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茹
一项围绕企业管理进行的研究引发了我对校园管理的新思考,即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在企业管理者看来,员工最需要的是认可,其次是物质奖励,再次是人际的支持,然后是工作进步的支持,最后是明确的工作目标。然而,这项针对3000多名企业员工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却显示,员工最需要的不是认可,而是对工作进步的支持。怎样支持教师的成长?怎样才能看到教师的成长?本文围绕这个问题探讨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刚需向内需转化,拟定能力培养目标
若想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就一定要有输出,把它表达出来,使其形成产品,而不是把经验藏在大脑里。不少小学教师在做工作汇报时,说得都比写得好,那应如何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为了解教师的需求以及在教育写作问题上存在的困惑,我校对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不想写,第二种是对写作存在一定困惑,还有一种则是在写作方面已有清晰的定位,并希望将来能够发表文章。
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需求,制定清晰的目标,引导教师将需求变现,据此实施教师写作能力培养项目,要求教师每个月都要完成一篇文章,并在三人团队里进行分享,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二、制定发展计划 ,建立培养路径
在教师团队中,成长是每个人的需求,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制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把每一位教师从原有的舒适区带入学习区。同时也要警惕,一旦教师出现恐慌或者感觉负担过重,那就要再将其拉回到舒适区,最终达成每个教师的学习区面积都逐渐扩大的效果。
为了把培养计划项目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实践,可采用项目组招募的方式,即由三位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负责,三个人采用循环写作的机制,在一个月内相互学习和点评。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一个面向教师的团队建设,团队里不仅有学校的教师,而且还邀请了很多校外的团队伙伴,比如“南方+”媒体、大学教师、市妇联等,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平台中。我们力图倡导这样一个理念:学校工作的空间不是局限在校园里的,而是开放多元的、相互协作的。
三、强化系统,形成团队分享机制
若要把团队成长计划变成可操作的具体实践,就必须形成系统的成长机制,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工作条件以及工作分工。在具体实践的分工中,CEO负责主持教师写作能力培养项目,执行官负责团队契约的履行,传媒达人负责项目的宣传与推广。同时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团队升级,比如讨论怎样聚焦主题、怎样分享评论、轮值委员会的制度是怎样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成果输出、让教师们创造价值,等等。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带教师去感受一篇好的教育教学表达作品是什么样的,并让教师根据由此形成的一套规则,从文章的创新性、逻辑性、整体性、启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个教师都设计邀请卡,去邀请一位其他团队的教师一起来参加年度分享,从而让更多的人见证这个团队的成长。
四、建立团队契约,多渠道激发内驱力
在建立的团队契约中,对教师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做两项,个人每月至少完成一篇案例、每月10日前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前一个的月案例;二是选做两项,有计划地完成阅读并在团队中分享、一年内发表一篇文章;三是达成共同契约,树立诚信第一意识,若能完成必做两项,团队成员资格保留,同时树立团队利益优先意识,即到截止时间,小组不再等待没有完成的个人,累计两次不能完成的个人,视为自动放弃团队成员资格。这几个要求都是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后形成的,是团队协作的示范。
与此同时,还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让教师明晰职业发展方向,引领教师明晰发展需求。为此,学校为教师建立电子档案库,使任务模块化,并开展1分钟快速发言活动,让教师们走出舒适区提升自我,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资源和协助,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五、引领教师发展需求,探索更广泛的结合
實践一年来,教师都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了这个发展机制对自己的激励,从当初的不愿写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写,从囿于舒适区到有自己的学习区,这些变化是项目实践成果的展现。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在这个项目实践中也有了新的反思:组建一个团队,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教师提供资源,还要了解教师的需求,引领教师发展;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带领教师走出舒适区、提升自我、明晰职业发展的方向,还要坚定地推动项目实施,不能瞻前顾后、摇摆不定。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