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军?邓申容?黄珍辉
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百年老校。学校在荣昌区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历程中,秉承“为每一个孩子的前行筑路”的办学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科学教育深度融合,努力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综合创新意识和劳动技能,落实立德树人、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我校通过对劳动教育现状调研发现:首先,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认为学习最重要,劳动不重要;其次,老师们只看见具体学科,多忽视学生的成长需求;最后,有的学生不愿、不会、不爱劳动,有的学生是想劳动却没机会。基于以上问题,学校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让儿童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为目标,从课程、实践基地、家校社协同育人三个方面,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必备的劳动技能。
一、构建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有整体规划设计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蓝图,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并完善了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为核心的“劳动+生活+科学”的综合实践课程,让课堂对接生活、实践启发创新,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荣昌区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室主持人黄珍辉老师的带领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及荣昌区域特色和学校教学状况,编写了劳动教育校本资料集6部,形成劳动教育教学方案54个,建构了我校“三纵四横”劳动教育创新素质培养课程及五育融合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三纵”即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要,开发了低、中、高三段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了各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安排了相适宜的劳动学习内容;“四横”即非遗、特产、美食、人文四大类别。其中,“夏布、折扇、陶艺”为非遗类,学生通过认识、制作、体验非遗工艺,既实施了劳动教育,又潜移默化地传承了非遗文化。
一、二年级低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实现劳动认知教育和劳动意识教育。学习非遗类包括荣昌夏布、折扇、陶艺等,学习内容为欣赏非遗图片、认识非遗实物、寻找身边的非遗制品;学习家乡土特产,认识家乡特产白口生姜、黑花生、麻竹等图片和实物,认识劳动工具,寻找家乡的其他特产;学习家乡美食制作,认识并品尝家乡美食如卤鹅、黄凉粉、铺盖面等,感知家乡美味,发现身边美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感知家乡的人文风光,传承发扬家乡传统文化。
三、四年级中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实现劳动能力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学习非遗类以参观、制作、体验为主,学生进入工厂,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知道各种制作原料,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对于特产类,学生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等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能解决劳作问题。学习美食类,知道美食原料并进行追根求源,参与美食制作,了解美食制作方法,设计简单的美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以家乡为荣的情感。
五、六年级高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实现劳动能力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学习非遗类重点是体验制作过程,传承制作工艺,创造性开发作品,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特产生产后期加工、包装、增值,提升特产影响力;学习制作家乡美食,创新美食,使美食增值,设计活动考察的方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了解荣昌人文历史,体验产品创新,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
学校还开发了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小小蚕宫”,让学生走进田园,了解蚕的食物—桑叶;采摘桑叶,制作加工蚕料理;每天坚持喂养蚕宝宝,观察记录蚕宝宝生长发育情况等等。
以上基于生活实际开发的劳动课程,既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深受学生喜爱,又让劳动教育有指導有载体有评价,让教师规范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培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从而促进了学生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依托劳动基地,让劳动教育有实践创新平台
(一)依托农业基地,培育劳动创新意识
学校克服土地不足的困难,依坡开垦了“植来植趣”种植实践基地;在教学楼顶上,开辟了“智慧农场·采摘园”种植实践基地。学生们来到实践基地种植园,亲自种植了向日葵、青菜、萝卜……通过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等劳动流程,懂得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应该栽种哪些日常农作物;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建立校园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站,运用仪器监测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记录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运用自动灌溉系统给农作物浇水。实践基地劳动让“小能手”们不仅体验了从“一无所知”到“行家里手”的成长过程,还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体会明白了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真谛。通过这些真实出力流汗的劳动,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渐转变,他们慢慢理解“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正意义。
学校还与毗邻的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合作,共建校际实践创新活动基地;与大学生村官共创“在村头”示范点,合作开拓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实践创新基地里,学生参观养殖场,观摩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听专家讲养殖科技知识;在校外创新基地,学生见识了高新科学技术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前景,让他们懂得新时代劳动也需要技术创新。学校欣喜地发现:基地参观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创新的梦想。劳动创新意识正在更多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二)依托制作基地,学习加工劳动技能
学校组织孩子们来到荣昌的卤鹅车间、豆制品工厂,学习了卤鹅、豆腐等美食的加工制作流程;到非遗工厂参观工人制作夏布、陶瓷、折扇等,既学习了荣昌非遗产品制作的相关知识,又通过劳动教育传承了荣昌的非遗文化。学校还安排学校食堂作为劳动课堂,在食堂师傅和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把春天种下的各种萝卜收获,稍微清洗晒干一下,然后用小刀把这些白胖胖、红艳艳、惹人喜爱的萝卜切块,装进泡菜坛子,伴上盐、糖、八角、花椒和辣椒,放上清水和适量白酒,盖好泡菜坛盖子,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通过发酵三四天,学生们终于品尝到了酸酸甜甜的萝卜泡菜。生产制作一线的参观体验让学生学习了卤鹅、豆腐、泡菜的食品制作技能和了解荣昌非遗产品制作过程,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创新创造都来源于劳动、来源于一线工人的分工协作和艰辛付出。
(三)建立科普实践基地,增添实践活动体验和创造空间
学校投入科普活动经费,建设了一个500平方米的荣昌区首批青少科普实践基地,增添了一大批必要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在这个实践活动场馆里,学生们可以全方位地开展陶艺制作体验、观察植物种子生长、夏布文创等科普活动。同时,在荣昌区科技创新工作室的指导下,学校还组建了科技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听讲座、开展交流活动等形式,提升我校科技创新骨干教师力量。学校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科普实践基地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劳动实践体验和创造空间,提升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突发奇想,或发现某产品的使用缺陷,并萌发对产品工艺重新设计改进的创意;或设计某个软件,优化服务于植物种植、陶艺制作过程。比如有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到自己的母亲每天开车进出车库,手动卷闸门上下环节多、耗时长,于是萌发了制作一个车辆入库自动识别系统的设想,这位学生在科学老师细心指导和帮助下,设计出来了车辆自动入库的智能模块,解决了车辆入库耗时长的生活难题。这些创意设计的劳动,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创造的思维。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让劳动点亮美好生活
学校根据荣昌区小学生劳动任务清单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作用,鼓励家长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交给孩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学校还将家庭生活劳动教育和科技创新融合,对假期作业进行改革,将传统写写画画的作业改变为假期创新实践活动,作业内容为观察种养动植物,写自然笔记;在家长指导下学会两样厨艺,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把劳动创新实践融入家庭生活之中。开学后,学校搭建平台,展评假期劳动实践活动成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校有位学生在暑期和父亲进行乒乓球训练后,发现收拾满地的乒乓球让她觉得费时又费力,因此萌生了设计创造一个会捡乒乓球的机器。于是她和老师家长一起查资料,花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动手制作了一个捡乒乓球“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不仅能发现乒乓球,还具备拾取、收集乒乓球的能力,給爱好和练习打乒乓球的人带来非常大的便捷。家校协作劳动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融洽了家庭亲子关系。学校开展的假期作业改革,被广大家长认同、学生追捧,在社会上获得媒体的广泛赞誉。
学校也与社区联手,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的同时,为创建文明城市奉献力量。在节假日,学校组织学生清理老旧小区卫生,打扫楼道,开展清洁绿化活动;与社区携手开展废物利用回收、以旧换新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活动;联合多个社区组织“爱心义卖”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争做“爱心小使者”;参与小区居民实地调研,为社区旧城改造了解问题并搜集建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建议广开思路出“金点子”,积极参与小区设计、美化,树立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创新城乡共建、多元并举的育人体系,与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合作,开辟了农村小学与高校、市级学校合作模式,建立“高校—城区—农村”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如图1),探索共同培养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径。学校请高校专家学者进校园,给学生进行智慧劳动基地建设的规划进行讲解,与城区学校共同开展“劳动技能小达人”活动评选、比赛和劳动教育成果展,共享劳动教育经验与智慧。
在荣昌区内,劳动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黄珍辉老师努力整合荣昌区劳动教育资源,带领全区10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指导学校劳动基地建设,培训劳动教育师资,开发与共享劳动教育课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我校与四川省多所东部学校构建起劳动教育共同体:学校之间,既有劳动资源共享,也有劳动教育基地共建,还有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劳动教育共同体突破城乡界限,构建起开放、综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学习生态平台。
2020年12月8日,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上,我校的亲子合作现场制作活动精彩纷呈:白白胖胖的猪儿粑,香飘十里的卤鹅,让参观者赞叹不已;笔筒、刷把、簸箕等精致竹制品,令人叹为观止;玉米芯餐椅、玉米粒与叶子化身为一树繁花等玉米文创系列产品,把观众带入田园美景之中……
学校坚持开展基于本土生活和实践创新的校本劳动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劳动知识,收获了劳动技能,学校还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了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品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审美情趣,提升了他们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近年来,在教师的引领下,我校学生荣获国家、市、区级创新比赛奖项36个,其中国家一、二等奖5次,市级一等奖6次,名列重庆市小学前茅。
立德树人,行路致远;幸福生活,劳动创造。我校将基于学校和家庭生活场景,坚持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陈明军,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校长,高级教师;邓申容,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高级教师;黄珍辉,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赖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