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扬明
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其中的“培根”乃育人根本。
培,即育人方式,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而应该如土壤,给予根營养,不施以太多压力。根,即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终归属于生命之意义。“培根”不是让我们只盯住分数,而是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实践与体验。
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但是,一些教育者总会忘记这一点,结果,道理讲了不少,孩子们听懂了,也明白了,但在实践中一直重复犯错。可见,真正要改变或影响一个人,需要由内而外的“育心”教育。育心,就是要孩子自己感受,自己体验,摸了热水才知道什么是烫,吃了蜂蜜才知道什么是甜。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教育应该从人出发,人只有自己出发看世界,才能养成主动思考,主动作为的习惯。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人格自觉。
我们老是害怕孩子犯错误,殊不知,犯错正是唤醒的契机,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
曾经看过一段视频,在一个商场内,一个男孩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粥,妈妈站在一旁,让他自己清理干净。虽然旁边的人说可以让保洁员来清理,但是,孩子的妈妈坚持说:“这是他自己弄脏的,他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然而,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犯错后,要么忙着帮孩子逃避责任,要么一个劲儿责怪孩子,发脾气,这些,都不是教育。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体会:自己终会长大,总要独自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若是肩上没有担当,心里也就没有敬畏,那只会惨遭社会的“毒打”。
那么,如何唤醒?李镇西老师有过很多这样的教育经历:开学初,李镇西老师会给每个孩子一封信,一般会写一些祝福语或提出一些希望。按理说,这封信可以由班干部来发,但李老师懂得教育契机,他亲自按顺序发给每个学生。当孩子们领取信件时,大多忽视了基本的礼仪——双手接收,道谢。李校长并不直接批评与提醒,而是寻找教育的契机,当有学生道谢时,他就趁机表扬,这个表扬实际是提醒与教育。
这里暗含两种育人方式,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接收信件时要做到基本的礼仪;一种是类似李校长那样间接抓住时机进行有效提醒。两种方式区别很大。
我们暂且把“事先提醒”叫作“说教式”,把抓住契机教育的做法叫作“渗透式”。“说教式”是基于假设的教育,“渗透式”则是有具体情景的教育。一般情况下,“渗透式”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渗透式”教育更走心。就像上述例子中,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即同一集体中有礼貌的同学对另一部分没礼貌的同学进行教育——有礼貌的同学因表扬而受到鼓励,缺少礼貌的同学则被有礼貌的同学感染,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培根,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本身,根基筑牢靠的是耳濡目染、无声渗透,让正确的价值观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帮助他们站得直、立得稳、行得正,这才是“培根”的本质。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