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何聪阳 王永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林草行业科技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快林草业建设发展,就必须深入实施林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近年来,庆阳市全面推进“科研项目化、技术体系化、成果产业化”模式,先后实施各类林草科研推广项目58 项,完成中央、省、市财政投资876.91 万元(其中:国家7 项470 万元、省级17 项188 万元、市级16 项218.91 万元),引进林果新品种25 个,示范推广先进技术成果26 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56%。
(一)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成果丰硕。依托项目实施推广栽培辽核系列、中核1 号等新优品种18 种,金叶白蜡、聊红槐等优良树种7 个,推广栽植白桦、黄甘桃、文冠果等优质乡土树种10 个,极大丰富了全市林木种质资源,全面推动了全市良种化进程。引进示范推广核桃良种繁育及丰产栽培、浸水蘸根栽培等先进技术16 项,显著提高全市林草生态建设工作力度。
(二)沙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在毛乌素沙漠南缘选择流动沙地和林地,通过不同混交林营造及封育方法,设立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灌灌混交、灌草混交等6 种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建立新疆杨、樟子松、沙地柏、沙蒿、沙棘、柠条等沙地苗木繁育基地50 亩,建立示范园3000 亩。
(三)古树名木和乡土种质资源调查工作进展顺利。《庆阳古树名木奇观》编撰完成并出版,充分展现了全市古木奇树现状和保护成效。子午岭林区乡土树种资源调查工作完成,涉及树种188 种,分属38 科82属(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 种,庆阳特有树种5 种),采集并制作乡土树种蜡叶标本360份,电子标本8430 份,编制完成《庆阳市乡土树种发展规划(2016-2025)》。
(四)标准制修订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林草行业标准制修订,完成了庆阳市新疆杨育苗及造林、大樱桃丰产栽培等8 项技术规程;对全市1992 年以来制定的59 项林草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审查,废止2 项标准,修订16 条标准;组织制定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图像联网技术规程”“陇东山地核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推动了全市林草建设标准化建设进程。
(五)林草成果推广转化能力持续提升。先后与天水、平凉等地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签订了《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成果转让合同,并达成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依托庆阳市林草科技扶贫“516”专家服务团队,累计选派林草科技特派员30 人次,先后赴多个县区重点开展油用牡丹、苹果、大樱桃标准化建园、花果管理、标准化施肥、省力化修剪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建办科技示范点36 处,示范面积1.26万亩,树立400 多个林果科技示范户,提升了科技转化能力。
(六)林草科技培训全面加强。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以及陕甘重点林果企业专家、学者对广大林农就核桃、苹果、沙棘、牧草种植等方面开展了培训,举办各类林业和草原技术培训班855 期,教育培训农民10 余万人次。二是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结合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技周”“植树节”等重大科技宣传活动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技术宣传活动529 期,累计发放资料63.4 万份。三是强化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子午岭乡土绿化树种开发利用技术专题研讨会”和“庆阳市油松人工林全周期抚育改造技术培训研讨会”,邀请专家对“森林抚育规程”专题解读,印发《子午岭乡土绿化树种开发利用技术研讨论文集》,有效巩固了学术交流成果。
(七)林草科技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机构设置趋于合理。全市现有林草科研机构2 个,分别为正县级科研机构庆阳市林草科学研究所,科级科研机构中湾林草科技研究所(隶属于正宁林管分局);林草科技推广管理机构1 个(庆阳市林草技术推广站),草原科技推广机构1 个(庆阳市草原工作站),县辖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7 个,市管学会1 个(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学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水平持续向好。市直林草系统现有林草工作人员2068 人,其中林草专业技术人员817 人,包括正高级工程师7 人,高级工程师98 人,工程师333 人,助理工程师379 人。市林草专家库市级专家57 人、县级专家24 人。近年来工程系列中级职称新增122 人,高级及以上新增54 人(其中正高级4 人)较2015 年分别增长了40%和98%。
(一)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庆阳市林草科技推广站工作关系没有理顺,没有真正承担起全市林草科技推广工作,也未能很好地发挥科技推广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部分县、乡林草推广机构撤并萎缩,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统筹协调难度较大,承上启下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科研设备投入不足。现有科研平台建设不足,即使庆阳市林科所,也没有正规完善的实验室,现有试验仪器仅为一些常规的测量性工具,且设备数量少,质量低,科研手段滞后,不能满足现代林草科研工作的需要。
(三)科研经费筹措难度大。目前随着省级科技推广项目逐年减少,市级财政科技项目暂停,项目经费出现断档,争取渠道变窄,多项有待开展的科技项目因资金问题不能实施,相关课题被迫暂停或者暂缓,影响了全市林草科技研发水平。
(四)科技队伍建设滞后。一是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当前60 后、70 后专业技术人员仍是林草系统中坚力量,80 后、90 后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相当突出。二是现有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导致科技项目成果少,含金量低,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支撑现代林草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知识老化问题突出。四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和闲置现象并存,一方面,有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着与林草科技无关的日常公务办理等管理方面的工作,专业知识被闲置荒废;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项目却找不到专业对口且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目前林草行业专技人员相对紧缺的现状。
(五)科技与生产结合度不紧密。近年来全市林草系统科技论文、专利、软著件数成增长趋势,但是与目前全市开展的林草重点工程结合不够,与全市林草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间差距不断增大,矮化密植苹果、大樱桃温室栽植、彩色观赏树种、优质牧草技术研究和推广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瓶颈,科技转化率还不高。
(一)理顺林草科技推广体系,提升林草科技推广水平。一是强化市级林草科技推广机构职能,充实年轻的专业技术力量,有效改变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现状,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发挥市级林草科技推广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根据林草业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县级林草技术推广机构,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要求,整合乡、镇林草技术推广力量,建立起省、市、县、乡科技服务工作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推广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全面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因此,一是市、县林草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类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和优惠措施,努力营造“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做到人岗匹配,将专业对口,想干事、能干事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聘任到林草科研推广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自学等途径,鼓励和支持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加快知识更新,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新秀和林草科研项目带头人,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筑牢人才队伍发展基石。
(三)立足全市林草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林草科技研究。紧紧围绕“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3 年行动、“一村万树”工程、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绿色通道、荒山造林、经济林基地、森林培育和优质种苗基地建设等发展机遇,努力提高林草科技工作整体水平。一是围绕全市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在“五区五廊”生态建设中,开展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二是加强林木良种引进试验推广和优良乡土树种的筛选繁育驯化,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紧盯“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树一业”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彩色树种和林木良种推广技术研究。三是开展林草产业培育技术研究,主要以森林资源高效利用、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培育为重点,最大限度地促进林草产业健康发展。四是推进林草标准化建设,以林木种苗、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名优果品和花卉生产等为重点,研究经济林丰产标准和重点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林草质量振兴步伐,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导林草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四)加大林草科研资金投入,提升林草科研硬件水平。一是努力衔接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林草局《关于加强重点林草建设工程科技支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以安排不低于林草重点工程投资3%的标准安排工程科技专项经费,支持林草科研和技术推广。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林草科研项目资金,林草科研机构要紧盯林草科研实际需求,瞄准国家、省、市项目投资导向,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林草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实现以项目推广带动技术研究,以技术研究促进林草科技发展。三是强化林业草原科研和推广硬件建设,按步骤、有计划地购置硬件设备,改善办公条件,规范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加强林草科技融合,林业科技发展和草原科技发展要相互融合,在项目研究中要逐步实现体系化、系统化、协同化研究模式,做到林草科技发展远景目标与年度任务融合、科技推广与乡村振兴目标融合、生态建设与林草产业发展融合,不以单个项目为中心单打独斗,实现林草科技研究、推广、转化集成发展,不断提升林草科技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