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孝感 432000)
脑卒中是一种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临床研究[2]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年龄、吸烟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发病。患者发病后常会出现单侧身体无力、丧失语言和神经功能、丧失意识等,病情严重患者还可能引发偏瘫,导致患者运动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积极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行传统早期康复训练后,虽然运动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患者可能会存在异常步伐和姿势的后遗症,影响正常生活[4]。本研究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98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9例。实验组男55例,女44例;年龄58~70岁,平均(64.75±2.23)岁;病程12~50 d,平均(27.43±3.61)d。对照组男53 例,女 46 例;年龄54~72 岁,平均(63.95±2.18)岁;病程10~54 d,平均(28.13±3.45)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5],且经头颅CT 和MRI 确诊;体征稳定。排除标准:年龄>75岁;存在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心、肝等器官功能障碍;存在其他限制活动的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行步态训练。①准备期:患者处于软瘫期时多为一侧肢体感觉及随意运动丧失,此时需注意肢体摆放位置,行关节被动运动、床上长坐位、站立床等训练;患者处于硬瘫期时,需在软瘫期训练内容基础上,实施痉挛抑制训练、异常运动抑制训练、肌力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患者处于分离期时需行肌力与平衡能力的加强性训练[6]。②原地训练期:此时期患者能独立完成原地站立,但下肢肌力和平衡协调能力仍较低,导致患者难以实现步行。患者可通过斜板站立训练,对趾屈肌进行牵拉,进而对足下垂内翻进行矫正;通过使用功率自行车、下肢训练椅等康复器械,强化患者下肢肌力、平衡以及协调能力;通过在床上行四点、三点及两点跪位和双腿站立平衡训练,提升患者盆骨调节能力;通过进行关节主动抗阻训练,提高患者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足趾功能性;通过进行原地迈步,或在原地来回跨越障碍物,逐渐改正患者迈步姿势;通过使用步态减重训练器降低患者体质量,由医师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步态训练,提升患者足内翻控制能力和髋关节内敛能力[7]。③步行训练期:此时期患者虽然身体功能获得全面改善,但其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各关节配合能力不佳。此时期患者同样需要进行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但其训练强度应大于以上两个时期;使患者正对矫正镜行走,医师在旁边对其进行辅导,并随时帮助患者调整姿势,使患者在视觉与感觉双重刺激下,逐渐改变步行姿势;指导患者在跑步机上行走,医师在旁边实时帮助患者调整盆骨和膝关节;在医师引导及护士保护下,使患者进行上下楼训练[8]。
1.2.2 实验组 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下行常规步态训练,在患者步态训练原地训练期和步行训练期应用。本院自行设计下肢康复固定器,以脚后跟橡胶垫为主体,橡胶垫上表面设置脚踝部固定带,并在脚踝部固定带上下各缝制一个穿带绳,两个穿带绳相互对称,脚踝部固定带上下还同时设有束缚带,同为对称关系;脚后跟橡胶垫上另设弧形板,弧形板顶端设有矩形块,矩形块末端下表面竖直状矩形杆,矩形杆与连杆相连,连杆末端设有支撑杆。使用时将患者脚部放置其中,根据患者脚部实际大小,适当调节束缚带连接松紧度,询问并确认患者脚部舒适后行步态训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
1.3.1 比较两组下肢功能 采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和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下肢功能。FMA-LE量表由反射活动、协调与分离运动、联合运动等1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0~2分,总分0~34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下肢功能越好。BBS量表由坐下、站起、独自站立等1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0~4分,总分0~5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强。
1.3.2 比较两组运动能力 采用最快10 m步行时间评估患者运动能力。选择空旷、无障碍物、直线长度>16 m长廊作为测试地点,步行测试距离为16 m,分别于起点、3 m点、13 m点及终点处做明显标记,记录患者从3 m点行走至13 m点所需时间。
1.3.3 比较两组下肢肌力 采用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MT)评估患者下肢肌力,由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及髂腰肌4项肌肉检测内容组成,每项0~5分,总分0~2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肌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下肢功能比较 实验组FMA-LE、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下肢功能比较(,分)
注:FMA-LE,下肢运动功能量表;BBS,Berg平衡量表
BBS评分34.86±4.01 39.15±5.72 6.110 0.000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例数99 99 FMA-LE评分19.31±3.62 21.86±3.75 4.868 0.000
2.2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 干预1 周时,两组最快10 m 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12、24周时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s)
表2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s)
干预24周58.24±2.76 53.20±2.15 14.334 0.000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例数99 99干预1周78.20±1.23 78.05±1.20 0.869 0.386干预4周77.61±1.60 74.39±1.72 13.639 0.000干预12周65.17±3.69 59.22±4.03 10.835 0.000
2.3 两组下肢肌力比较 实验组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髂腰肌MMT 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肌力比较(,分)
表3 两组下肢肌力比较(,分)
注:MMT,徒手肌力评定量表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MMT总分12.15±1.65 14.23±1.27 9.940 0.000例数99 99臀大肌3.11±0.56 3.61±0.61 6.008 0.000股四头肌3.02±0.52 3.48±0.63 5.603 0.000腘绳肌2.97±0.55 3.55±0.65 6.778 0.000髂腰肌3.05±0.49 3.59±0.54 7.368 0.000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受神经功能损伤影响,患者多在脑卒中后发生偏瘫,康复训练中也常会发生步态姿势异常等不良现象,致使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易摔倒,影响患者生活[9]。临床多采用步态训练矫正患者步态姿势,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但由于目前尚无关于步态训练统一标准,致使不同医师对患者步态训练作出的指导常会出现偏差,无法保证训练姿势正确性和训练时间准确性,从而影响训练效果。此外,医师在患者步态训练中仅起辅助作用,训练主体仍为患者,患者主观意识、客观努力程度等均可能影响训练结果,但由于脑卒中偏瘫病情严重,患者多会产生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致使患者训练过程中过于紧张,甚至难以走出第一步,进而影响康复训练进程[10]。因此,急需设计出一款能改善患者下肢外旋、足下垂的下肢康复固定器,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下肢康复固定器是一款专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设计的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简便且实用,设置脚踝部固定带和束缚带可实现脚后跟橡胶垫有效固定;支撑杆实现患者脚踝部稳定支撑,进而避免患者发生下肢外旋和足下垂;连杆外露长度可调节,以便根据患者脚部实际情况调节连杆改变支撑杆位置,从而避免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因步态姿势异常而摔倒。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FMA-LE 评分和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下肢康复固定器有助于患者改善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干预4、12、24周时,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康复训练早期训练时间较短,训练量不足,患者尚未掌握训练要领,进而导致两组患者干预1 周时步行时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及髂腰肌等肌肉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下肢康复固定器不仅能促进患者下肢肌力提升,同时具有肌力训练均衡性,从而并未产生不同肌肉肌力上升差异较大的现象。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下行步态训练,有助于提升训练效果,提高患者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