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国价值教育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三十余年来,英国价值教育形成了由层级化的价值教育目标、综合化的价值教育内容以及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方法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深刻的理论品性、强烈的实践关怀以及明确的政策导向是三十余年来英国价值教育的长效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审思英国价值教育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当前价值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价值教育;英国;机制;体系
作者简介
李红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价值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是影响深远的教育实践形式。西方价值教育思潮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探索历程,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而英国价值教育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回顾并审思当代西方价值教育思潮,尤其是英国的价值教育理论成果与实践模式,对我国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作用,特别是对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启示意义。
一、“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英国价值教育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由层级化的价值教育目标、综合化的价值教育内容以及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方法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一)层级化的价值教育目标
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英国价值教育形成了以国家宏观总体目标引领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的价值教育目标体系,以此明确培养合格英国公民的英國价值教育目标。
首先,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总体目标。198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了学校价值教育的目标,“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进步、成功的机会,进而为未来生活作准备”[1],并于2002年将其纳入《学校义务教育法》。2014年11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政府给公立学校的政策建议》(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through SMSC)[2],持续推进英国社会的价值教育进程,除了对公立学校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进行重申,还澄清了英国基本价值观如何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SMSC)方面的发展,并要求所有学校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实施英国基本价值观。因此,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发展构成了英国价值教育的总体目标。
其次,中观层面上的学校培养目标。英国学校价值教育培养目标秉承国家总体目标的要求,旨在为学校价值教育实践和教师价值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英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具体而言,英国学校价值培养目标主要有:教育价值教育,包括增加学生学习经验、培养积极的态度、反省批判的精神等;精神价值观,包括寻找意义感和目的感、了解自我内心状态、发展对自我的理解等;道德价值观,包括关爱、公平、自我约束、道德勇气等;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信任、谦恭、同情等;文化价值观,包括尊重其他文化、拓展文化视野等;个体价值观,包括自尊、自信、自律、团结等。[3]
最后,微观层面上的课程教学目标。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发布了多项非强制性的指导意见,包括《公民教育:课程指南》(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Curriculum Guidance)等文件,建议学校在社会框架内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指出“国家课程系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思考并养成正确行为,以满足其成人生活的要求”。其中的《课程指南8》对作为价值教育主要形式—公民教育提出了较详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明确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4]而“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有信心的个体和负责任的公民”是英国国家新课程的三大目标。[5]鉴于国家课程是英国价值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课程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价值教育的课程目标。从具体学科看,公民课程(Citizenship)的价值教育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国家政治、道德、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制定,明确学生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培养公民身份的认同,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等等。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的价值教育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展个体潜能和文化认同;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有益于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会倾听,关注他人的想法、感受和经验;让学生了解酒精、毒品、早期性行为和青春期怀孕的危害等。[6]
(二)综合化的价值教育内容
价值教育并不是一味地道德说教和社会教化,而是要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要通过价值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内部规范体系和价值标准,让他们自己决定“更好”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而不是依赖于外部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他们真正领悟并认可尊重、平等、诚信等的价值,进而根据这些价值来评判自己的行为。[7]前期的英国价值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体层面的价值观培养,如1988年的“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计划侧重于个体层面需求的满足和自我的完善。2000年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价值的蔓延以及“类主体”地位的凸显,英国价值教育显现对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注,英国价值教育逐渐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层面,关注人类普遍面临的价值难题,致力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侧重于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价值观以及宽容、团结、合作等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另一方面,立足于本国特有的传统价值与社会现实,积极构建本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价值领域,涵盖个体与社会、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兼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特性,彰显英国价值教育的综合化特征。近年来,英国政府不断对价值教育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八条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内容体系:引导学生自知、自尊和自信;确保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尊重法律;鼓励学生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明白如何积极为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作贡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有关英国公共机构和组织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包容和和谐共存;鼓励学生尊重基本英国价值观,包括:民主、法律規范、个人自由,相互尊重并包容不同信仰群体;学校管理者要避免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片面党派政治观点;鼓励学生尊重民主,支持参与民主活动。[8]当前,英国中小学校的主要价值教育内容包括: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相关的价值观念;智力和学术价值;和平、人权与国际理解;生态和环境价值;性别平等和反种族主义;工作和经济价值;健康、宽容、团结、平等、合作、公正等人类共同价值。[9]
(三)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方法
英国价值教育研究者普遍认识到,“价值教育只有运用综合性教育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孤立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尊重、关心、诚信、善良、公正等品质和价值,唯有采用一整套多元化教育手段才能实现价值教育的目的”。[10]
首先,显性课程教学的价值传递。英国价值教育课程包括英国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Subjects)和专门的价值教育课程,如公民教育课程,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PSHE),宗教课(Religious Education,RE)。[11]其中,公民教育课程是英国价值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渠道,2002年英国《新国家课程》出台,将其作为必修科目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政府就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公民教育的推进,如1990年的《鼓励公民教育》(Encouraging Citizenship)和《公民教育:国家课程报告》(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以及1998年的《科瑞克公民教育报告》(Crick Report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其课程形式以跨学科为主要特征,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社会与道德责任和社区参与三个方面。此外,英国学校还注重发挥历史、地理、英语、科学等多学科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充分发挥各学科知识文以载道、文以传道功能。如通过历史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通过地理课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英文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英国价值教育还注重隐性课程的价值渗透。实施全面性的价值教育策略,将课堂之外的学校政策申明(School Policy Statements)、学校委员会(School Councils)、规章制度(Rules and Discipline)、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榜样示范(Teacher Example)、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社团参与(Just Communities)、模拟会议(Mock Parliaments)、生涯指导(Career Guidance)、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等充分利用起来[12],注重学校风气的营造、师生关系的维系、道德品质的熏陶、精神情绪的关怀,为实施价值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最后,英国价值教育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集体礼拜(Collective Worship)、角色扮演(Role Play)、圆周时间(Circle Time)、问题讨论(Discussion)、课堂规则的形成与讨论(The Formation and Discussion of Classroom Rules)、故事讲述(Use of Stories)、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s)、同伴辅导(Peer Mediation)、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模拟训练(Simulation Exercises)、实践活动(Practical Activities)、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主题日(Theme Days)等。[13]多元化、开放性的价值教育方法对学生个体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责任观念、民主意识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也使英国价值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英国价值教育“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英国价值教育在政府政策导向的保障机制下,保持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必要张力,增强对价值教育的理论思辨研究和实证化探索,形成了政策、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价值教育联动机制。
(一)深刻的理论品性:英国价值教育的长效机制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品性是英国价值教育永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英国价值教育研究注重吸收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成果,并结合哲学、美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理论思辨。正如鲍勃(Bill Bobb)所说:“价值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哲学基础,如价值教育方法是作为哲学的方法而存在,因为价值教育始终鼓励学生从小就对存在本体论或哲学人类学的含义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14]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英国价值教育积淀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价值多元理论、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为英国价值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凸显价值教育的主体性”“经验主义孕育价值教育的实践性”“隐性课程增强价值教育的渗透性”“后现代主义促进价值教育的开放性”。[15]
具体来看,三十余年来英国价值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质。第一,英国社会普遍认识到,没有价值不涉及的教育。诸多政治家、社会评论员和教育家都认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和不文明行为是由于现代社会价值沦丧造成的,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各种价值教育是解决现代性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第二,教育是实质教育而非形式教育。价值教育是一种实质性传递特定价值观态度、信仰、基本道德态度和美德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与公认的思想相一致的价值观态度”,是对单纯的形式教育的超越。第三,价值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完整的人”,是兼备理性与非理性,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人”。第四,价值教育的内容应是社会规范和个人自主选择的统一,是社会共同意志和个人自由意志的统一,价值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而是价值引导和教诲。[16]此外,英国三十余年的价值教育研究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成果。如海尔斯蒂德(Halsted)和泰勒(Taylor)在《关于价值的教与学》(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和《教育中的价值观与价值观中的教育》(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英国多元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教育,指出英国的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立中小学校的价值教育实践进行了论述,为我们呈现了英国价值教育的概貌。[17]
(二)强烈的实践关怀:英国价值教育的动力机制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除了深刻的理论品性外,英国价值教育还表现出强烈的实践关怀,因为从根本上看,“价值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实践教育学”[18],是一种以关怀、信任和鼓励为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强烈的实践关怀是英国价值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机制。三十余年来,英国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各中小学校开展的价值教育实践难以计数,而英国的价值教育实践也深深地影响着国际价值教育的进程,或者说是引领着国际价值教育的走向。例如,1993年,英国价值教育先驱莫尼卡·泰勒(Monica J. Taylor)负责的“欧洲教育中的价值”(The Values in Education in Europe Project,VEEP)这项国际价值教育研究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欧洲教育发展与研究共同体(CIDREE)共同承担。泰勒通过问卷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方式,在对欧洲26个国家的价值教育具体实践形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价值教育在欧洲:1993年26国的比较调查概况》(Values Education in Europe: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a Survey of 26 Countries in 1993)这项调查报告,对国际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貢献。
牛津大学博士内尔·霍克斯(Neil Hawkes)是英国价值教育忠实的实践者,为英国价值教育推广和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霍克斯博士在担任牛津郡教育委员会负责价值教育事务的高级顾问期间,把西基德灵顿小学价值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向了全牛津郡的中小学校,使全牛津郡中小学在价值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外,他发起成立了价值教育联盟(Values Education Trust),有超过一百所中小学校成为该联盟的成员校。1995年,霍克斯博士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教育者项目的支持,成立了“生活价值教育计划”(Living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LVEP)。该计划是一项国际性教育计划,是为了应对世界各种社会问题而设立,旨在为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精神四个维度)提供一套行为准则和工具,帮助个体认真审思各种价值观念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该计划目前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8,000余个地区开展。因为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内的大力支持,生活价值教育计划于2004年发展成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生活价值教育联盟(The Association for Living Valu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ALIVE),霍克斯博士担任该联盟主席,作为一个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ALIVE致力于为参加LVEP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正式的平台,作为其资源和信息交流中心。该联盟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有合作项目。[19]
(三)明确的政策导向:英国价值教育的保障机制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明确的政策导向是英国价值教育快速发展的前提保障,特别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价值教育的法规、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不仅促进了英国价值教育的发展,而且推动了英国价值教育走向世界。英国政府对价值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成立各种机构、部门和组织以保障价值教育的顺利实施。1988年成立的价值教育与培训国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alue Education and Training,NAVET)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与沟通,并在教育培训中传递这些价值观。1995年10月,泰勒作为英国地方教育局的主要官员,组织设立了英国价值教育委员会(Value Education Committee,VEC),整合了致力于价值教育研究的各个科研组织,主要从事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其宗旨在于促进和发展价值教育以及教育中的价值观,帮助个体成为有爱心、负责任和多元社会中的积极参与者。1996年,英国学校课程与评估局建立了学校和社区中的价值教育国家论坛,旨在寻找社会中能够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教育专家和教育机构就共同关心的价值议题进行激烈讨论,一致认为在当前多元社会中没有共享的价值观,最后通过推举产生了一套包括正义、友谊、真理、自尊、自由和尊重环境在内的英国核心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为英国价值教育保驾护航。自1988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后,英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项名为“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SMSC)的发展计划,该计划要求英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仅要教授国家课程,还要提供一种广泛和谐的课程,要求学校从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四个领域内选择一个侧重点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注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精神、道德和文化的发展,以便为获得“成年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和经验”[20]而作好准备。由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对该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视察和评估。该计划虽然没有明确将其倡导的计划命名为“价值教育”,但却通过促进各中小学校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实现了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因此,虽然英国政府和各公立学校并未正式提出“价值教育”的口号,但却可以从政策文件倾向中捕捉到英国价值教育运动启蒙的“星星之火”。随后,英国政府关于价值教育的政策文件络绎不绝。1992年《英国教育改革法案》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发展。1997年的《卓越学校》(Excellent School)明确要求学校和家庭肩负起价值教育的责任。1998年英国政府通过《科瑞克公民教育报告》,宣告英国将进行义务公民教育,要求英国所有的国立中学都依法为学生提供公民教育。1999年《公民命令》(The Citizenship Order)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品德提出基本的要求。2002年,英国将实施价值教育作为公立学校应尽的义务列入教育法,指出公立学校有义务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2014年11月,英国教育部出台的《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政府给公立学校的政策建议》,持续推进英国社会的价值教育进程,重申了公立学校在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的责任。
三、英国价值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分配与阶层重组不当会带来道德滑坡、价值真空和价值虚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代价值教育要如何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下全球化的形势下,实施全面的价值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1],英国三十余年价值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价值教育内容体系
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共同价值观的分享是全球的共同话题。生活教育计划以“创造美好世界—分享我们的价值”(Sharing Our Values for a Better World)为主题,向全世界分享包括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虚、爱心、和平、尊重、责任、简朴、包容、团结在内的12种人类基本价值观,重建了人类基本价值。[22]我国价值教育内容存在“价值谱系宏观抽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德性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等问题。[23]英国价值教育三十余年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视对英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如2011 年英国出台《预防举措》(The Prevent Strategy),指出学校应当推进民主、法律、个人自由、与不同信仰人群相互尊重和包容等基本英国价值观。注重反映英国特色,在价值教育内容建设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给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诸多思考和启示。由此,我国价值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反映中国特色,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导向,使价值教育内容体系体现统一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旨归,构建完善的价值教育内容体系。
(二)重视显性与隐性课程的作用,提高价值教育的渗透性
正如英国价值教育专家鲍勃博士所指出的,英国价值教育主要通过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一是采用跨学科或渗透的方式,注重学科教师在历史、地理、化学或其他社会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价值渗透,例如化学教师在做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对方法的尊重、记录数据的诚实以及对化学产品社会影响的关注。二是挖掘隐性课程中的价值教育因素,如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发挥校风学风的引导作用。[24]但我国价值教育普遍存在价值教育的方式单一、主要以显性课程为主,价值教育的方法比较刻板、主要以价值灌输为主的问题,这导致我国价值教育流于形式上的道德说教,必将影响我国价值教育实施的效果,因此我国应充分借鉴英国这些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方式方法进行价值教育。一方面,充分挖掘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艺术等学科的价值承载和传递作用,尽可能地挖掘这些学科的特色价值以及各学科教师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除了某些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条件下,应该说所有的教学都是与价值观相连的”[25]。另一方面,发挥课外活动、社区服务、校园文化、主题实践等隐性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价值教育的实效性。
(三)發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强化价值教育的制度保障
在价值教育的推行过程中,英国政府以颁布各种政策文件、课程检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不断跟进价值教育的实施情况。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英国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国民价值观的发展,保持与各中小学校及价值教育专家学者的长期合作,对价值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顶层规划设计,保障价值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自始至终发挥着主要的导向引领作用。我国学校价值教育重视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展开。一是出台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以保障价值教育的顺利实施。只有强制性制度保障,才能保障价值教育的理念、内容得到传递,才能保证这些价值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公民自觉的价值行为。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当前我国利益至上、工具主义、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现代性“社会危机”依然存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道德观念的宣传,既能够有效缓解现代性社会危机,也能增强社会民众的公众认同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普遍的道德自觉。
参考文献:
[1]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Great Britain Statutes: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EB/OL].[2018-5-16].http://www.parliament.uk/about/living-heritage/transformingsociety/livinglearning/school/overview/educationreformact1988/.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as part of SMSC in schools -Departmental advice for maintained schools[R].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2014.
[3][15]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NCC.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Curriculum Guidance[R].York: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1990.
[5]QCA.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EB/OL].[2019-5-16].http://www.qcda.gov.uk/.
[6]QCA.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About Key Stage1,2,3,4[R].London:QCA,2000.
[7][14][24]Bill Bobb.Values Educ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EB/OL].[2018-6-4].http://www.valueseducation.co.uk/articles/article-responsible-behaviour.html.
[8]宁莹莹.政策建议中的英国学校SMSC教育:历程、实施及特点[J].中国德育,2017(6):20-25.
[9][17]Halsted,Taylor.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M].Washington:Routledge Publication,1996:16-17.
[10]Howard Kirshenbaum.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A personal journey[J].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0(1):4-20.
[11][12][13]Halstead,Taylor.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0):169-202.
[16]杨超.当代西方价值教育思潮[M].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6-135.
[18]Terence Lovat.Values education as good practice pedagogy: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empirical research[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7(1):88-96.
[19]About ALIVE[EB/OL].[2019-09-18].http://www.livingvalues.net/about.html.
[20]莫尼卡·泰勒,万明.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35-40.
[21]Keleti.From action to interaction:Values,methods and goals in philosophy,culture and education[M].New York:Peter Publishing,Inc,1988:21.
[22]The Call for Values[EB/OL].[2018-06-11].http://livingvalues.net/.
[23]吴亚林.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基础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5]Barr,MaGhie.Values in educa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position[J].Curriculum,1995(2):102-103.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