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榕,余真铃,薛佳璐,吴翠娟,余梦霞,仇志琴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具代表性,主要表现为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1]。一般下肢受累早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感觉神经异常早于并重于运动神经异常,增加了后期溃疡、截肢和残疾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成DPN,约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存在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3]。临床上治疗DPN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取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调节代谢、营养神经、抗氧化、对症治疗等,但往往疗效不一,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症状迁延不愈,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4]。中医以其辨证论治、综合调节的优势在治疗DPN方面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运用[5-7]。为了探讨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DPN的临床效果,选取93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和DPN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0~70岁;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②合并有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化疗药物等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损害;③恶性肿瘤者;④精神系统疾病者;⑤合并有酮症酸中毒及其他急性并发症者;⑥治疗部位皮肤破溃或感染;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⑧对艾绒或烟过敏者;⑨正在接受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艾灸组和联合组各31例。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54.33±5.63)岁,糖尿病病程(7.81±2.59)年,DPN病程(2.62±1.69)年,空腹血糖(FBG)(8.08±1.59)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9±3.01)%;艾灸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53.75±6.08)岁,糖尿病病程(7.59±3.25)年,DPN病程(2.59±1.84)年,FBG(8.12±1.76)mmol/L,HbA1c(7.55±2.05)%;联合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53.89±6.12)岁,糖尿病病程(7.62±3.14)年,DPN病程(2.78±1.66)年,FBG(8.24±1.11)mmol/L,HbA1c(7.27±2.18)%。3组性别、年龄、病程、F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与护理,维持原有降糖方案不变,继续应用原有的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保证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内,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内,由同一名护士做指导,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方案、药物指导、自我监测等,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口服甲钴胺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00 μg,每日3次,连续治疗2周。
2.1.2 艾灸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选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合谷,由针灸科医生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腧穴定位,穴位定位参考《经络腧穴学》[8],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按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9]对患者进行艾灸。具体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用生理盐水纱布清洁取穴部位局部皮肤,用干纱布擦干备用,应用DAJ-10多功能艾灸仪(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械有限公司),将含有艾绒的护垫贴放在艾灸仪的导联上,固定在取穴点上,调节温度为45℃(具体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2.1.3 联合组 在艾灸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艾灸结束后,用CQ-25红外线治疗仪(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照射患者病患部位,灯距30 cm,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以确保患者安全,如患者感觉皮肤灼热,自诉不能耐受立即停止操作。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丹麦丹迪公司)测定3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下肢)、正中神经(上肢)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
2.2.2 临床症状评分 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10]对3组治疗前后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TCSS评分包括症状评分、反射评分及感觉评分3部分。神经症状包括足部的疼痛、麻木、针刺感、乏力、共济失调及上肢相似症状,如正常计0分,存在相应症状计1分,共6分;神经反射包括双侧的踝反射及膝反射,正常计0分,减弱计1分,消失计2分,共8分;感觉功能检查包括右侧拇趾的针刺觉、温度觉、轻触觉、振动觉、位置觉5项,正常0分,异常1分,共5分。3个部分累计总分为19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DPN的分级:0~5分者不存在DPN,6~8分者为轻度DPN,9~11分者为中度DPN,12~19分者为重度DPN。
2.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11]拟定。①显效:TCSS评分较前下降≥60%,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②有效:TCSS评分较前下降≥30%且<60%,肌电图NCV增加<5 m/s;③无效:TCSS评分较前下降<30%,肌电图NCV无变化。
2.2.4 安全性指标 干预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皮肤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及时正确处理,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大水泡应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沿水泡边缘抽出渗出液,再次消毒并保持干燥,嘱患者勿搔抓,每日换药,观察恢复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3.1 3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以联合组提高程度最为明显(P<0.05),见表1。3.2 3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以联合组下降程度最为明显(P<0.05),见表2。
表1 3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s)m/s
表1 3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s)m/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与艾灸组比较,3)P<0.05。
?
表2 3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 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与艾灸组比较,3)P<0.05。
?
3.3 3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3组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组患者均按照各组的治疗方案完成治疗,无病例脱落,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皮肤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
DPN在中医上属于“痿证”“不仁”“血证”“痹症”“麻木”等范畴,《王旭高医案》中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中医认为DPN是消渴病久,气阴两虚,肝肾亏虚,脾气不足,阴损及阳,气血不畅,血脉瘀滞,经脉失养所致[12],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故治疗应施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13]。DP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已知DPN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代谢紊乱、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其中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是发病的核心[14-15]。长期高血糖状态使多元醇通路亢进、非酶糖基化异常、脂代谢紊乱,造成神经细胞肿胀变性,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神经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加之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缓,进而引起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导致一系列不可逆损伤[16]。
本研究采用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艾灸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借助艾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给人体体表的腧穴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从而达到温煦、通经、活血、通络的作用[17]。《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改变血液高浓、黏、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改善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有重要意义[18]。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可能诱导DPN大鼠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修复轴突与髓鞘损伤,加速神经传导速度,发挥营养和保护神经效应[19]。此外,红外线治疗仪释放的单频红外线能量在皮肤及皮下组织中被吸收并转变为热能,从而使毛细血管扩张、物质代谢增强,促进组织和细胞再生[20-21],与艾灸发挥协同作用。《素问·痿论》记载:“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本研究主要选用手、足阳明经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合谷,足三里具有健脾益胃、助运化的功效;三阴交直补肝、脾、肾之阴,可健脾益气、滋补肝肾;阳陵泉是筋病治疗之要穴,具有舒筋、壮筋的作用;曲池可温阳散寒、活血止痛;合谷能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22-23]。艾灸以上穴位能健脾益肾、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则疼痛、麻木等症皆除。同时,艾灸和红外线照射均为无创操作,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与艾灸组、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改善更明显(P<0.05),其治疗有效率达90.3%,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起到活血通络、化瘀散结的功效,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减轻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程度,进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协同放大效应,比单一疗法效果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