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昕 李彬
摘要: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关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仍然需要继续发展和探索。结合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探索设计心理学与风景园林中人们行为的联系,参考示能、意符、映射、反馈的概念,研究设计心理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更好地指导和约束人们在园林中的行为。本文以兰州市金城公园为例,观察人们在园林中的行为模式,分析总结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行为需求;风景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3
园林景观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园林景观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分析哲学概念和功能性概念,哲学概念用来表达一个项目的外形、目的以及潜在精髓;功能性概念是指在每个项目中都有功能性的问题需要解决[1]。明确分析这两种概念的实质是满足园林使用者的心理和情感。设计心理学是重要的参考,结合心理学知识,有效地预判园林中人们的活动行为,讓身处于园林中的各类人群都可以得到更加丰富舒适的体验。
1 设计心理学辅助风景园林设计
1.1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现象
任何设计专业都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持,设计心理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的需求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2]。总的来说,设计师要通过分析人群活动,结合场地以及使用人群的特点,准确地指导和约束人们在场地中的相关行为。
1.2 指导相关行为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反应的观察,人对外界不同的刺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从行为角度看,人的心理情感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3]。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是要和外界进行互动,小到某一种产品,大到整个环境,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考量各项因素如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园林景观中对路线的制定、设施的使用、区域的功能预设等,都需要用通过巧妙的设计去指导人们的相关行为。
1.3 约束相关行为
在园林中,人们的部分行为总是会被看作不文明或是不正确的,而我们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管理、增加惩罚条款、安排人员监督等措施,而这类措施往往成本较高且成效低。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应当结合心理学理论,采取更巧妙的措施对这类行为予以约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人们与客观事物的互动,分析人们的行为以及心理动机,使得所设计的产品能够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享受[4]。因此,园林景观就是在园林中的活动人群的“产品”,站在这个角度,设计心理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2 示能、意符、映射、反馈在园林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著作《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中提出示能、意符、映射、反馈的概念。设计师应分析这些概念,并思考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当中。
2.1 概念解读
示能(Affordance)是指某一物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交互行为。意符(Signifiers)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以及应该怎么操作,是提示用户做出相关行为的符号信息。映射(Mapping),标识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有很强的对应关系,简化了逻辑关系方便用户理解。反馈(Feedback)——沟通行动的结果,是控制论、信息论的著名概念,同时也传递了用户行为结果的有效信息[5]。在园林中,通过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预设人们将在园林中会发生的行为。进而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2.2 示能与意符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简单来说,示能就是一种与人交互的物品(或是景象)具有的能力。例如,一块平面,我们可以在上面放置物体,其具有支撑能力;也可以根据平面的高度和面积想象成观景平台,供人行走活动;这块平面的材质可能是坚硬的,也可能是柔软的,可以用来坐或是仰卧,这些特性会使人们得到不同的示能。在园林的空间中,人们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大多会根据日常经验决定自己该表现出怎样的行为。
意符的概念或许比示能更重要,意符与示能有所差别,主要作用是提示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相关目的。最简单的意符是类似在出入口的大门可见的“推”或“拉”字符来提示门该如何使用。在风景园林中,需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思考和设计,从园林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指导园林中的人们能够按照预期开展行为活动,使更多的人可以在园林中得到较好的体验。
2.3 映射和反馈在园林中的应用
映射和反馈在产品设计中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理解产品使用方法以及通过不同的反馈机制来反映用户的行为是否正确。
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能快速了解整个大环境的方式就是看地图。景观平面图不仅要表达出园区的主题和内容,更需要告知游客游览路线以及其所处方位。映射简单来说就是能否将一个概念对应到另一个概念中,大多数园林的总平面图都存在以下几个容易导致人们出错的问题:第一,图示中游客此时所处位置不明显;第二,图示方向与实际空间对应不明确,导致迷失方向;第三,图示无法告知明确的游览路线。人的记忆有长期和短期,一般在入口处接触到的总平面图很快就会忘记导致记忆失效,选择了不适合的路线,因此要在重要分岔路口继续放置此类平面图和指示系统,用映射的思维进行设计,可以减轻处于陌生环境人们的记忆负担,获得良好的游览体验。
3 分析评价设计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以兰州市金城公园为例
兰州市金城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经过不断的完善,配备设施更加齐全,建筑雕塑更加精美,园内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公园主要以西固历史文化为载体,各类仿古建筑加以点缀,以及现代的设施和灯光进行装饰,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娱乐、社交等多方面活动的综合空间。
3.1 研究方法
目前,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脱胎于心理学研究方法,大致分为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量方法、统计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六大类[6]。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不通过提问或交流,系统地记录人、事物或相关事件的行为模式的过程[7]。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人们在公园内的行为,用拍照、文字等记录方式了解人们与环境互动的行为模式,并进行总结分析评价,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该环境如何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相关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在公园内的相关需求。
3.2 分析评价
3.2.1 主入口景观评价分析
金城公园的主入口大门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汉代阙楼风格的大门(图1)为整个公园拉开了序章。从风景园林设计的哲学概念来分析,大门的仿古造型给来访游客带来了整个公园主题的基础印象,充满历史底蕴和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从尺存方面来看,这种大尺存的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产生崇敬、肃穆的情感,为公园内的相关场地所要表达的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功能性概念进行分析,主要出入口的最大作用就是分流人群,尤其在春节期间,金城公园有丰富的节日活动,人流量较大。经过科学研究,当人群密度超过1.2㎡时,步行速度明显减慢,行速可以调度人群密度[8]。因此,金城公园的入口处做了一个用于分流人群很常见的设计,设置折回的护栏(图2)用以分流人群。这一方法在改善人群流动以及照顾游客的心理活动方面都是十分高效的。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使人群更有秩序,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二是在疫情期间方便管理人员进行人员的管控。三是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我们不喜欢排队的原因之一是排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势。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缺乏能动性”让我们感觉不好[9]。这种曲折的护栏会延长人们行走的时长,相同的等待时长下,如果人们处于“前进”状态,看得到进展,就会免于因排队等待带来焦虑。
3.2.2 总平面图评价分析
总平面图是园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大致了解陌生的环境情况,如金城公园平面图(图3)。
有待改进的方面:一是此平面图放置位置不明显,不在通过主入口后的必经之路,难以被游客发现。二是未标注游客此时所在位置,不能很好地起到导览作用。三是没有规划详细的游览路线,只粗略概括通路,实用性不强。四是平面图未设置其他语言,对外国游客的考虑不够细心。
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识别平面图示并不如专业人员敏感,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供游客使用的图示时,应当站到游客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们想得到的信息主要包括公园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方位、不同活动的游览路线,从这三方面出发进行设计,会发挥平面图更大的作用。
3.2.3 园林设施评价分析
园林设施的设计与设计心理学有极大的关系。园林设施是直接与人们互动的各类客观事物,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是各类物体与人互动时的尺寸、数据参考,而设计心理学是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视场景而定。
金城公园的案例中有以下值得讨论的设计:一是垃圾桶的设计呼应了整个公园的主题,但是缺点是顶端平面面积过大,给了人们“反示能”的作用,烟头和细小垃圾残余较多(图4)。二是园林雕塑尺存灵活,有大尺存给人以威严崇敬感的“李息将军雕塑”,也有小尺存给人以亲切活泼感的“十二生肖雕塑”,但是小尺存雕塑经常被游客乘骑、倚靠等(图5),可以通过改变材质或形状、增加护栏或花池的方式改善这一现象。
3.2.4 空间布局评价分析
金城公园的空间分布较为合理,动静分明,功能多样,可以满足市民在园中的大部分需求。空间布局反映的是景观的序列,从心理层面看是为人们做情感设计,打造不同的空间,预设好人们的行为活动,使其獲得舒适的身心体验。
根据平面图绘制景观分区及轴线(图6),金城公园的空间布局大致分为活动、文化主题、景观游览、水域活动、健身活动五大区域,景观轴线清晰,各个分区之间互不干扰,功能多样。根据图示空间布局,游客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公园要表达的意境以及所需求的活动。
4 结语
4.1 设计心理学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参考设计心理学进行设计是一个抽象却又极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中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第一,考虑到更多人的使用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条件等都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二,以人的行为活动为参考进行设计。设计师应该充分观察人们的行为习惯,记录不同人们的活动方式,参考人机工程学内容,进行设计。第三,要注重独一无二的场地主题精神,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神带给人们更好的心灵体验。
4.2 设计心理学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心理学要把心理学中人们的行为现象运用到设计中,尤其是在前期的设计阶段,充分参考人的心理动机和行为习惯,满足人们在景观当中的心理需求。设计的最终目的应当是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同时应该考虑到人们心灵层面的情感体验。因此,设计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实际应用仍然需要实践,应当被作为重要的设计参考原则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美]格兰特·W·里德.园林景观设计 从概念到形式(第二版)[M].郑淮兵,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16.
[2] 冯茜茜.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6(02):38-39.
[3] 余声.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19.
[4] 周恩玉.浅谈当代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J].文化创意,2020(05):17-18.
[5]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27.
[6]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7] 柳沙,谭宇.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J].装饰,2020(04):10-15.
[8] 乔治.道教旅游景区中环境空间人性化尺度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46.
[9] [英]安妮·鲁尼.极简心理学[M].黄钰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98.
作者简介:罗昕(1997—),男,甘肃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彬(1963—),男,甘肃兰州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