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卓
黄昏,街头。
暖色的灯光打在她身上,影子投射到她身后的粉墙上,看上去像一幅剪纸。这是一位我从未见过的老人,她正坐在杂货店门口的灯下聚精会神地绣着一方手帕。店主从她身后走出来,熟稔地向我打着招呼,遞给我订的报纸。②
看到我诧异的目光,店主微笑着介绍:老人是这家店的原主人,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小住一阵子。听了我们的对话,老人缓缓地抬起头来看我,银丝在柔和的灯光下飞扬,她的脸上亦露出慈祥的神色。我顺势问道:“老人家,您绣的是什么啊?”一时无声,老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几分钟后,如梦方醒,问我:“姑娘,你说啥?刚才我正在回味过去,没听清。”③
回味?我边重复刚才的话边品味这两个字。老人把手扬起,只见她手里的手帕上绣着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诗句的旁边,有一幅蚕食桑叶的画面。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将老花镜向上扶了扶,向我解释道:“家里的小女孩每天都在这里背学过的诗,从前都背得很熟,现在细想又都忘了,非得回味一下不可……”恰好这时,店主端出饭菜,老人望着饭菜升腾的热气,微笑地说:“诗也要常回味呢,像饭菜一样,不细细品尝,哪里知道真正的味道呢?”我一时语塞,口里念叨着:诗也要回味,也要细细品尝。④
太阳落得更低了,影子轻轻地挪移着,那个故事里背诗的小女孩不知从哪条小巷里窜出来,停在老人面前,汗涔涔地喘着气。她一边抹着汗水一边问:“奶奶,您记住昨天背的那句诗了吗?”老人点点头,举起手上的帕子说:“奶奶已经绣在手帕上了,放在身边常常回味,怎么也不会忘记啦。”小女孩举起手,随着手帕轻轻摇摆。⑤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老人望着小女孩,感慨时光易逝。时光步履匆匆,街巷景物依旧,但,物是人非。如果我们不记住点什么,到了暮年,拿什么去回味呢?童年的时光,记忆中的故事,背过的诗词,难忘的生活……林林总总,要记得回味。唯有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才有价值。⑥
灯光昏暗,时光里的人在低声细语……⑦
(陕西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
①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会好奇小作者将带给我们什么值得回味的人和事。带着这种好奇,我们顺着小作者的思路走进习作的情境。
②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黄昏”“街头”;接着,用剪影的方式写出了绣手帕的老人,颇有老照片的感觉,符合“回味”的内涵。
③运用语言描写,向我们介绍了老人的身份以及老人回味时的神态,点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老人边绣花边回味古诗,背诗代表了祖辈的一种生活追求。
⑤景物描写非常生动,用“轻轻地挪移着”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老人的孙女来找奶奶,小女孩似乎又是从回忆中走出来的(代指老人年轻时候)。这段镜头感十分强,一句简单的古诗,引出了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
⑥小女孩就是孩童时的老人,如此立意,引发人们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在感慨中,引出了对回味主题的理解,得出“唯有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才有价值”的观点。
⑦结尾含蓄,好似将镜头拉远,定格在了老人和小女孩身上,然后戛然而止,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总 评
一个简单的场景,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引出了老人回味旧时光的桥段,引发了小作者的共鸣。
习作构思非常精巧,语言含蓄优美,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如下:
1.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习作以“黄昏”“街头”起笔,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特别是黄昏所渲染出的意境,和老人回忆过往的情节很贴合,有一种老照片的感觉。作文以“灯光昏暗”“人在低声细语”收束全文,符合黄昏光线渐暗的客观事实,又有一种镜头渐渐拉远,人影渐渐模糊,最后定格一瞬,戛然而止的感觉。足见小作者对开头结尾的用心雕琢。
2.处处点题,思路线索明晰。老人将诗句绣下来慢慢回味,“我”从中明白了诗句是要回味和细细品尝的,顿悟出我们应该记住点什么,到了暮年才能更好地回味的内涵。习作处处点题,不断深化内容;而在每一次点题中,赋予的内涵又有所不同。这样构思,贴合题目,值得学习。
3.情节曲折,内容引人入胜。情节上,老人回忆儿时,引出“如果我们不记住点什么,到了暮年,拿什么回味呢”的主题,时空交错,让习作更加耐读。
4.用词优美,语言感染力强。习作语言生动优美,如“熟稔”“银丝在柔和的灯光下飞扬”“一时语塞”“轻轻地挪移着”“汗涔涔”“时光步履匆匆”“街巷景物依旧”“物是人非”“林林总总”……这些词句抒情性强,大大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给人美好的阅读感受。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