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王立杰 解登峰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 山东青岛 266100)
日本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于2016年发布了《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愿景2020——改革、强化国立大学图书馆的职能》(以下简称《愿景2020》),提出“培养新时代馆员是实现图书馆协会愿景的重要前提”,“大学图书馆将通过构建复合型人才集合体,促进各类人才相互协作,在承担图书馆职能的同时促进各种智力成果的产出与共享”[1]。《愿景2020》还提出要出台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制度,目标是提升高校内各类人员对图书馆事业的参与度,提升国立大学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新的馆员培养制度要有助于教职工、科研人员、学生等各类人群与图书馆员通力合作,进行馆藏构建与评价,促进学术交流,进而促进多种智力成果的产出与共享。笔者将在日本高校图书馆过去40年的职能变迁背景下探析其馆员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及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1980年日本文部省在学术审议会上发布的报告《关于今后学术信息系统的构建》中,详细说明了此后一段时间内日本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基于这一报告的要求构筑了NACSISCAT/ILL联合目录与馆际互借系统,在全日本范围内实现了各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图书、期刊等学术信息资源共享。
参加联机编目的各高校图书馆开始遵守共同的编目规则上传数据,实现了全日本范围内编目的标准化。以此为契机,各高校图书馆陆续在引入NACSISCAT的同时引入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这一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员开始学习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相关技能。国立情报学研究所从各国立大学图书馆抽调人员成立工作组搭建NACSIS-CAT之际,在利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同时也相当于为其提供了长时间的自动化技能在职培训,这些馆员随后成为支撑国立大学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的顶梁柱。
90年代日本高校图书馆继普遍实现了业务自动化之后开始进行一次文献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内容是各馆的特藏珍稀文献。1996年文部省学术审议会上第一次将特藏珍稀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定位为电子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这项工作虽然需要馆员学习数字档案、机构知识库软件等相关知识,但是数字档案、机构知识库都是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变形,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员在自动化系统引入时已经掌握了构筑这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此外,这一时期数字化的资料和机构知识库收录的资料已经被划分为图书、期刊、文件、学术论文等几个大类,各类元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标准化,著录内容也基本统一。因此,这一时期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升实际上是在已有技能基础上的拓展。
21世纪初电子期刊的兴起,与前述电子图书馆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将一次文献数字化。但其从是否为本馆馆藏这一点来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电子图书馆时代主要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数字化对象,以校外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而电子期刊与之相反,以校外生产的一次文献为数字化对象,以校内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以往校内读者频繁来馆查阅纸质外文期刊及图书,而现在这些馆藏并不在图书馆,读者通过互联网无须来馆就能方便地访问所需的数字化文献,开启了“读者不入馆”时代。这一时期图书馆员需要掌握电子期刊数据库的采购模式,国外数据商的销售、定价策略,还需具备一定的谈判能力。但电子期刊本身与以往的纸质期刊格式相同,流通量与纸质期刊相比也几乎没有区别。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原有的处理纸质期刊的技能都能够迁移到电子期刊上。
随后,机构知识库的兴起推动了开放获取运动,开启了日本学术信息流通的新时代。开放获取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原本刊载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能够被免费、自由查阅。然而日本机构库收录的论文中,原本就不进入销售渠道的纪要论文等灰色文献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于日本高校图书馆员来说,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实际上是纪要刊发这一传统业务的延伸,并不涉及太多新技能素养。但是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将高校图书馆推至学术信息交流的中心环节,自此日本高校图书馆超越了为教育科研提供纸质文献保障的传统职能,开始承担起生产、传播学术信息的新职能。可以说,机构知识库的建立改变了日本高校图书馆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角色与定位。
2008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面向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为共享空间的兴起提供了契机。2010年左右共享空间的大规模引入将日本高校图书馆纳入了高等教育政策的覆盖范围。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打出“嵌入教学活动”的口号,高校图书馆中共享空间的数量急剧增长,这一势头持续至今。2020年6月28日发布的《学术信息基础设施调查报告》显示,拥有学生自主学习用共享空间的国立高校图书馆占比达96.5%[2]。然而,高校图书馆员如何以非教师的身份嵌入教学活动,各高校图书馆并未达成共识。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员嵌入教学活动的具体设施。高校图书馆员要借助共享空间嵌入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开展,需要提升哪些职业素养,成为日本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开放科学有多种定义,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管理是开放科学建设的核心之一[3]。2019年日本政府发布的《综合创新战略》中提出,“有效利用机构知识库,开发有益于管理、检索、开放科研数据的系统,并于2020年投入使用”,开启了科研数据管理新时代。开放科研数据是在开放获取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在开放科学运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要求投稿论文提供其所用到的科研数据。由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与科研人员评价密切相关,因此科研人员对此有较高的关注度。机构知识库建立后,学术科研成果的发表与高校图书馆也密切相关。论文与科研数据都属于一次信息,因此,以论文为处理对象的情报学知识、技能都能够迁移到科研数据管理上。然而,日本高校图书馆员却在科研数据处理上遇到了困难。比较科研数据与论文在开放获取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目前科研数据在格式标准化上与论文有很大的差距。处理科研数据让熟练于处理高度标准化论文的高校图书馆员束手无策,处理科研数据从操作层面来说,对于高校图书馆员是一个未知领域。因此,科研数据的格式与标准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图书馆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员只需在原有技能、知识基础上进行升级就能适应图书馆职能变革,因为高校图书馆所关注的核心资源是一直是图书、论文等传统资源。但现在,高校图书馆新职能所涉及的处理对象是数据、教材等馆员从来没有处理过的、并不在其核心业务范围内的资源,因此,高校当今时代要求日本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新职能——深层次嵌入式学科服务、开放科学职能将无法延续一直以来的技能积累、拓展范式。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理念也发生了变革:对教育科研的支撑由资源为王转为以人为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图书馆的职能发生了多次跨时代的变革,每次变革都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而日本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变迁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图书馆员在职业素养上的提升(见表1)。
表1 日本高校图书馆职能变迁与高校图书馆员所需知识和技能变化
高校图书馆员积极拓展与各专业人才的合作,共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新职能。《愿景2020》中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图书馆职能要求的人才做了如下描述:大学图书馆将通过构建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集合体,在发挥新职能的同时促进各种智力成果的共享与生产[1]。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提升馆员自身职业素养,还要积极引进新型人才,拓展与其他组织、人才的合作。迄今为止,关于新职能的实现一直局限于高校图书馆这一相对封闭的世界中,这导致长期以来资源占据着关注的核心。要实现教学支持、开放科学的新职能,需要图书馆开展具体活动,拓展与其他组织、人员的合作,应将高校图书馆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积极构筑复合型人才集合体,让各种能力和技能的人才都参与进来。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掌握与不同人才开展合作的相关技能,提升合作素养。
多方合作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日本国内已经开展科研数据管理的高校,目前都是通过校内多个单位合作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京都大学主要负责科研数据管理的机构是跨学科教育研究推进中心下设的学术创新部,但其本校的学术研究支持办公室、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促进中心等学术科研机构以及学术信息媒体中心等信息系统运营机构都参与其中。
日本千叶大学学术链接中心自2017年开始关注嵌入式学科服务专职馆员的培训,就专职馆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陆续开展了文献调查、问卷调查、采访调查,并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创建了能力评价表,对高校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进行可视化评价。评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4]:①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支持情况;②承担的工作内容;③对高校整体情况的把握;④与学生的沟通;⑤团队协作;⑥与相关团体合作关系搭建。不同专业领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活动,对专职馆员的专业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千叶大学学术链接中心所进行的培训是一种通识技能培训,并不涉及专业能力。通过这一培训,让高校图书馆员习得作为嵌入式学科服务专职馆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见表2),使其在教学支持框架下相互协作成为可能。该培训项目设计了11个培训板块,其中“共享空间管理”“信息素养、根据教师需求开发教材”是高校图书馆未来行使嵌入式学科服务职能的前提条件。这一培训项目的开展是日本国内对嵌入式学科服务专职馆员培训、提升馆员深层次学科服务能力的有益探索。
表2 高校图书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能力评价表
日本科研数据管理相关组织陆续开始开展科研数据管理相关培训,绝大部分的培训通过线上进行。日本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JPCORE)于2017年6月发布了“RDM培训工具”。JPCORE与NII联合开发的MOOC课程“开放科学时代的科研数据管理”随后于2017年11月发布,这一课程于2018年8月升级为“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设计与实践”,截至2020年12月份,这一课程已经被访问了7 954次[5]。日本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开展科研数据管理的工作。因此培训内容的设定在参照其他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及时根据一线工作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其调整核心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分为7个方面:①科研数据管理基础;②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的意义与价值;③图书馆如何开展数据服务;④培训管理与评价;⑤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工具简介;⑥编码工具概述;⑦平台搭建工具概述。
其中,“编码工具概述”主要介绍Python、Jupyter Notebook等编码工具的使用方法,“平台搭建工具概述”则主要介绍用于数据共享的Figshare、Mendeley Data等平台的搭建介绍。
进入开放科学时代,日本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基础不再是资源,而是以人为本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与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活动中关键的一环,直接参与到了学术信息的生产、传播、共享流程中。高校图书馆员如何更深层次地嵌入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但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学科服务与科研数据管理职能无法仅靠图书馆自身之力实现,日本通过加强与其他各机构团体的合作,将高校图书馆纳入更广阔的语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日本高校图书馆相关联盟及团体为高校图书馆员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了高校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及科研管理相关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程度,促进其成为高校教育科研团队的合作伙伴。
我国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根据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新服务”[6]。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借鉴日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实践,适应新时代学术交流环境的变化,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对教学科研的支撑由“资源为王”转变为“以人为本”。
(1)深度重塑馆员及图书馆管理者的数据理念,提升其数据意识,使其清晰认识到数据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意义,在科研过程中严谨对待数据,保证数据敏感度和可信度,用批判思维来看待数据的产生、管理及评价,善于运用数据各要素激发其敏锐的数据洞察力,发现并挖掘问题,从而形成针对性、个性化的咨询方法和学科服务策略。图书馆管理者数据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学科馆员数据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层应转变观念,具备数据管理战略能力,能够统筹规划、科学研判,重视学科数据服务,注重学科馆员专业成长,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科馆员的数据管理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也应注意细节管理,应充分培养学科馆员的数据敏感度,对数据服务形成直观的认知,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深层次拓展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2)系统构建馆员数据素养培育机制,促进馆员学科体系认知的形成。我国于2017年3月发布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提出“建立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7]。高校图书馆应定期邀请图情专家为馆员提供数据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训,为馆员开设“数据挖掘技术”“数据结构模式鉴别”等数据素养课程,鼓励馆员积极参与,充分挖掘个人知识储备及调动学习能力,在群体化学习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个体获知内容。鉴于馆员自身学科专业的局限性,聘请其他学科领域专家开设讲座,加深馆员对其他学科认知,降低因学科知识盲区而限制其数据能力发挥的机率,并提供馆员与数据相关的岗位,使其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科研项目中,在协助科研人员开展项目前期规划、项目中期管理、项目后期测评的实战中,对科研项目的流程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将所掌握的理念、方法、技巧在嵌入教学科研项目时能发挥至最佳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高校图书馆与校内其他机构的合作,提高科研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推进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职能的实现,让高校图书馆成为开放科学的重要参与者、推进者乃至领导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