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来读读诗

2021-08-10 22:22谭旭东
师道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诗人教版首诗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相当一部分新诗,这些新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现当代诗人原創的,但经过了编写者改编或修改。如原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里滕毓旭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比较长的朗诵诗,但经过了改写,变成了20行。这类作品,有一半质量不太高,欣赏起来寡味,值得我们语文老师认真辨别、思考,并加以智慧地利用。二是一些原创的儿歌,但也经过了教材编写者的改编。如人教版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和现统编版语文教材一、二年级里,就有郑春华、李秀英和张光昌等作者的儿歌。三是一些没有具体作者,完全是教材编写者根据主题的需要编写的,如原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和四年级下册里的《浓碧》等,都是按照单元主题的需要编写的,有一定的押韵,强调知识和思想,但这些作品大部分缺乏审美价值,甚至都无法讲授。

一、先来读读课本里的三首诗

原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新诗总体来看,有三个问题:第一,太强调主题,而忽视了诗歌基本的审美元素。入选的诗缺乏代表性,不能真正展现新诗的魅力,也无法成为孩子们欣赏诗歌的语言范例。第二,改编过程丢失了诗性,把诗歌语言、意象和意境等基本艺术元素都全面破坏了。第三,教材编写者根据主题编写的诗,基本上都算不上诗,这些作品放在教材里反而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刻板印象:诗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但无论如何,教材我们无法选择,国编教材是无法回避的。因此,要教好语文课,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哪怕课文本身不太好,也要把真正的文字世界展现给孩子,至少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不好的作品。

下面,我来读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里的三首诗。

浓碧

是谁将百里漓江,

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

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来,

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这首小诗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的第8页,没有作者来历,一看就是编写者根据主题编的,安排在单元里的“阅读链接”里。这首诗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这首诗是写漓江的,但如果把第一节第一行里的“漓江”换成“湘江”或“鸭绿江”或者任何一条河流的名字,是否都可以?

2. 第二节,如果把河比做绿玻璃,那么船就不是行在玻璃上,而应该是滑行在玻璃上。而且水草要想探出头来,也只能拱破玻璃,不然的话,无法探出头来,因此意象逻辑有问题。

3. 这里把水比喻成绿玻璃,本身不妥。玻璃没有流动之美。把冰比喻成玻璃就可以。这里的比喻,虽然本体和喻体之间有“透明”的共同点,但放在这首诗的语境里,比喻并不成立,因为它缺乏基本的事实逻辑,也无法唤起美感。在文学作品里,修辞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唤起读者的美感。

4. 河底的绿草探出头来,请人下去,也缺乏美感。因为也缺乏基本的物性逻辑。人下到水里,岂不有生命危险,这可不是好玩的事。这里“探头的绿草”的意象缺乏美感,很生硬。

5. 诗的标题用“浓碧”也犯了写诗之忌。诗歌最忌讳用概念化的词或者形容词来做标题。

下面,我们接着来读读第二首诗。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黄色的沙漠,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可是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

打破了它们的梦幻,

这究竟是为什么?

蓝得发黑的夜空,

本来属于星星和月亮,

可是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

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

这究竟是为什么?

绿茵茵的草地,

本该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可是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

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首诗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3页,原作者高洪波。它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是我的解读:

1. 这首的主题是“和平”,诗人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先把四个不和平的景象推出来,让读者感觉到孩子们生活在不和平安宁的环境,唤起读者为孩子们担忧。

2. 前四节,诗人把海洋、沙漠、天空和草地的情状呈现出来,其实是要告诉读者:世界不太平。因此,按照逻辑关系,第五节应该落到孩子们对和平安宁的世界的祈盼上,但本诗第五节只描绘了安稳的学校,即期待孩子们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学习环境。这就缩小了诗的意境,使境界狭隘化了。

3. 前四节都是孩子的视角,但第五节又变成了成年人的视角,于是,由孩子的质问转到成年人的期待,减弱了诗的情感,也使全诗的抒情之美变成了说教。

接着,我们来读读第三首诗,看看这首诗如何。

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一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地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放。

到小径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这首诗的原作者是现代著名的“雨巷诗人”戴望舒,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04页。它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欣赏:

1. 这首诗有一个意象群:小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木叶、阳光、云。这些意象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温度,有不同的态度、性情,有不同的动作和姿态。

2. 里面包含的三种修辞:押韵,拟人,比喻。且这三种修辞用得都很美。

3. 抒情方式上,主要是以第一人称邀約第二人称,显示一种亲切友好、一起分享大自然之美的情感态度。

4. 总体意境:温和、安静、闲适。

从以上三首诗来看,前面两首质量显然很差,尤其是第一首《浓碧》,可以说非常差,但第三首《在天晴了的时候》却非常好,修辞也很美。我们在讲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甄别。这里,我无意批评课本里的诗人,他们一定也有更好的作品。如高洪波写了很多很有趣很受孩子喜爱的童诗。但对前面两首诗,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优秀的诗来替代;同时,抓准好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到位的诗歌教学。

二、我们这样来读读诗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新诗,诗都有三元素:语言、意象和意境。因此要读懂诗,读好诗,带领学生走进诗的审美世界,一定要学会读懂诗的意象,读透诗的语言,读出诗的意境。

1. 读懂意象

意象,是诗中蕴涵深意的审美形象。它必须同时具备形象性和寓意性,即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象”是它的外壳,“意”是它的内涵。象能表意,意藏象中,意与象是一体的。

意象之象,包括人象、物象、事象以及幻象。意象之意,包括意念、情感、哲理,哲理是情感的升华。

下面来读读朦胧诗人顾城的两首小诗,它们初读起来很简单,但仔细品品,会发现它们差异很大,从审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天下,一个地下:

杨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松塔

松枝上,

露滴晶光闪亮,

好像绿漆的宝塔,

挂满银铃铛。

这两首诗,哪一首好一些?可能有人会觉得第二首好。其实,《杨树》比《松塔》好多了。《杨树》里,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还有悲剧之美,也寓含深刻的哲理,给人生命的启迪。但《松塔》里,第一、二行只是描绘,不是想象,第三、四行才用了简单的比喻手法。这首诗里,只有比较简单的联想,缺乏《杨树》里的比较大的想象空间。

再来读读朦胧诗人王小妮的《我感到了阳光》:

沿着长长的走廊

我,走下去……

——呵,迎面是刺眼的窗子,

两边是反光的墙壁。

阳光,我,

我和阳光站在一起!

——呵,阳光原来这样强烈!

暖得人凝住了脚步,

亮得人憋住了呼吸。

全宇宙的光都在这里集聚。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存在。

只有我,靠着阳光,

站了十秒钟。

十秒,有时会长于

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

终于,我冲下楼梯,

推开门,

奔走在春天的阳光里……

读了这首诗,你一定要知道哪些是意象?主要意象是哪两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样的意象营造的手法?这几个问题问出来了,而且找到了答案,也就读懂了这首诗。显然,这首诗里有一个意象群:走廊、我、窗子、墙壁、阳光、楼梯。但中心意象是“我”和“阳光”,我在阳光里,受到阳光的照耀、感染、吸引、激发和召唤;而阳光因我而显得明亮,富有生机,充满希望。这首诗,采用了意象重叠的手法。“我”与“阳光”,形成了一组重叠意象。这首诗,画面感强,富有视觉冲击力,也有感情召唤力。

2. 读懂诗的语言

新诗的语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

(1)抒情性的语言。抒情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感性的情绪、情感,抒情性新诗往往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其内在的结构是情感结构。如艾青《太阳的话》,用的是祈使句,直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抒情主人公站在“太阳”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热烈的爱:

打开你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2)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为主的诗,通常有明显的中心意象,且画面感非常强,有立体的物理空间。如谭旭东的《瀑布》:

瀑布长长的

像夏天的汗巾

大山哥哥

将它搭在宽厚的肩上

瀑布白白的

因为森林姐姐

把它洗得干干净净

它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诗里的瀑布、汗巾、大山哥哥、森林姐姐这四个意象构成一幅生动明净的画面,而且这首诗是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视角。

(3)象征性(哲理性)的语言。象征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形而上的思考,即理性的思索与哲学的观点。如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的语言是哲理性语言,但哲理里包涵着象征,有着很强的模糊性和概括性。

(4)敘事性(叙述性)的语言。叙事性语言,则一般描绘的是事象,是生活细节,是直接的行为方式,叙事性新诗往往有时间线索。如傅天琳《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上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

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这首诗里主要是叙述语言,但叙述语言里有抒情的成分,有妈妈对女儿浓浓的爱,因此也很感人。

3. 品味诗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有意境,否则,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是境界有高低优劣之分。

诗歌最讲究意境营造。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但意境只有一个。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复合。意象用于暗示或隐喻作者的某种意念情感及其变化发展,而意境则用于表现作者的总体精神、气质、情调。

意象给人的感觉常是具体的,如意象有给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具体印象,但意境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抽象,我们常说某诗的意境雄浑,幽远,清雅,奇险,等等,指的就是意境给人总体的抽象印象。

如顾城《满月》:

更深了,村庄沉入梦乡,

云影后,露出你丰圆的脸庞。

我飘过荒路走向你,

你却高浮在夜天上。

在水池边,我找到你,

多少欢笑在水中荡漾。

突然银波凝成了浊水,

热泪烫伤了我的目光。

鸡啼时,你走了,

不愿再饮这暗淡的哀伤。

只剩下一颗磨碎的心,

在倾听蚊虫吮血的歌唱。

这首诗里就有一种孤独、寂静、哀伤的意境。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如果发现一首诗读完后,很难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描述读后的总体感受,那么说明我们要么没读出这首诗的意境,要么这首诗写得不行,意象很乱,没有给人整体美感。

三、结语

读诗,写诗,是一种快乐。多感悟,多品味,才能获得美感。

无论人教版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都存在课文质量不高,而且新诗作品经不起推敲的问题。但语文课本里的诗虽然质量参差不齐,却是最可能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文本。因此读懂课本里的诗,读出差异,读出美感,才能教好。

语文课本里的新诗是最能检验语文教学水平的,也是最能展示语文教师能力的文本。因此,不要回避修辞,不要怕学生不能接受。古诗词那么多的修辞和文法,我们都能讲,新诗里有点修辞,为什么不敢面对?

因此,教师要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相信,我们会迎来最纯正的新诗教育。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新诗人教版首诗
《上课没人抢》
张应弛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