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

2021-08-10 10:03方兰芳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育心理健康心理

方兰芳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学生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的心理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研究和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工作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教育生态,如何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一、经验与成效

1. 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已建立

从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始,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过了最初的起步阶段,在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部署和指导下,各地各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在师生比例、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专兼职教师配置、课程研发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校长负责——心理工作团队实施”的有效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心育工作负管理职责,学校承担心育工作的主体责任,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推动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地实施,学校心育团队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实施操作。

部分先进地市亦已建立起相对清晰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骨干心理教师组成的团队,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筛查、评估和干预的流程和指引,并依托专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力量开展培训与督导,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目前,心育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学生极端事件干预等危机中,能及时统筹部署、灵活调动资源、高效配合应对,在预防和处理学生危机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工作内容與流程现雏形

在心育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上,广东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8年省教育厅就印发了《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等四个文件,引导和推动了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8年,又对其中的三个文件进行了修订,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地市学校根据省的指引,细化工作流程与内容,如东莞市就制定了《校园危机干预》《高危学生心理排除工作流程》等工作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经过多年的发展,心育工作已从最初的无序化、形式化和单一化转变为规范化、科学化和多元化,工作模式也逐步由“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转变,重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载体、发展性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心理防疫工作中显成效

在新冠疫情中,学校心理防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学生身心成长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①疫情初期,学校能迅速行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组建工作团队,为有效应对疫情危机打下基础。同时纷纷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网络辅导服务等,利用心理老师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服务和专业支持。②居家学习期间,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针对学生此时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心理教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分析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并根据不同时期学生心理的变化特点,从居家心理调适、亲子沟通、宅家学习自控力提升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变化、及时疏导情绪。③面对长时间居家,家庭矛盾升级,容易引发亲子冲突的情况,各地教育部门也大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如录制家庭教育讲座、微课,组织开展“云家长会”等,指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问题,调整情绪状态,协助学生做好居家学习、返校复学前后的心理调适,为家长提供适切的支持与帮助。④对部分特殊的学生,学校也积极发起“关爱行动”,通过电话访谈、视频聊天等,发动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同学的力量,及时排查和关注学生情况,搭建安全防护网。⑤在疫情间,各地也积极完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安全防护机制建设,如东莞市就联合11部门印发了《东莞市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联动工作方案》,推进建立跨部门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联动机制。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 学生心理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较多依赖于心理问卷调查,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监测手段较为单一。其实,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防御性,监测结果难以及时有效呈现。如何长期有效跟踪监测学生心理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发出警示,提出工作预警,是目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的难点。另一方面,过度的“心理测试”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惊弓之鸟,谈“心理问题”色变,或造成部分师生动不动以“心理问题”做借口,逃避或掩盖真正的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只有在对干预者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有序、科学地进行。然而受限于学校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知识缺乏、家校互信不强等因素,目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评估与干预,只能依托于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造成部分学生问题被“视而不见”或“过度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 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①教师配置不足,按照广东省“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要求,目前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仍有较大缺口。②心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其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开展心育工作的扎实素养和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目前心理教师队伍较为年轻,缺乏实践锻炼,部分专职教师由其他学科转岗,缺乏专业基础,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③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专业教师的成长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督导,理论知识陈旧,成长速度慢。④对心理教师的工作评价和考核缺乏标准,在学校工作分配、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未能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给予适度的调整和倾斜,打击了部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课程建设较为落后

心理课程课时一般安排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缺少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课的开展缺少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在具体课程设计中表现出随意性强、目标过高过大、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需求,或同一教学目标出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课堂中。心理课堂的随意性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了心理课就是“热热闹闹玩一下”的负面印象,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面。

4.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

转介是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策略,也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资源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转介渠道不畅的问题,原因之一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但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有限。同时,由于职业培训和资历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持续教育和行业监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造成了学校心理转介工作陷入困境,转与不转都难,也造成了部分学生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介入,严重影响其身心成长。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学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努力构建起“教育+服務”双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范例。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的学生成长教育工作,服务则是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危机问题、发挥智库作用影响教育教学决策等。

1. 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学校的重视,更需要有完善的机构、规范的制度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在已建立起的工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完善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心理状况检测与评估机制、转介机制、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极端事件倒查机制、跨部门联动机制等,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织好织密学生成长保护网,真正实现“社会关注、学校重视、家庭关心”的心育工作新局面。

2. 大力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未来应大力开展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细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目标、设计精细化的心理健康课程、组织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活动内容、开展学科融合的心育研究探索等。充分利用心理课堂,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活动辅导,探索心理课堂的教育教学方式、完善课堂评价,不断提升心育工作水平。

3. 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①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加大相关研究,聚焦青少年自杀预防、抑郁症、成长适应等主题,并给予相应的研究支持。②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加强心理辅导室和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加大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更多便捷的辅导服务等。③充分发挥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决策和实施的影响作用。心理学一直是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未来需要进一步借助研究成果、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的结果等,作为制定教育教学政策、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学行为、优化师生关系等的参考。④完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和校际间的合作会较为高效,可借鉴卫生健康服务的模式,实现更大更多的资源整合和部门合作。

4. 持续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制定心理教师的职业标准。心理教师是专业性工作,它就像医生和律师一样不可替代。然而这项工作的职业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职业资格和条件,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工作职责有哪些,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等等,目前缺乏统一或规范的要求。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规范,明确心理教师的入职要求、工作能力要求、岗位职责、工作范畴等,定时更新工作指引,有助于指导他们有序、规范、科学开展工作,减少心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与随意性。

厘清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属于融合性较强的工作范畴,这就要求心理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取得专业资格,不仅需要掌握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清晰的理解,能统观全局,站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主题活动教育、教师培训等有机整合、逐步深入,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心理教师并非仅是心理学科教师、心理辅导者或德育工作者,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统筹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厘清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完善对心理教师的支持系统。心理教师的成长一直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发展的最大因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心理教师的支持体系建设,包括在培训进修、督导检查、专业成长、危机工作支援、活动组织,甚至学校的人力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心理教师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主动作为。

猜你喜欢
心育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