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共情,就好像自己的脚穿上了别人的鞋子,就是在孩子难过伤心时,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孩子。你要像他感受到的那样去感受他的痛苦或快乐,并像他觉察到的那样去察觉其中的原因。
站在孩子的角度
每个人天生气质不同,情绪系统的感受度也不同。有些人比较迟钝,有些人则比较敏感。
知道孩子敏感之后,就要放下那些“自以为”,调频到孩子的节奏,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贴心的安慰。
先等待观望再做反应
有时,做父母真需要一点点的迟钝。别着急处理,看看孩子在伤痛之后有什么反应。如果只是哼唧几声,就不如鼓励他,“没事,去玩儿吧!”向孩子展示的是我们的相信,相信他们的复原力、抗逆力,相信他们自己能克服。
及时与孩子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同情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其实只要一个真诚倾听的态度,并及时与孩子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就行。我们可以问,“你很不开心,因为他抢走了你的玩具?”“是的,不过我们还是玩点别的吧!”从孩子无暇顾及你的态度就能看出,这在孩子心里,根本不算事。反之亦然。
爱和陪伴是永恒的主题
看到孩子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认真听他在表达什么、语气如何;放下我们内心的评判、思考、碎碎念。这样的全神贯注,能帮我们做到有效的共情,我们展现出来的姿态是开放的,是包容的——“孩子,哭出來吧!妈妈能接得住!”如果孩子能被这样深度地共情,哪怕只有几次,那么他一定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最忘我、最美好、最包容的爱。他也就能在将来,将这种美好体验给予他人。从而拥有更多更深入、更幸福的关系,滋养余生。而在这个蝴蝶效应中,最开始扇动出“幸福能量”的一定是父母!
其实,父母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难每次都正确引导。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陪陪孩子,抱抱孩子,告诉孩子,无论他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爱他。这也就够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真心。育儿路上没有捷径,爱和陪伴才是永恒的主题。
(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