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籍书叶的破损及常见修补方法

2021-08-09 11:00李长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1期

李长红

摘 要:中国传统古籍所用纸张耐久性较好,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流通时间长了,由于自身和外界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常见的损坏有书衣破损、订线脱落、书叶破损、书函破损等。针对书叶破损的修复是修复中最主要的工序,因为书叶不仅数量最大、用时最多,而且是决定一部古籍修复成败的关键和基础,修复技术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书补破工作的处理。文章结合实际修复工作,分析古籍书叶破损的原因和破损形态,进而根据不同的破损形态采用不同的修补方法。文章是作者对自己修复工作方法的梳理,期待为古籍修复从业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古籍修复;书叶破损;修补方法

中国传统古籍所用纸张耐久性较好,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流通时间长了,由于自身和外界原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常见的损坏有书衣破损、订线脱落、书叶破损、书函破损等。针对书叶破损的修复是修复中最主要的工序,因为书叶不仅数量最大、用时最多,也是决定一部古籍修复成败的关键和基础,修复技术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书叶补破工作的处理。然而补破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同的修复人员在技术上的差别就表现在“随意”的处理上,对这种“随意”是否处理得当,则取决于修复人员的经验积累。修复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经验”,在修复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古籍的实际破损情况,采取恰当的修复方法,是一个修复人员技术成熟的标志。只有了解古籍书叶破损的原因和形态,才能辨证施治。

1 古籍书叶破损的主要原因

古籍书叶破损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种因素:一是内在的,如纸张的质料、水墨、印制方法等;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影响古籍保存的各种客观条件,又分为理化因素、微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1.1 理化因素

影响古书保存的物理化学因素主要有光照、温湿度、水与火、有害气体、灰尘等。

①光照。光照可以抑制和消灭细菌,还可以去除潮湿,驱除书中的害虫。但是光照也是一种损坏古书纸张的理化因素,因为印制古籍的纸张属于有机高聚物,这种物质如果长时间接受光照,会变热枯燥,失去坚韧性。古籍纸张的褪色、变色、发脆、变质,许多都是光解作用和光氧作用的结果。

②温湿度。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互相关联的理化因素对古籍书叶有直接影响,不适宜的温湿度对古籍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温度过高时,古籍书叶纸张的水分迅速蒸发,书叶就会变得干燥、脆弱,并发生皱缩、卷曲、开裂的问题。有实验表明,温度超过常温10摄氏度,古籍纸张内含有的酸碱杂质对纸张的破坏作用可以增加3倍。而较高湿度条件可以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③水与火对古籍书叶的影响。水火无情,当纸张遇到水火,其损失是惨重的。水能浸渍古籍,被浸渍的书叶黏结在一起,翻动时极易破叶伤字,尤其是大量的水淹对古籍更是毁灭性的损坏,若没有条件及时妥当处理,时间久了极有可能形成书砖。纸张是易燃物质,一旦遇火往往导致灭顶之灾,完全烧毁的古籍无法复原,即使是半烧毁的书叶也是焦脆的,触碰即破。

④有害气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古籍都是有危害作用的。其中二氧化硫危害最大,因为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纸张属于植物纤维,对酸性物质的抵抗能力弱,遇酸后会发生酸性水解反应使纤维素的机械强度降低,从而使纸张强度下降,时间久了书叶发黄、变脆、韧性降低,也就是常说的纸张酸化。

1.2 生物和微生物因素

①生物因素。主要和常见的就是昆虫和老鼠。其中昆虫中对古籍危害最大的是蛀虫、书蠹鱼。蛀虫是一种像幼蚕一样的小虫子,对古籍的损伤力很大,一部有好几册的古籍,它可以从第一册一直蛀到最后一册,这种书叶破损在补缀中也是比较棘手的,因为这种孔洞往往呈贯穿态势,修补后极容易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书蠹鱼又称蠹鱼、蟫,隐藏在古籍中,啮噬书上的糨糊及胶性物质。它极易在阴暗、潮湿、温和的环境里生长,常会将书啃噬得千疮百孔。明代张岱在《讨蠹鱼檄》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表达:“惟此蠹鱼者,赋质轻微,存心残忍。寸口彖之犀利类蟊,因名为……恣蚕食以忘休,肆鼠伤而无忌。比火焚更惨,何异于坟典于秦坑。”足以窥见,书蠹鱼之于古籍乃至爱书人的伤痛。

老鼠啮咬的古籍在修复中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对书角的啮咬,让一部方正的古籍缺失书角,给修补和装订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②微生物因素。破坏古籍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能通过自身的繁殖破坏古籍纸张的结构,使其霉变、分解。但细菌在生长中对水分和温度的条件要求较多,一般情况下对古籍的破坏作用不十分明显。相比之下真菌对古籍的危害性更大。真菌先以古籍中的糨糊等为营养,继而发展自己,以菌丝把纸张纤维包围起来,进而将纸张纤维扯断撕裂。同时还可以产生有机酸,使纸张酸度迅速增高。因此,被真菌破坏的书叶,短时间内就会出现色斑,变得脆弱易碎。

1.3 人为因素

由于自然及社会的种种原因,古籍在流传、聚散的过程中常常遭受破坏,如翻阅频繁、大意导致书叶撕裂、书口开裂,或是遭受墨汁、汗渍、油污的污染,更有甚者为了节省纸张,将阔大的天头部分裁切下来,挪作他用。以上种种情况都对古籍书叶产生了极大损害。

2 古籍书叶破损形态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古籍书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破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修复中经常遇到:

①古籍书叶酸化。古籍书叶酸化是指纸张酸性增强,pH值降低,即书叶纸张pH值从偏碱性(pH值>7)、中性(pH值=7)降低到酸性(pH值<7)。酸化更多的是纸张内部发生的一种自然变化。造纸主要使用的是植物原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木素对纸张危害最大,因为它容易被氧化而形成酸性物质,大大降低了纸张的机械强度和寿命。中国古代造纸时为了使原材料解离成纤维,除掉其中的灰分等杂质,一般采用生石灰浸泡原材料,这样制得的纸浆也呈碱性。而近现代造纸工艺,一般采用强酸来解离纤维除掉灰分,这样制备的纸浆呈酸性,抄出的纸自然也呈酸性。另外再加上外部因素如有害气体等的影响,更是加剧了纸张的酸化进程。古籍酸化的根源在于古籍纸张中由于各种原因含有了酸性物质,酸性物质组成的酸性水溶液使纸张纤维素水解,微观结构上的破坏最终造成了书叶纸张的损坏。酸化导致的书叶纸张损坏有下面一些物理现象:纸张变色、发暗、纸张变脆、易裂,严重情况下,只要触碰便会破碎成纸渣。值得注意的是,纸张pH值的高低并不一一对应着古籍书叶纸张保存状态的好坏。有的古籍纸张pH值较低,但从表面上看,纸张的颜色正常,改变不大,甚至机械强度状况也不错,但在较强的酸性环境下,纸张状况在未来几十年将发生极大损坏。所以在判断書叶酸化程度时,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和精准的仪器来测量pH值,以测量出来的数值为主,以纸张损坏的现象为辅,不能只凭眼观手触的直观经验。

②书叶老化。老化的概念是将古籍视为一个生命体,古籍由于自身纸张纤维素的衰老(氧化、分解),自然而然表现出接近生命老年期时的各种特征。书叶纸张老化主要包括纸张起毛和脆化两种现象。纤维断裂,书叶出现黄斑、起毛现象,并逐渐扩大成片,甚至最后整册书叶的颜色都变黄发暗。严重老化的书叶纸张机械强度明显下降,翻动时会出现掉渣、裂口、破碎现象,有的甚至无法翻动,书籍无法利用。需要注意的是,书叶的变色程度并不是判断老化程度的唯一标准,很多非自然老化的古籍,可能书叶变色并不严重,但书叶纸张强度已经降低很多,纸张碰触即碎。对于这种不容易判断的情况,可以检测书叶纸张的机械性能,进而做出科学判断,采用适宜的修复手法。

③书叶絮化。絮化是指书叶纸张纤维蓬松并拉长变形,呈棉絮状态的现象。絮化的书叶纸张纤维因变形而粘连,组织稀松,韧性缺失,纸张强度降低。发生絮化的纸张一般以韧皮纤维为原料的绵纸居多。轻度絮化的书叶往往整体状态完整,在修复时容易被忽视,但是这种状态如果不加以预防性干预,会给修复工作埋下隐患。

④霉蚀。霉蚀是指古籍受潮或遇水浸后,附着在古籍上的霉菌孢子迅速发育,生长出菌丝,致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丧失。霉菌分泌物在书叶上形成霉斑并可以使书叶互相粘连,严重的会变成书砖。另外,很多霉菌都带有颜色,古籍书叶上的霉斑一般多见白色、紫色、黑色、黄色等。霉菌分泌带有的颜色性质十分稳定,一旦污染了书叶,很难用水洗或其他方法去除。霉菌的传播能力和繁殖能力很强,生命力极强,能忍受干燥、温度变化和其他一切不利的环境条件,并长期保持着一定生命力,当遇到合适的条件时能很快地发育生长成新的霉菌群。

⑤烬毁。烬毁是指火对古籍造成的损坏。烬毁的古籍在书叶上往往留下程度不同的火烬痕迹。由于燃烧时的高温和烟熏火燎,书叶呈现特殊的颜色,直接被火焚烧的残余部分呈现炭黑色,没有直接焚烧的部分经过高温熏烤也变为焦黄色。烬毁对古籍的损害很大,不仅造成文献内容的缺失,高温也会引起纸张变色、变形、变脆,机械强度大大降低。另外,多数烬毁古籍在灭火时被水浇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很容易产生霉变、变形和粘连。

⑥水浸。古籍书叶遇水受潮会形成水渍,水渍发黄形成黄渍,会造成书叶强度降低。同时,书叶长时间受潮也会导致书叶呈波浪化变形。另外,高湿度的条件,极易滋生霉斑。

⑦虫蛀。虫蛀是指各种食书害虫对古籍造成的损害。经过虫蛀侵害的古籍书叶会出现圆形或是曲线形的蛀洞,细可如春蚕吐丝,壮可如粗毫挥墨,有的蛀洞从书的第一页一直贯穿到最后一页,蛀洞中往往还有虫茧、虫屎、虫卵以及虫的分泌物。在日常修复工作中时常遇见这种情况,观书叶没有虫蛀孔洞或是轻微蛀洞,心头一喜,待拆开线装书后背才发现书背处被虫蛀蚀得十分严重,顿时失望涌上心头。被虫蛀蚀严重的古籍,蛀洞几乎连成一片,造成了文献内容和图像的严重损坏,严重的还会使书叶变成碎片。

⑧鼠啮。鼠啮顾名思义就是鼠类的啃食对古籍书叶造成的损坏。库房简陋、缺少合适的装具等原因是导致古籍被啮食的主要原因。鼠啮造成的古籍损毁程度不一,轻度会使古籍四周有一些轻微的缺损,严重的则可以使半部古籍尽数啮食,造成古籍内容的严重缺失。另外,鼠啮的古籍大多还会伴有鼠尿污染,对书叶有很强的侵蚀作用,会使污染的书叶纸张强度降低、书叶变色、生霉。

⑨缺损。缺损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古籍局部破损。古籍书叶局部残损的情况比较复杂,特征明显,辨别起来比较容易。书叶残缺有自然原因造成的,有霉变腐蚀造成的,有因纸张老化、磨损造成的,以及鼠害造成的等情况。还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残缺,如撕毁、过度裁切等。

⑩多种破损形态共存的书叶。古籍中经常发生的酸化、老化、絮化、虫蛀、鼠啮、水渍、霉蚀等破损现象,一般情况下,一部古籍中有两种以上种破损形态的情况十分常见,这种破损形态,可以称之为多种原因破损或多项破损。

3 常用的破损古籍书叶的修补手法

在具体的古籍修复过程中,修补书叶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为每一张书叶补破,是古籍修复过程中最耗时、最费工的部分,同时也是决定修复成败的关键步骤,是古籍修复原则中“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重要保障。“整旧如旧”,即在古籍修复时尽可能地保持古籍原有特点,使经过修复的古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古籍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这样的记载:“书有毁裂,丽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痕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若不先正元理,随宜裂斜纸者,则令书拳缩。”可以想见古人于补书叶时技艺的高超和细致,在如何使用补纸,如何界定补纸边缘等方面都有明确记载。前面分析了古籍书叶的破损原因导致了破损状态多种多样,另外修补时还要充分考虑破损程度(具体可参照《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来界定破损级别),因此对应的修补方法也相应不同。笔者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结合工作中常见的破损状态,绘制了表1,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将书叶破损等级、破损程度、破损类型呈现出来。

根据书叶破损类型、破损级别等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手法。书叶修补手法可分为湿补、干补、镶补、托补、滴补、挖补、嵌补、掏补等,对应不同的破损形态,选择合适的修补手法很重要。

3.1 湿补法

湿补法是针对破损面积较大的古籍书叶,一般多用于虫蛀、鼠啮等导致的大面积破损的书叶,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界定书叶虫蛀50%以上且虫蛀书叶占整册书叶的80%以上的为一级破损。因为这类破损的书叶都是“硬伤”,往往纸质较好,没有严重的脆化现象,为了修补后书叶保持原厚度和柔软度,不适宜采用直接托裱的方法,这时湿补法更加适用,既保证修补后书叶的完整性,又能兼顾修复后整册书叶的薄厚不变、柔软度良好,最终达到修旧如舊的修复效果。同时,用这种方法修补的书叶,若干年后需要重新修补时,揭取补纸较之托补更加容易,对原书叶的伤害最小。

湿补就是先托一张与书叶材质、帘纹、颜色相搭配的手工纸在书叶背面,再撕去与书叶重合的补纸,只留2毫米左右搭边的补破部分的补纸。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补书板上铺一张塑料薄膜(若书叶四周有较大缺损无法确定书叶大小时,提前绘制好样纸铺在塑料薄膜下面),将要修补的书叶正面朝下放在上面,将其完全展开后喷潮,直至完全贴合在塑料薄膜上。书叶固定好后,多蘸些水,便于书叶完全展平、对齐。接着用毛巾将书叶上过多的水分吸走,然后刷一层稀如水的糨糊,将选配的补纸对好帘纹后刷于书叶背面,刷完后覆盖吸水纸,用棕刷排实。接下来考验耐心的步骤来了,借助光板的亮光,用镊子撕去与书叶重合的补纸,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为了避免书叶和塑料薄膜分离产生褶皱,要不时喷潮书叶。待全部多余的补纸撕完后,将书叶与塑料薄膜分离,遇到书叶破损处翘边时,用清水毛笔蘸点,直至完好无损地揭下书叶。将书叶置于白纸上,仔细检查,发现有卷曲翘边的部位及时点浆固定,字体拼对有瑕疵的部分揭取下来重新拼对。确定无误后,自然晾干后压平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用湿补方法前,需要确认书叶上的文字、图像、栏线无明显掉色、洇化的可能,未确认的书叶不能贸然用大量浆水进行湿补。中国古籍中有一种用红蓝格纸印刷或抄写的书籍,这种红蓝格纸,是用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如花青、石青、石绿、朱砂等印制的,19世纪末期之后则多用进口的洋红、洋蓝印制。这种古籍在修补时,红蓝格的颜色很容易脱落,特别是洋红、洋蓝印制的格子纸,碰到水其颜色就会受浸润而洇化,严重的时候书叶上的色彩会烘散成片,弄得字迹模糊,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因此在应用这种大量用水的修补方法之前,提前预判和试验是否会造成脱色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法中也有字迹洇水性检测方法,一般是用手指蘸清水滴在字迹浓墨重色处,再以吸水纸覆盖在被湿润的字迹上,用手指按压后,观察吸水纸上是否沾有墨、色。如果有墨、色沾到吸水纸上,则判断该字迹容易跑墨、晕色。

如果书叶有洇化的可能,但是其破损程度大,必须采用湿补才能完成修补的,就要采取全面性的处理方法。全面性的防止浸润烘散主要是巧于用矾,矾水有固定色彩、防止色彩浸润烘散的作用,喷洒过矾水的书叶在修补时色彩就不易浸润烘散。但是矾的用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可过量。

3.2 干补法

干补法是书叶修补中运用最广泛的手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破损不严重,破损级别在2到3级以上的古籍,或者书叶纸质较好,没有严重老化、絮化现象,破损面积不是很大的古籍。此外,不适宜大量遇水的古籍,如有红蓝界格的、有批校圈点的、易于洇化的、书叶遇水容易变形的等情况,干补法也是首选修补法。

所谓干补,顾名思义就是在书叶比较干燥的条件下进行补缀的修补手法。具体操作细节是:将书叶平铺在补书板上,微微给水喷潮,展平书叶,用选好的补纸逐一修补破损处,值得注意的是,干补时糨糊的浓度不宜过稠,否则容易导致书叶硬挺、发皱。另外,干补的过程也要尽量使书叶保持微潮的状态,这样有利于书叶修补后的平整度;补纸也要始终处于半潮湿状,补纸潮湿易于撕下,大块撕下后,再用镊子将多余的部分剔除掉。书叶修补完成后关注书叶上是否出现因涂抹浆水而出现的黄色痕迹,也就是潮线。涂刷浆水导致纸张局部浸湿,受水有限,纸内的可溶性有色物质会因失去水流的支持而逐渐停止移动,于是在书叶潮湿与干燥的交界处就会出现潮线。潮线是水渍的外围轮廓线,是水分最后停留的位置。潮线不仅影响古籍书册的美观,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颜色加深,甚至有可能引起脆裂。所以如果出现了这种黄色痕迹就要用小喷壶喷上水去化印儿。把喷潮湿的书叶放在吸水纸上,一张张摊开,等潮湿的书叶快速晾干后,黄色痕迹就会消失。据师父说,这个去化水印的步骤以前并没有,后来修书人研发了喷水化水印这个工序,效果不错就沿用下来了。

3.3 平补法

这种修補方法适用于整册被虫蛀呈贯穿态势的古籍书叶。因为整册书叶的同一个破损部位若采用普通的修补补洞法,会使补纸边缘重叠在相同的位置,经过修补的地方较未修补的部位凸起很多,造成书叶无法平整,这种修复效果非但没有起到保护古籍的作用,反而是对古籍的一种破坏。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平补书叶的方法恰恰避免了这种问题的发生。具体操作是:在书叶破损处涂抹稀糨糊,补纸与书叶帘纹一致不在破处,然后用清水笔沿着破处滑湿补纸,用镊子撕去补纸与书叶重叠的部分,使补纸边沿的纤维毛边儿交叉在书叶中。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补纸和书叶没有丝毫的重叠,补纸与书叶是严丝合缝的状态,之后在这个修补的部位补上一层薄皮纸,以此来连接补纸和书叶,这样书叶既平整又结实,能最好地还原古籍原貌,保持平整度。需要注意的是,搭配补纸时,要注意预见补纸加薄皮纸后的颜色,提前实验好,避免因托补薄皮纸导致补纸颜色出现较大偏差,影响修复效果。

这种双层补纸的平补方法在古籍修复中也可能会延伸到其他情况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搭配颜色,有的单一补纸颜色不够深,若加一层同一色的补纸,能使修补后的颜色变深,与书叶更适宜;有的单一补纸颜色偏深,若加一层浅色的补纸,能使修补后的颜色与原书叶更接近。二是为了增加补纸厚度,有的补纸颜色合适,但是偏薄,遇到整册破损的情况容易凹陷不平,为了增加补纸厚度有时也可以使用双层补纸。值得注意的是,双层补纸的使用,对糨糊的应用要注意稀稠度,不能太稠,补后会硬挺,也不能过于稀,容易脱浆、空壳。在刷浆时也要留意“糊不在多,在于多刷”,保证糨糊涂抹到位。

3.4 裱补法

在修补破损严重的古籍书叶过程中,有些书叶会因一种或多种破损形态,情况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虫蛀鼠啮严重,已经大部分破损的书叶;二是霉菌腐蚀导致大部分糟朽的书叶;三是风吹、日晒、烟熏、火烤等原因导致纸张大部分焦脆的书叶。这些情况无法用补的方法进行修复,只能采用裱补法。裱补法也叫托裱法,北方也叫浆衬,即选配与书叶相当的纸张,用浆水对整张书叶进行托裱加固。但是,裱补法除了严重糟朽的书叶,尽量不用。这是因为整叶托补过的书叶较厚且硬挺,特别是用浆过多,容易滋生蛀虫,而且经过裱补的书叶日后再修复时揭下托纸不伤害书叶很难。因此选择裱补必须十分慎重,要把它看成补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没有受损太大的古籍来说,这种方法就是过犹不及了。

对这类书叶的裱补,在用纸上要选用拉力强、韧性大的薄绵纸,竹纸书可以用毛太纸,纸质都要薄的,不能厚。裱补用的糨糊要稀薄,浆水厚了会让书叶看起来厚重,而且还要根据书叶薄厚和气候条件适当调整。

修补纸质严重老化、絮化、脆化的古籍书叶,第一步一般都会用托纸进行整张托裱,加固书叶后再对破损部位进行修补,有时根据具体情况也会先补后托,在对书叶修补后再进行整张托裱。传统的裱补书叶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选配与书叶合适的托纸,直接托裱在书叶背面,没有补的那一步骤。虽然简单省时,但是它改变了书叶原来的厚度,造成整本书册厚度增加,纸张不再柔软,因此这种方法很少使用了。

3.5 掏补法

掏补就是在不拆开书册的情况下,本着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尽量保持古籍原来的装帧形态,不剪断订线、不拆开书捻,从天头或是地脚部分进去,用镊子将提前撕好的补纸涂好糨糊后对准书叶破损位置粘贴,快速吸水压实,保证补纸粘贴结实且不留水印儿。为了不让浆水打湿相邻的书叶,要提前垫好吸水纸。这种方法使用于装帧形式特殊或破损级别较轻微的古籍,一来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古籍原状,二来对于轻微破损的古籍书叶或是只有局部几张书叶破损的古籍。这种修补手法快速且无须装订复原,极大地提高了古籍修复的效率。

3.6 正面补法

正常情况下,几乎所有修补都是在古籍书叶的背面进行的,中国传统的筒子页、单面印刷的方式,为古籍修复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和可能。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从正面完成修补呢?一般用于书叶粘接程度高,如果强行将书叶揭开会将书叶揭坏,或损伤文字信息,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折中的修复手法,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选择薄而且能透出清晰文字的纸张作为补纸。

3.7 嵌补法

嵌补法是用来修补两面有字的书叶的一种修补方法,原本是传统书画修补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选好补纸,选择与原书叶颜色、厚薄、帘纹、纸性接近的纸张作为补纸,大多数的情况都需要染色来达到一定的相似度。然后将补纸撕成与原书叶破损处同样形状、尺寸,嵌补在破损处,补纸四周与原书叶基本没有重叠,边缘与破损处相碰接,为了增加稳定性,需要用透明度很好的薄皮纸撕成狭小的条状沿嵌补的边缘加固补纸与书叶。粘接时尽量选择字迹少的一面,在字迹空当处粘接。嵌补完成后在修补的周围喷少许的水,压平,防止粘接不实或者翘边。

3.8 接补法

这里所说的接补可以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补配时书册大小不同,为了使补配古籍与原本整齐划一,而接补尺寸小的古籍书册;二是修复中常见书册因书脑狭小书捻靠近甚至订在栏线处,造成翻阅时书册无法完全打开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只需接补书脑即可。第一种情况具体需要接补天头、地脚、书脑,要视具体需要来确定。具体操作过程是:先选配好与原书叶颜色相近的补纸,根据原书大小撕好纸条,使接补后的书稍长于、宽于原书。撕纸条时,注意纸纹走向与书叶一致。为了加快接补速度,可以反面朝上一次铺好十几张书叶,从第一叶开始错开着往上摆,间隔2、3毫米即可,摆好后压上镇尺以防书叶移动,接着涂抹糨糊,糨糊稀稠要适宜,以能粘接牢固、不起皱为标准。涂抹均匀后,将纸条逐一粘接好。若四周都需要粘接的话分别进行即可,常规上先接天头、地脚、再接书脑。

全部接补完成、晾干压实后,可以有三种操作方式:一是接补后书册平整度好,可以直接装订成册;二是镶补,即接补出来的补纸回折;三是直接加装衬纸,达到书册平整。这三种方式,具体选择哪一种一般看实际的需要和书册是否平整,因为这种张张书叶接补的方法,每一叶都会产生接缝,极易出现书册不平整的情况。

4 结语

以上八种修补书叶的方法,是笔者在日常古籍书叶修补中使用過的方法,在此将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当然,鉴于认知局限,尚有一些修补方法没有提及,有待今后在工作中实践和掌握。具体来说,古籍修复的基础是修补,修补是修复成败的基础,关系着最终的复原成书效果,针对古籍书叶的破损形态采用适宜的修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一部古籍甚至一页书叶有可能使用多种修补方法,更需要修复工作者结合古籍的破损形态,在修复原则的指导下,审慎地做出科学的判断,运用最适宜的修补方法,很好地完成每一页古籍书叶的修补工作。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前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为今天从事古籍文献修复的人们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序和很多的方式、方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古籍修复技艺也需要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一起更新和发展,这其中涉及修复理念的变化、修复材料的更新,由此带来的修复技艺的变革。古籍修复和保护的从业者要本着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的初衷,在科学的引领下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和尝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修复方法和手段,保护、利用好古籍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