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峰学院党委统战部 高 飞
现代大学治理的关键词是“民主”“协商”、“共治”“法治”,要义是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民主权利和合理诉求,依法治校。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语境下,大学治理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权利主体,那就是党外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整个教师队伍的60%以上,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顶层制度下,党外知识分子在大学治理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党外知识分子是中国共产党对没有加入中共党组织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大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工商联知识分子、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对象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学术带头人或者重要业务骨干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知识分子,其他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高等学校党外知识分子最为集中,数量庞大,主要包括:一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外教师和科研人员;二是学术带头人或教学科研骨干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三是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中的党外知识分子。
大学治理是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重要概念,与传统的大学管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乃至在具体操作层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管理是大学管理者对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有效实现学校目标。从权力的向度来说,管理强调权力是单向的,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强调权力是双方的,是上下互动的。”关于大学治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至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卡迪纳尔·纽曼的大学理念。他对大学治理内涵的界定是:大学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文化来协调大学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大学决策科学化,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的目标”。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外部,就是指与大学有密切关系的政府、社会、市场等大学外部因素,所以,大学外部治理的核心就是厘清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利义务关系,厘清大学、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力边界和责任义务。定义中所说的内部治理,就是指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包括科学配置学校内部权力资源,尊重和维护校内各权利主体的合理诉求,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协调制约机制,完善各权利主体平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制,使权力、权利、利益等因素都得到合理配置,注重以人为本、民主协商、依法治校。国内著名学者李立国指出:“大学治理是大学实现自身目标和任务的治理结构、治理规则和治理实践的总和,包括治理主体及各主体责任的分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控制和标准,决策的程序、过程和规则的规定,及在实践中对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探索等。”
党外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特有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制度下关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面貌划分。这个群体大体可分为中共党员知识分子和非中共党员知识分子,而非中共党员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大学治理中,教师是主体,大学治理体系、治理结构、运行机制都必须充分考量教师这个主体因素。而在中国特色大学治理语境下,党外知识分子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办学主体力量。一要从利益上重视。利益是大学治理的基础。党外知识分子占高校专职教师的60%以上,维护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正当利益是发挥好他们作用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其合著《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必须从物质待遇上满足党外知识分子的正当需求,保障并改善其教学科研条件,从人格、精神上给以充分尊重,这是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二是从事业上重视。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资源,而在党外知识分子中,聚集着许多学术突出、专业精湛的高端人才,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大学治理必须遵循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度体系建设应符合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特点,使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教学科研工作。三是从权力配置上重视。权力是大学治理的关键。在权力的构成上,高校除了党委的政治领导权和校长的行政权外,还有学术权力,而学术权力是大学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教授治学,体现在权力配置上,就是将学术权力交给教授,凡属学术事务一律由教授组成的学术机构做出决定,减少行政干预。在学术权力配置上,应充分吸纳学术水平高的党外知识分子进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决策机构,使之在学术权力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四是从权利上重视。权力是属于组织层面的,而权利才是属于个体层面的。在大学治理框架内,学校应建立信访、调解、申诉、仲裁等机制,依法维护党外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制度语境下,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重视,更多是从政治视角出发,注重引导他们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多是着眼于党外知识分子是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这一政治价值。从大学治理视角定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除了坚持统一战线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定位外,还必须从主体权利、学术权力上去定位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
一是在“教授治学”、行使学术权上发挥作用。这是党外知识分子在大学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也是最能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业务专长的地方。大学治理的核心是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而在大学权力体系中,学术权是体现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权力,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显著标志。大学与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就是其鲜明的学术性。大学是知识生产、积累、传播、应用的重要机构。为了保证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符合学术共同体的规范,遵循学术规律,保持必要的学术秩序,就需要学术治理,而学术治理在高校主要依靠教授。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结构通常简述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其中的“教授治学”主要不是指教授个体在本人学术领域做学问搞研究,而是指学校在总体权力配置上,保持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由教授们行使学术权力。高等学校教授群体中非中共党员教授接近70%,因此,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大学治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表现在“教授治学”即学术治理方面。
“教授治学”是高校学术权力配置和归属的最简洁表述,包括治学术、治学科、治学风、治教学等主要内涵。“教授治学”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及其他诸如学科建设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等与学术相关的机构。一般而言,学校层面的学术权力机构称学术委员会,院系层面的学术权力机构称教授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并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对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委员的任职条件,该《规程》第七条规定:一是遵守宪法法律,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公道正派;二是学术造诣高,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公认的学术成果;三是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有参与学术议事的意愿和能力,能够正常履行职责;四是学校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规程》规定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任务看,均与学术、学科、学风、教学密切相关,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党外知识分子熟悉的领域,做起来得心应手。从《规程》规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任职条件看,主要突出委员的遵纪守法、个人操守、学术造诣、议事能力等条件,对于委员的所属党派不作考虑。因此,应当尽可能多的吸纳学术水平高、公道正派、有议事能力的党外教授进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以优化学术机构委员的构成。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都集中在二级学院,但在二级学院的权力结构中,党外知识分子被边缘化的情况并非个案,这种情况不利于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优化二级学院的权力架构。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二级学院构建党的基层组织、行政班子、教授委员会既分工又协作的治理体系。在教授委员会的构成上尽量吸纳党外教授。凡是与学术有关的事务,均应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做出最后决策前交由教授委员会进行评议审议,拿出咨询意见后由学院党政班子最后定夺。
二是在建言献策、行使建议权上发挥作用。党外知识分子的资政建言对于提高大学治理效能、避免决策风险至关重要。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建言献策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的能力,真正使建言建在点子上,献策献在关键处,避免无的放矢、大而化之、走形式、放空炮。统战部门应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和重大决策需要,事先有计划地给党外知识分子通报学校情况,提供选题,确定调研思考的主要问题和大致方向,让党外知识分子做好充分准备,把情况摸清,把政策吃透,把问题找准,把意见提实。在建言献策过程中,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紧扣学校中心议题建言,做到学校党委谋划什么,党外人士就议什么;学校重点做什么,党外人士就思考什么。围绕学校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确定建言献策方向,努力使建言献策与学校工作同频共振,有效对接。学校层面应认真对待党外知识分子的建言献策,积极予以采纳、回应和反馈,对于有价值的建议或提案应以予奖励,或计入个人科研业绩。
三是在民主监督、行使监督权上发挥作用。在大学治理中,民主监督是权力运行及其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学校权力运行进行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互相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完善大学治理中的民主监督机制,除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监督职能外,还应更好地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监督作用。由于党外知识分子置身事外、相对超脱,对有些事务可能看得更清,可以避免当局者迷的局限。“高校统战工作要协调有关方面,建立健全党外民主人士监督机制,通过座谈会、通报会、征询会、交友联谊等渠道,虚心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从而推动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2013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代表人士欢聚一堂、共迎新春时说:“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同志们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的不足。”高等学校提高大学治理水平,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党外知识分子对学校工作的监督纳入民主监督体系,使其与教代会、学代会等民主监督体系共同为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
“知联会”是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简称,是以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以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愿加入的具有统战性、联谊性的群众团体。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组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知识分子(大专以上学历)有1.48亿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超过1亿人,占比大约为70%。而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只有少部分人加入了民主党派,余下的人没有加入任何党派性质的组织。因此,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较为分散,活动缺少平台载体,思想政治上缺少归属。知识分子联谊会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成立的。《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可以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统战部门应当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领导。”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载体,是党外知识分子之家。高校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高级知识分子占比较大,通过学校党委统战部门,以“知联会”为抓手,把党外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团结、凝聚起来,使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奉献才华智慧,对于提升大学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发挥好“知联会”思想引领“风向标”功能,引领党外知识分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知联会”是统战性质的组织,其成立的宗旨之一就是把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起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统一战线理论政策,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向会员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重要革命历史纪念日,及时组织会员听取专题报告,引领会员正确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座谈会,引导舆论,形成共识,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在重要历史关头和大是大非面前,引导会员站稳立场,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保持一致。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引导会员支持学校改革,帮忙不添乱,补台不拆台,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发展。
其次,应发挥好“知联会”人才选拔“蓄水池”功能,为大学治理育人储才。“知联会”会员大都是各学科教学科研骨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知联会”组织人才荟萃。但是,“知联会”的人才济济只是为人才的真正发挥作用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具备相应的机制。一是创造机会压担子。针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有意识引导“知联会”会员开展调查研究,写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在这个调研过程,“知联会”会员了解了校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多方面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学校治理的理解和认同。二是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国情不仅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做好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而要深入了解国情必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深度开展服务社会等活动,了解国情区情、社情民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会员的教学科研工作深扎中国大地,才能历练出接地气用得上的能力和才干。统战部门通过“知联会”不仅储备人才和发现人才,还应依托“知联会”积极举荐人才,真正发挥“知联会”人才“蓄水池”的功能。
第三,应发挥好“知联会”学校发展“智囊团”功能,为学校决策把好关、诊好脉。高校“知联会”是学校党委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校党委在大学治理中广泛吸纳党外人士意见建议的平台。发挥好“知联会”的“智囊团”作用,培养会员的资政建言能力是关键。一是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政治理论水平决定着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也决定着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因此,应加强对会员的政治理论培训,提高认识能力和政治站位。二是提升调研能力。调研是建真言、献良策的前提。应通过培训让会员把握调研的原则、方法和路径,抓住真问题,接触真矛盾,了解真情况,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好招。三是提高撰写提案的能力。有了好的建议,还应该转变为好提案,使所建之言、所献之策直面问题、贴近实际、有破有立,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
首先,高校党委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将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使用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养培训,为其提供对外学术交流、专题学习考察机会,提升其思想素质和学术水平。扩大党外知识分子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其根据学校的改革发展方向定位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从而使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坚持学校领导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交友制度,通过定期个别深度交流,以点代面地了解党外知识分子所想所忧、所困所盼,把握其精神状态和思想脉搏,及时解疑释惑。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尽学校所能为他们解除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把更多精力聚焦于学校的事业。学校领导还应有主动纳谏、包容逆耳之言的雅量。只有这样,党外知识分子才能讲真话、唠实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
其次,从制度、机制建设入手,为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用好统一战线制度,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通过思想引领,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谋求最大公约数。要用好学校学术机构平台,将更多的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吸纳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评审评议机构,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学术专长。同时通过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学术评审评议,促使他们全面客观深入了解学校,为他们建言献策和决策咨询打下实践基础,从而使他们所建之言、所献之策更接地气、更客观理性、更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