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液体辅料研究

2021-08-10 03:08:30刘利娟周德生胡华童东昌
环球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名医主治本草

刘利娟 周德生 胡华 童东昌

辅料是指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加入的对主药起到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变主药药性作用的物料。辅料与中药炮制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液体辅料在中药炮制中使用广泛。在医学专著中,《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是中医药有文字记载的使用辅料的滥觞[1],该书现存方283首,有99方使用了液体辅料,其中酒、醋、尿、蜜等后世中药炮制过程中常用的多种液体辅料首见于该书。由此可见《病方》中液体辅料的使用对后世中药炮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病方》中液体辅料的种类、使用方法、应用范围,并与常见本草学著作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对阐明液体辅料的功效主治之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病方》中部分液体辅料依目前中医药学理论来说并不属于炮制辅料,更类似于组方理论中的佐药和使药,但考虑到《病方》成书于中医药理论尚未完善的秦末汉初,故本文不强作区分,一并叙述。

1 酒

中医对酒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以酒治病的记载[2]。酒是《病方》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使用频次最多的辅料。在该书中,酒以4种名称出现,分别为酒、清酒、醇酒、苦酒。《周礼》[3]中即将酒分为清酒、白酒,静置后上层无酒糟之酒为清酒,较清纯,酒力较醇厚;下层带酒糟之酒为白酒,较浑浊,酒力较轻,故《病方》中清酒和醇酒乃同一种酒。苦酒一般认为是醋[4],而单用“酒”字的条文,无法具体区分所使用的酒的种类。需要注意的是,《病方》中的酒是发酵酒而不是蒸馏酒,发酵酒度数较低,药性也更为温和。酒在内、外、皮肤、肛肠等多科疾病中均有使用,见表1。其主治的大部分疾病在后代的医药典籍中有或详或略的论述,分述如下。

表1 酒作为辅料治疗的疾病及具体条文

酒通血脉,御寒气,以酒服药,可助药力,引药势。“诸伤”方中第1方即是酒与肉桂、姜、椒、甘草4药合用,其中肉桂、姜、椒均是辛热之品,有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酒与之合用,可增强该方的活血止痛之效。“金伤毋痛方”中辛夷、甘草入温酒中饮之。《汤液本草》[5]记载“酒能行诸经不止”,《神农本草经》[6]谓辛夷主治“风头脑痛”,甘草可缓急止痛,与酒合用,止痛之效更宏。在“癃病”中共有6方使用了酒。癃病即淋证,以小便不利为主症,《汤液本草》[5]云酒“味淡者利小便而速下”,酒具有一定的利小便作用。另外,酒可助药势,能增强全方的药理作用。

酒“杀百邪恶毒气”(《名医别录》[7])。《病方》中常将酒用于外伤、犬咬伤、蛇咬伤等病。如治“蚖”(蛇咬伤)一方,“齑兰,以酒沃,饮其汁,以滓封其痏”,即是将兰草捣烂后用酒浸泡,口服该溶液同时将药渣涂在伤口上。内服与外用并举,以期收到解毒效果。对于狗咬伤,即“以酒财沃其伤”,直接用适量的酒冲洗伤口。

酒作为辅料可矫药性之偏,去性存用。在治疗“乾瘙”的方中,有“取茹芦本,齑之,以酒渍之,后日一夜,而以涂之”,即是将茜草根捣烂后用酒浸泡一天一夜后再使用。以现代科学视角观察,酒为乙醇,以酒浸泡药物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在治疗“久疕”的方中,有将雄鸡、蛇的粉末放入酒中服用的记载,即是取酒有去除腥味的作用。

酒在《病方》中的应用有与目前中医药学理论及临床实践不相符之处,如酒内服用于“脉痔”“牝痔”的治疗。中医学认为痔的病机内责于脏腑虚弱,外归于风湿燥热,治法以泻火、凉血、除湿、润燥为主。酒乃大热之品,并不适合痔的治疗。

2 醋

醋,酸、苦、温,有行血、散瘀、解毒、杀虫之功。《病方》中的醯、苦酒、酨均指醋,在外科、皮肤科、内科疾病中均有应用。见表2。

表2 醋作为辅料治疗的疾病及具体条文

《千金方》[8]云醋“治血运”;《神农本草经疏》[9]言醋“酸能敛壅热,温能行逆血”。《病方》中将醋用于血行不畅所致“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10]言“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治法在于“通经之结,行血之滞”。该书中一方用半夏、醋、牛油合用治疗“痈”;另一方用醋浸泡商陆,加热后再熨局部治“疽病”,除取醋行血的作用外,还取其解毒的作用。有研究指出,商陆经醋炮制后毒性降低[11]。《本草求真》[12]谓醋“合外科药敷,则治癥结痰癖、疸黄痈肿,暨口漱以治舌疮,面涂以散损伤积血”;《本草纲目》[13]言醋“有散瘀解毒之功”。故在《病方》中用于“胻伤”“□烂者”“犬噬人”等外伤所致疾病。醋有解毒杀虫的作用,《医宗金鉴》[14]谓疥由“各经蕴毒风化成”,故在《病方》中常于其它药物可用治疗上述皮肤病。

《名医别录》[7]云醋“散水气”,《日华子本草》[15]谓醋“下气除烦,破癥结”。即醋有行气之作用,气行则水行,因而《病方》中将其用于以小便不畅为特征的“癃病”。气机得畅,通则不痛,因此《病方》还将其用于“肠”的治疗,肠即今之疝气。

3 其它液体辅料

3.1 人尿

以人尿入药,最早见于《病方》,本草典籍首见于《名医别录》[7],谓其“疗寒热,头痛,温气”。在《病方》中人尿被称为“溺”“婴儿溺”“小童溺”“男童溺”,但后世主要以男童小便入药,为行文方便,本文均称为人尿,其在《病方》中使用情况详见表3。中医认为人尿具有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功效,与在《病方》中的应用有相符之处,分析如下。

《本草思辨录》[16]曰:“人尿咸寒入血,不兼走气,能益阴清热消瘀。”晋代褚澄《劳极论》说人尿:“降火甚速,降血甚神。”[17]《千金方》[8]用来治疗“金疮出血不止”,《新修本草》[18]言其主治“猝血攻心,被打内有瘀血”。《病方》中“毒乌喙”为毒箭所伤,乃金伤中的一种;“牝痔”为痔疮,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疽病”的病机之一为血热。上述疾病均以人尿治疗,后世认为人尿的功效在《病方》中可找到源头。

《病方》中有使用人尿治疗“痂”“乾瘙”的记录,而《本草拾遗》[19]记载人尿“润肌肤,利大肠,推陈致新”;《本草纲目》[13]云人尿“杀虫解毒”。虽然在古代本草典籍上有相关佐证,不过后世用人尿治疗类似皮肤病的记录却甚少。

3.2 湮汲

湮汲、湮汲水,马继兴先生认为均是地浆水[20]。除祝由方外,湮汲在《病方》中共使用3次(见表3),分别用于治疗“癫疾”“癃病”“狂犬齧人”。《名医别录》[7]云:“地浆,寒,主解中毒,烦闷。”《本草纲目》[13]记载地浆水“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故在“狂犬齧人”中使用湮汲“以饮病者”不难理解。在“癃病”中有如下一方:“湮汲水三斗,以龙须一束并煮。”龙须即石龙刍,《神农本草经》[6]言:“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湮汲水性亦寒,两药合用,推测有可能是用来治疗热淋。“癫疾”乃今所谓精神失常,后世用地浆水治疗癫疾罕见,马继兴教授认为该方并无实际治疗价值[20]。

表3 其它辅料治疗的疾病及具体条文

3.3 淘米水

《病方》中的淘米水均用于皮肤科疾病:痈、疽病、痂、乾瘙。此四种疾病按目前中医学理论,有一共同病机:热。《本草纲目》[13]谓淘米水“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推测《病方》中使用淘米水亦是取其清热凉血之功。

3.4 犬胆汁

《病方》中犬胆汁用于治疗“胻燎”“久疕”。胻燎为小腿部的烧伤,久疕乃经久不愈的疮疡。犬胆汁性寒味苦,《名医别录》[7]言其“主痂疡恶疮”,《日华子本草》谓其“主扑损瘀血,刀箭疮”。由此可见,后世典籍关于狗胆汁的主治与《病方》大致相同。

3.5 人乳汁

《病方》中有一方使用人乳汁治疗疽病,其条文是:“冶糵米,以乳汁和,傅之,不痛,不瘢。”人乳汁,《名医别录》[7]记载其可“补五脏,疗目赤痛多泪”,后世人乳汁的应用大多不出《名医别录》所言的范围,鲜有人乳汁用于治疗痈疽的记载。

3.6 蜜

蜜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6]谓其:“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本草纲目》[13]言其可“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病方》中将冬葵子与大枣同煮,去渣取汁,再用蜜调服,治疗小便不利。其功效与《本草纲目》中通三焦的记载相同。

4 结语

辅料是中药的灵气之源、画龙点晴之笔[21]。《病方》共283方,其中使用了液体辅料的有99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共360余方,其中有50余方使用了液体辅料[22],而现今中药饮片中仅酒制饮片与醋制饮片均有40种以上[21]。《病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使用液体辅料的医学文献,该书所用液体辅料均可见于后世医学典籍,主治疾病大部分可以用目前中医药理论进行合理解释,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连贯性以及《病方》中使用液体辅料的医疗实践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部分辅料主治的疾病稀见于后世,可能是其与中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不符而未被记载,也有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流传的中断,因此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名医主治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8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8
本草中华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0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4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6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