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冬梅
(广东省遂溪县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遂溪 524300)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具体是指可以杀灭或抑制细菌活性的一类药物,该类药物于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治疗及预防各类感染性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1]。但抗菌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受近年来对于抗菌药物盲目依赖与高额商业利益驱使,临床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日趋严重,不仅会加重患者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负担,还会导致细菌多重耐药、药源性疾病和严重二重感染等不良情况[2]。卫生部于2011年制定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于次年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该次整治工作对抗菌药物应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以达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3]。本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减少抗菌药物品种以及品规的政策,同时采取分级管理制度。现就三限政策落实前后本院抗菌药物销售情况开展对比,分析三限政策落实后对抗菌药物应用带来的影响,内容如下:
结合本院抗菌药物目录调整时间:(1)2011年7月制定出第一版抗菌药物目录,同时于8~11月对于非目录药物开展去库存处理,至12月禁止应用目录外药物;(2)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版)》再次对抗菌药物目录开展调整,在2013年8月采取第二版抗菌药物目录,由本院HIS系统中调出2010.01~2011.06月(设为A阶段)、2012.01~2013.06(设为B阶段)、2014.01~2015.06月(设为C阶段)、2016.01~2017.06(设为D阶段)的药品有关销售数据。
对各个阶段的抗菌药物品种及品规数量、用药频度、销售金额和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等进行统计,抗菌药物分级依据2012年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结合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对用药频度(DDDs)开展计算,DDDs=总药品使用量/该类药品DDD值,DDD值结合WHO推荐的最新版抗菌药物DDD值,对于文献内未收载的将药品说明书中规定日剂量当作标准。
至B阶段,院内抗菌药物品种、品规数量和A阶段比较显著减少,同时B阶段的抗菌药物占全院总药品金额比例也有明显下降,C、D阶段呈现持续走低和趋于平稳。药品总销售额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呈现先降后增,增幅较小,如表1。
表1 A-D阶段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数量和销售金额情况
至B阶段,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总抗菌药物金额所占比例比A阶段有明显上升,至C、D阶段逐渐下降。至B阶段,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总抗菌药物金额所占比例比A阶段有明显降低,至C、D阶段出现略微增长。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销售金额依旧占抗菌药物总销售金额的主要比例,4个阶段均稳定于65.00%左右,如表2。
表2 A-D阶段的不同级别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分布
依据品种用药频度排序前十位,A阶段中三、四代头孢占5个品种(含三种酶抑制药),至后三个阶段,三、四代头孢菌素的品种不断减少,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和半合成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及美洛西林)进入到十位,且用药频度有明显增加。前十位抗菌药物累计DDDs未有显著降低,B阶段略微增长,后趋于平稳,如表3。
抗菌药物属于国内各大医疗机构一类主要用药,当前,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问题仍然较为常见。滥用抗菌药物会引发细菌的耐药性变迁,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有关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经变成临床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4]。
本院落实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后,各项指标较未落实前有了显著改善,将安全性较差、组方不合理(例如含酶抑制药复合制剂)以及严重耐药等一系列抗菌药物剔除后,筛选并保留的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未出现较大改变,但是在总药品销售额中占比降到25%以下,实现了使用量的控制;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和落实严格用药适应症,例如社区获得性感染多为敏感阳性菌与阴性菌所致,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多可覆盖,但院内获得性感染多为阴性菌,第三代头孢菌素、半合成的青霉素类可针对性开展有效治疗。本次调查发现,非限制、限制类药物逐渐变成主要抗菌药物,且特殊级药物数量、用量获得良好控制,说明本院临床的抗菌药物选择趋于合理。本院经制定出抗菌药物目录,并做好有关管理工作,进而达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本次调查显示,本院抗菌药物遴选与费用管理依旧有改进空间,使用量较多的品种不少,例如头孢曲松、头孢硫脒和头孢替安等,该类药品价格较高,低价药物较少,因此,需要医院合理筛选、保障一些有效、安全和价格相对较低品种,以降低医疗支出,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5]。
总之,限制抗菌药物品种与品规政策后,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结构、金额和数量等出现明显变化,对药品的规范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