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成,辛冉冉
(济宁市中医院针灸一科,山东济宁 272000)
肩周炎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近年来发生率不断升高[1-2]。肩周炎早期多以肩关节周围疼痛为主,伴有肩关节活动不利,病情持续发展会引起关节活动障碍,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影响[3]。西医针对肩周炎多采用药物进行消炎消肿、止痛,但不能根治,且易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整体疗效欠佳。中医对于疼痛期肩周炎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措施较多,如温针灸、刺络放血拔罐、推拿等疗法,且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临床关于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应用于疼痛期肩周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的研究报道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疼痛期肩周炎患者为对象,探究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84 例疼痛期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符合第9 版《外科学》[4]中疼痛期肩周炎的相关诊断标准: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到明显限制;中医符合《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5]中肩痹的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寒湿痹阻:症见肩部窜痛,有沉重感,遇风寒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脉弦滑;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免疫系统病症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风湿性关节炎等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病症者;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者;存在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对本方案使用手段存在禁忌证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17 例,女25 例;年龄36~71 岁,平均年龄(53.89±3.87)岁;病程1~8 个月,平均病程(5.63±1.08)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9~27 kg/m2,平均BMI(24.69±0.78)kg/m2。观察组男16 例,女26 例;年龄38~73 岁,平均年龄(53.95±3.92)岁;病程1~9 个月,平均病程(5.75±1.14)个 月;BMI 20~28 kg/m2,平均BMI(24.75±0.8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侧卧位,选择肩前、肩髃、肩贞、肩髎穴位,对上述穴位予以常规消毒处理,选用1.5 寸毫针快速进针,施以提、插、捻、转的手法,得气后,将一段高1.5~2 cm 的艾条套于针柄之上,艾条下端与皮肤间距需要保持在4 cm 左右,同时于两者之间放一纸板进行隔热,等到艾条燃尽之后取针,1 次/d。
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温针灸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刺络放血拔罐:于患侧肩部探寻1~2 个痛点,予以常规消毒处理,以三棱针点刺,待皮肤出血后,于刺入点上扣上火罐,留罐5~10 min,每2 天治疗1 次。
两组均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完毕后休息2 d 再行治疗,均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临床疗效:于治疗2 个疗程后进行评估,显效:肩痛等症状全部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肩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部分改善;无效:肩痛等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肩关节活动度:于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通过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中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包括前屈(0~6 分)、外展(0~6 分)、内旋(0~5 分)、外旋(0~5 分)、后伸(0~3 分)5 个部分,总分25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肩关节活动度越大[6]。
(3)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量表共计10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7]。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达,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达,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后伸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后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ROM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肩关节ROM 评分对比[(),分]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分]
表3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分]
肩周炎是以进行性肩关节疼痛与运动障碍为临床特征的自限性疾病,按自然病程可分为疼痛期、冻结期、融冻期三种,其中以疼痛期较为多见。多数患者病程进展至1~3 年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剧烈疼痛与活动限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部分患者会长期遗留轻中度的症状,故临床需予以该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
中医学将肩周炎归为“痛痹”范畴,认为该病主要是因风、寒、湿入侵机体,造成经络血脉发生痹阻,营卫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临床治疗应注重祛风除寒、舒筋通络。温针灸为中医常用的外治法,该疗法将针刺与艾灸疗法进行有效组合,在针刺得气后留针,点燃针柄上的艾条至其燃尽,使热力经由针的引导输送进人体,以此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等功效[8]。该研究选用肩前、肩髃、肩贞、肩髎穴进行温针灸治疗,可有效疏通经气,祛除毒邪,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其中,肩前穴有舒筋活络之效;肩髃穴有祛风理气、通利关节等作用;肩贞穴可散结消肿;肩髎穴可发挥通络止通之效。但该病患者单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弱,故临床常考虑采用联合治疗方案,以期增强治疗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后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在疼痛期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刺络放血拔罐将点刺出血与拔罐疗法相互融合,其中点刺出血能够快速去除患处瘀血,在最快时间内疏通经络气血,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拔罐是利用燃烧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内呈负压状态,以增强出血效果,从而更快地促进疼痛处瘀血排出。拔罐还可以通过牵拉肌肉、神经、血管和皮下腺体,有效加快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出现,从而调节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进而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9-10]。另外,拔罐生成的局部温热还可以充分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进而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血管壁通透性,促使致痛物质排出,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温针灸与刺络放血拔罐两者结合可互相补充、协同增效,加速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可能对研究结果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在后续研究中还应延长观察时间,深入探讨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对疼痛期肩周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可有效减轻疼痛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肩关节活动度恢复,增强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