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区传统民居特征浅析

2021-08-10 05:56韩怡王蕾蒋明霞石亚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天井

韩怡 王蕾 蒋明霞 石亚飞

摘  要: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风貌、人文底蕴形成了大量各具特点的民居建筑。本文以桂林地区部分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布局及基本构造,通过实地考察桂林市永福县、灌阳县、灵川县、恭城县等地多个村庄,调研了83座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民居,归纳了其室内布局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布局的内在原理进行了简单分析,讨论针对这些传统民居特色元素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  天井  错层式  桂林地区

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4(c)-0106-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Guilin

HAN Yi  WANG Lei*  JIANG Mingxia  SHI Yaf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410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form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aking som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Guili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spatial layout and basic structure, investigates 83 relatively well preserved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Yongfu County, Guanyang County, Lingchuan County and Gongcheng County of Guilin City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sums u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ndoor layout, analyzes the internal principles of these layout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th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Courtyard; Staggered floor; guilin area

傳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地创建了无数的民居建筑瑰宝。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民居的维护、传承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也日益多元化。魏莎等人[1]针对衡阳传统民居建筑“新旧断层”的现状,从“气候适应、技术适宜、贴合生活、传承文化”4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对衡阳传统民居建筑的新构思。罗劭君等人[2]对白族传统民居现状、面临的变迁及消失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功能构成等方面的改造思路和方法。季文媚[3]的文章对徽州传统民居能耗问题进行分析,从墙体、屋顶、天井、门窗4个方面提出改造设计,提出了力求在保持民居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增强房屋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使传统风貌与现代技艺相融合的观点。

本文经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查阅,对桂林地区的部分民居的内部布局、建筑与所在地地势、通风采光等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归纳。

1  特征浅析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4]。根据气象部门统计 ,桂林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974mm,每年大量的降水和较低的纬度造成了桂林北部地区潮湿闷热,太阳辐射强烈的气候特征,桂林地区又多为山地地形,当地传统民居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人”字形坡屋顶

桂林地区降雨多,年平均降水量接近2000mm。考虑到屋面排水需求,桂北地区的民居大多采用“人”字形坡屋顶,且有屋面坡度大,屋檐出挑长两个主要特点,如图1。

本文调研的83座传统民居,皆是“人”字形坡屋顶,坡度最小约为23°,最大达到了38°,这样的坡度能够让自然降水快速顺着屋面排出,减小了雨水渗漏的风险。此外较大的坡度使顶棚和屋面间空间增大,有利于隔热通风,是缓解潮湿闷热的有效方法。

除了少数几座如图2所示的传统民居屋檐出挑较少,约30cm,多数民居屋檐出挑近1m宽,如图3所示。出挑深远的屋檐,有效地阻挡了雨水对墙体的侵蚀,也使阳光在夏季不能直射进室内,保证屋内凉爽。还可以在雨天为行路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1.2 天井

传统民居的内部的空间组成主要包含天井、厅堂、厢房、厨房等。天井是南方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人民不断适应环境而对建筑结构进行的创作,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诠释[5]。在桂林传统民居中,天井也是典型特征之一,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2.1 空间布局以天井为核心

桂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空间组成较为类似,但是组合方式会因为家庭的居住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调研发现,桂林北部地区的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以进为单位(传统民居院落)主要有以下几种布局形式。

第一种布局形式:平面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天井与厅堂布置在房屋正中,两侧设置厢房,作为不同的功能房间,前后门相对而设,在一条直线上与中轴线垂直,如图4(a)。若为多进院落,则纵向延伸图,如图4(c)。多设一口天井可形成双天井模式,如图4(b)。

第二种布局形式:平面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天井与厅堂布置在房屋正中,两侧设置厢房,作为不同的功能房间。前后门沿中轴线布置,如图5。

第三种布局形式:房屋平面都呈矩形,随着对房屋功能需求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平面不规则的民居,如图6所示,但各功能房间依旧以天井为中心围绕。

1.2.2 流线以天井为核心

可以看到,桂林北部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各个生活空间彼此分离,通过半室外空间天井来连接,天井是整个建筑空间流线的核心。进入内部空间后,居民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天井为起点的,天井也是居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场所。

1.2.3 气候空间以天井为核心

肖毅强、刘穗杰在《岭南传统建筑气候空间的尺度研究》[6]一文中提出——建筑中包含具有调节建筑气候作用的子空间, 称之为建筑“气候空间”。天井在传统民居的整体气候调节系统中起核心作用,对建筑的舒适度有决定性意义。

桂林气候闷热潮湿,且日照时间长,天井的重要作用是遮阳和通风。传统民居外墙一般比较高,对外封闭,这里除了有建筑安全方面的考虑,也避免了太阳对室内的直射,减少了太阳热辐射,遮阳效果好。

桂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夏季主导风向下,民居内部以风压通风为主:如图7所示在风压的作用下气流由天井内流向天井上部室外空间。天井口在风压通风时处于负压,利于天井前的房间在迎风面的正压与房间后面天井的负压下形成穿堂风。在无风的白天与夜间时,天井以热压通风为主:白天,太阳照射天井周围屋面时,周围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密度降低,与室外空气形成密度差,这样热空气不断上升,天井口处就会出现负压,从而形成烟囱效应,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对室内气流起到了“拔风”的效果[7];到了夜间,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室外冷空气不断进入,就形成了凉爽的自然风。

可见,天井作为半室内空间,有效地连接了建筑室内外空间,是连通室内外的空间缓冲带,不仅可以营造热压通风,也可以引导风压通风,可以显著地改善室内通风状况。

1.2.4 改变空间封闭性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设大多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天井的设计,在不改变居民私密的生活空间的状态下,将阳光、气流引入室内空间,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性,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在家中也可以享受这一方蓝天白云。

1.3 天井内部常见集水装置

桂林的民居中常常出现一些水缸。这些水缸大多放在天井正中或者屋檐下,直接收集自然降水。按照传统尺寸分类这些水缸可分为三石缸、五石缸、七石缸等。七石缸容积较大,通常用来储存消防用水。由于常年储水,一些人家会利用七石水缸种花养鱼,形成室内景观(如图8)。

除了水缸,石制水槽也时有见到。这些水槽放置在屋檐下,形状各异,有长宽比较大的矩形石槽,也有长宽比较为接近的方形石槽。很多都雕刻了精美的纹饰,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如图9)。

1.4 建筑依山就势错层建造

桂北地区多为山地,不利于房屋建设。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建造出了大量的错层式建筑,巧妙的将劣势变为优势,与当地山地景观遥相呼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桂林市恭城县的瑶族古民居就是用了错层结构。该民居始建于1818年,平面形制是传统的二、三进院落、三开间的合院;但在竖直空间上每进院落沿山地逐级抬高,高差在0.6~1.0m之间[8](如图10)。

这种错层式结构在灵川县江头村爱莲家祠也得到了应用。爱莲家祠毗邻护龙河西岸,依自然坡地依地势建立,它从现有的大门建筑的入口到建筑最后一侧的文渊楼截止,其建筑高度一级级逐渐增加,地势最低处高-0.78m,最高处1.58m,相差2.36m[9](如圖11)。

此外,桂林永福县永福镇出现了错层式民居建筑群。虽然这些民居大多已经重建,但是其仍然保留了之前错层式的设计(如图12),每家每户以青石板铺就的石阶相连,拾级而上,则可以到达建在山坡上的家,也可以由此想象到之前的建筑风貌。

2  传统民居特色元素研究现实意义

李虹波指出,民居不仅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10]。通过对大量的对传统民居的走访分析,笔者发现这些传统民居建造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无论是“人”字坡屋顶、天井或是错层式的建筑,都是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创举。对比之下,现代建筑的建造很多都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侵占农田、毁山填湖等破坏性建筑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在研究传统民居特色元素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寻求传统民居特色元素最初设计希望达到的目的,了解其工作的内在原理,深度发掘其潜在的精神内涵、人文基础。

(2)古为今用、融会贯通是传统民居特色元素的精神内涵,应将其融入到当代建筑的设计、建造的过程之中,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的将传统民居特色元素强加到现代建筑中。

对传统民居特色元素的研究,也是对古人建筑思想的研究,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将其与当代建筑设计建造相融合,一定能使传统民居特色元素迸发新的活力。

3  结语

“商埠依稀烟雨过,民居依旧小桥横。”这些现存于世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是先祖留给人们宝贵的精神物与质财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民居文化逐渐衰落。解决这一问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法,吸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其与当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融合。只有这样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元素研究才更具现实意义,传统民居才能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 魏莎,彭忆兰,刘阳.衡阳传统民居建筑适宜性更新模式研究[J].江西建材,2021(2):185-186.

[2] 罗劭君,李筱琪.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探索——以“四合五天井”民居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10):159-160.

[3] 季文媚,徐朋辉.徽州传统民居节能改造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12):173-175.

[4] 黄旋,陈余道.桂林市东区农村岩溶地下饮用水安全分析研究[J].采矿技术,2011,11(3):87-89,134.

[5] 李映彤,张子璇.天井在公共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及当代意义[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16-17.

[6] 肖毅强,刘穗杰.岭南传统建筑气候空间的尺度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73-79.

[7] 梅森. 江南民居自然通风强化技术经验挖掘及CFD验证[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8] 许莹莹,蔡华,丛莉.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朗山村古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23-20826,20840.

[9] 侯寿康.灵川县江头村古建筑群-爱莲家祠建筑形制研究[J].低碳世界,2019,9(1):156-159.

[10] 李虹波.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90-91.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天井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的天井花园
徽州天井式建筑采光模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