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五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 五华县 514400)
糖尿病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大约占据90%[1]。笔者通过本次实验,旨在分析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目前取得显著成果,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为48例,女性为52例;患者年龄在37~70岁,平均年龄为(43.0±10.6)岁;所有被选入患者都有预先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现把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联合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50例,联合组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48.6±8.2)岁,性别:男性24例,女性26例,病程1~10年;参照组年龄37~70岁,平均(43.0±10.7)岁,性别:男性24例,女性26例,病程1~10年;对比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长短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纳入标准
①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②性别不限;③愿意完成调查研究者;④年龄>18岁;⑤对本次实验的治疗药物无过敏。
1.2.2排除标准
①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不明确;②不能坚持或不愿意完成调查研究者;③同时存在有肝功能衰竭;④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⑤对本次实验的治疗药物过敏。
1.3.1注意事项
参照组与联合组患者统一予以规范饮食、加强锻炼等干预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坚持每天检测自身血糖水平,当血糖达到正常标准时,转为一次3d。
1.3.2参照组
予以患者甘精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血糖高低调节用量,每晚睡前给药,一般用量:0.15~0.2U/kg,1次/d,皮下注射,每3d调整1次[2],连续治疗12周后,期间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3.3联合组
予以患者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其中甘精胰岛素治疗同上,阿卡波糖治疗如下:50mg/次,3次/d,饭前用药,若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可考虑每3d加大1次剂量,用量最高不得超过100mg/次,治疗周期同参照组,期间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4.1两组各项血糖指标
采用高分离度液相色谱分析两组患者的HbAlc,并运用已糖激酶法检测患者血糖,同时将其胰岛素用量、FBG、2hBG等指标进行对比。
1.4.2两组不良反应
观察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低血糖情况,将其进行分析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HbAlc、胰岛素用量、FBG以及2hBG这四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四项指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糖指标对比
同参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80.0%)对比,联合组2型糖尿病患者(92.0%)效果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单独采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出现5例(10.0%)低血糖情况,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的患者出现6例(12.0%)低血糖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3],其中又以2型糖尿病为主要类型。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手段,还有部分病人胰岛素分泌存在障碍,则给予外源性胰岛素补充其自身[4]。不过既往临床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虽可有效降低血糖,但部分患者在注射到皮下后吸收缓慢,导致患者血糖出现极大波动。我们通过此次实验发现,使用阿卡波糖抑制各类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5],可降低α-葡萄糖苷酶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从而延缓患者体内葡萄糖的吸收,进而降低餐后高血糖[6]。同时长期服用阿卡波糖,可显著降低患者FBG以及HbAlc的浓度,且此类药物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通常不会引发低血糖,可帮助减少血糖波动。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HbAlc、胰岛素用量、FBG以及2hBG这四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四项指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同参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80.0%)对比,联合组2型糖尿病患者(92.0%)效果明显(P<0.05);联合组出现5例(10.0%)低血糖情况,参照组出现6例(12.0%)低血糖情况,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可以得出,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更为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因此适宜临床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