加,有效缓解了水患带来的灾害。图8 明清时期黄河水患、河工时间分布

经过明末清初40多a的战乱,顺治年间黄河堤防失修,对水患的防御能力减弱。而且此时的清政府尚未摆脱财政困难局面,财政体制的缺陷使河工建设处于较低水平[11]。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此后又整修河堤,开挖中运河,对黄河河道加强治理[10],此时河工建设呈现良好的趋势。雍正元年至乾隆六十年(1723—1795年),黄河洪泛和河工建设次数都有所增长,出现了河工先于洪泛修筑的情况。此时国家比较重视黄河水患的治理,而且到乾隆后期,额征河银制度历经几次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随意摊派、拖欠河工经费的问题,保证了河工建设的顺利进行[11]。嘉庆年间,受堤防加长、险工增多、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河工经费迅速飙升,影响了河工的修筑。黄河洪泛的发生与气候因素相关,受季风气候的影响,7—9月为黄河中下游的主汛期,流域内暴雨增多,径流量增大。道光时期黄土高原暴雨量突然增大,造成黄河下游发生大规模洪涝灾害[12]。黄河洪泛带来了巨大的财政与社会损失,极大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境。清代末期,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财力出现危机,河工建设的次数减少。

以水患次数为横轴,河工建设次数为纵轴,绘制河工与水患的关系图(见图9)可知,水患次数越多,河工建设次数越多,两者关系较为密切,水患与河工拟合关系式的决定系数为0.317 9。

明嘉靖二十五年之后,河道单走汴道,没有给黄河决溢留下宣泄空间,造成嘉靖三十七年黄河大决口,黄河河道迁徙为十一股。这些河道较窄,两岸的堤防工程又较薄弱,对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此时潘季驯提出“束水治沙”的策略,在河道两岸修筑堤防,使得河道得以牢牢固定,从此河道没有了大的迁徙,达到“流连数年,河道无大患”的效果[13]。

总体来看,河工与黄河洪泛存在正相关性,黄河洪泛越多,河工建设次数越多,黄河洪泛促进了河工的修筑,河工又极大地减缓了黄河洪泛带来的灾害。但是相当数量的河工是在黄河洪泛发生之后建设的,属于灾后应对型,灾前预防型相对较少。

4.2 河工建设空间特征与黄河洪泛的关系

4.2.1 河南地区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泛的关系

明代河南地区黄河河道不稳定,泛滥突发性强,导致河南境内决溢改道非常频繁 [14]。虽然河南境内水患较为严重,但明初国力匮乏,对水患没有大规模的治理,此时河工修筑处于较少的阶段。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调运江南地区的粮食,加强了对黄、运河的治理,此时黄河洪泛和河工建设的次数都处于较高水平。总体来说,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黄河洪泛越多,河工建设越频繁(见图10)。

雍正元年(1723年),齐苏勒担任河道总督,他认为治河的关键在于预防,黄河泛滥之后再治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河南的阳武、祥符、商丘是黄河北岸的3个县城,在这一地区有3条支流,南岸又有一条支流,绕行约20 km。齐苏勒考虑到支流水势凶猛可能会冲坏河工,主持修筑了9 288丈(1丈=3.33 m)的堤防来防御黄河水患。他提倡的以预防为主的治河方针有效减少了河南地区黄河洪泛灾害,使得河工平稳,没有出现大患。

4.2.2 江南地区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泛的关系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受黄河洪水影响较大,河工建设比较频繁,因此以徐州为代表来研究江南地区河工与黄河洪泛的关系。嘉靖以前的治河措施是加强北岸堤防,南岸分流入淮,此时徐州水患并不严重,河工较为稀少[15]。但是在南岸实施分流入淮的措施严重影响漕运,于是嘉靖年间先后把南岸诸口堵塞,这使得黄河水患集中在徐州上下[16]。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河决于徐州,下至邳州,所以明代后期治河的重点“不在山东、河南,而专在徐、邳”。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国家对于黄河水患尤为重视,修筑了较多的河工来抵御黄河水患。徐州地区河工建设与水患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1),但是总体来说,河工建设次数多于水患次数。徐州地区的河工以预防为主,河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洪泛灾害。

为了减少黄河水患,徐、邳地区的河道几乎年年都要加强堤防建设。隆庆六年,朱衡与万恭专事徐、邳地段,从徐州到宿迁修筑了185 km堤防,而且修缮了丰、沛地区的大黄堤。万历元年,在徐邳新堤外加筑遥堤;万历六年,在徐州、睢宁、邳州、宿迁等地修筑了56 430丈的堤防,达到了“三百里之堤内束河流,外捍民地,邳、睢之间波涛之地,悉秋稼成云”的效果[8]。

4.2.3 山东地区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泛的关系

由于明代关于山东河工的记载较为粗略,因此以兖州府的河工来代表山东地区的河工建设情况。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河工建设与水患次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两者呈现正相关性(见图12)。尤其是在隆庆年间(1567—1572年),山东地区水患增加,而水患促进了河工的建设,使得河工呈上升趋势。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郓城侯家林决溢,向东流入南望湖。山东巡抚丁宝桢在侯家林一带修筑民埝堵住决口。同治十二年,黄河在东明岳新庄、石庄户决口,丁宝桢在贾庄修筑南岸长堤95 km。经过在侯家林、贾庄修筑长堤,张秋至铜瓦厢决口处的堤防基本形成,控制住了黄河漫流局面。

4.2.4 从铜瓦厢改道看黄河洪泛与河工建设的关系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历史时期第6次大规模改道。决口发生时,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太平天国起义正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决定“暂缓堵筑”决口,让黄河改走新河道,同时将财政支出倾向于军务,导致河工经费被大量削减。在局势维艰之时,清廷将新河道治理的重任抛给了地方,这使得清前中期国家高度重视的河务转变成地方性事务。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民众承担起治理新河道的重任,但三者的立场不同,加之经费、技术等要素极为缺乏,很难取得实际成果。清廷内部针对黄河新旧河道的问题展开了长达30多a的论争,但最终因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财政困难、国家发展战略转移等问题,没有采取有力的河工建设措施来改变铜瓦厢改道的事实,使得铜瓦厢决口改道最终给黄泛区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17]。

总之,黄河下游地区河工与水患关系密切。水患发生地点从北向南、从西向东不断迁移,河工建设也呈现相应的转移,而且黄河洪泛促进了河工的修筑。明代前期河南地区水患频繁,河工建设次数处于较高水平。随着黄河水患的南移,明代后期和清代河工建设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而相较于江南、河南地区,山东地区水患并不频繁,所以河工建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也间接表明河工能有效缓解黄河洪泛,保证河流入海的通道,在一定时间内有效防止黄河水的倒灌,减少洪泛对于黄河两岸人民造成的损害。

5 结论与建议

(1)明清时期黄河洪泛频繁,河工建设明显响应于黄河洪水事件。黄河洪泛与河工建设次数呈正相关,两者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黄河洪泛促进了河工的修筑,而河工极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洪泛危害。明代前中期(1368—1548年),河南地区水患发生最频繁,河工集中于河南地区;明代后期(1549—1644年)和清代江南地区水患较多,这里的河工建设也比较频繁。而山东地区水患发生次数不多,河工建设次数也较少。从时间上看,明代水患发生次数逐步增加,河工建设次数也呈上升趋势。

(2)虽然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经济等因素也对河工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受元末战争的影响,明代前期河工建设较少,随着国家的统一与财政收入的稳定,河工建设呈增长趋势;明末受战争的影响,河工建设略微减少。清代存在吏治腐败的现象,河工建设呈波状起伏,尤其是清代末期受鸦片战争的影响,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经费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河工的正常修筑,河工建设次数呈现减少趋势。咸丰年间,政治时局动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财政困窘的境地中,无力管理河工建设,导致了黄河第6次大规模改道的发生。

(3)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黄河洪水风险仍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过去是认识现在的钥匙,我们应该从明清时期治理黄河洪泛的措施中汲取经验,正确认识黄河洪泛与河工建设的关系,减少黄河洪泛灾害,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让黄河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 魏本杰,侯战方,陈诗越,等.黄河下游大野泽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演化的指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39(3):151-161.

[2] 马玉凤,李双权,潘星慧.黄河冲积扇发育研究述评[J].地理学报,2015,70(1):49-62.

[3] WANG Y J,SU Y J. Influence of Solar Activity on Breaching,Overflowing and Course-Shifting Event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 the Late Holocene[J].The Holocene,2013,23(5):656-666.

[4] 李伊波,樊志民.论农业生产方式对两汉黄河下游水患的影响[J].人民黄河, 2018,40(5):34-38.

[5]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8-10.

[6] 陈志清.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淤积、决口改道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44-50.

[7]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嘉靖)沛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68.

[8] 李德楠.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3-94.

[9] 張廷玉.明史·河渠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40.

[10]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306-308.

[11] 潘威.河务初创:清顺治时期黄河“岁修”的建立与执行[J].史林,2019(3):77-87.

[12] 潘威,郑景云,满志敏.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J].地理学报,2018,73(11):2053-2063.

[13] 孟艳霞.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河道治理研究:以开封以下河段为中心[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28-32.

[14] 王学要.明代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与治理思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14-17.

[15]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增刊1):12-24.

[16] 胡梦飞,杨绪敏.论明代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及其灾后的应对[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99-204.

[17] 贾国静.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6-56.

【责任编辑 许立新】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洪水
爸爸的“洪水”暴发了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洪水漫家园军魂筑长城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过门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