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研究

2021-08-09 11:00孙博奇徐兴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1期
关键词:壁画

孙博奇 徐兴彬

摘 要:济南章丘大圣寺大殿所绘的“九龙灌沐”壁画,是山东境内现存为数不多以九龙灌沐为题材的壁画之一。壁画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净身的情节,除此之外,画面中还用庭院建筑、栏杆、水池等多种元素点缀。壁画的构图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经营位置”的特殊法则,线条组合灵动,粗中有细,色彩冷暖穿插,层次丰富。

关键词: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

济南市章丘区位于济南城区东部,其东邻淄博市周村、淄川、博山区,西接历城区,南连莱芜区、泰安市岱岳区,北与济阳、邹平接壤。

大圣寺遗址位于章丘区圣井街道张乙郎村西(图1),遗址现仅存大殿一座。根据现存题刻记载,相传大圣寺始建于宋哲宗元祐元年(辽大安二年),在成化、弘治、万历、崇祯,顺治、康熙、光绪年间皆有重修。2005年7月6日,原章丘市人民政府公布大圣寺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①

1 大圣寺壁画概况

大圣寺大殿四面墙壁上均绘满精美的壁画,总面积约70平方米,内容包括宗教人物、故事、风景名胜及祥瑞神兽等题材。其中大殿北墙中部有一幅龙虎图,东西两侧是四大名楼和四季花卉交替组成的条屏壁画;南墙上部绘制了“悟空八戒追赶熊罴怪”“观音缚红孩儿”“悟空化作牛魔王智取芭蕉扇”等《西游记》题材故事,下半部分绘制的分别是“年值功曹”“月值功曹”“日值功曹”“时值功曹”;东、西墙壁画布局大致相同,皆由檩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所绘制的是兰花、莲花、菊花等装饰性图案以及牧羊、捕鱼、打柴等田园生活画面,下部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了佛传故事,主要包括了“摩耶托梦”“九龙灌沐”“从园还城”“习学书数”“讲演武艺”“得遇沙门”“初启出家”“道见病卧”“金刀落发”“劝请回宫”“麋鹿献花”“樵夫指路”“魔众拽瓶”“六年苦行”“急流分断”“迦叶求度”“临终遗教”“佛从棺起”等情节。

本文所研究的“九龙灌沐”壁画是山东境内现存为数不多以九龙灌沐为题材的壁画之一。“九龙灌沐”壁画位于东墙下部,绘制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净身的情节。“九龙灌沐”这一故事在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明代释宝成编撰的《释氏源流》、清代永珊编撰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中均有记载。《普曜经》中记载帝释天和九龙同时出现,“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净。”②这是九龙第一次作为“天帝释梵”的跟随者出现在佛经中。《释氏源流》中记载:“地忽自然涌出二池,一冷一暖,清净香水,又虚空中,九龙吐水,浴太子身。”③经文中对“九龙灌沐”的记载较少,但现有的图像遗存中多以九龙为主要的降水实施者。

2 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内容描述

大圣寺中的“九龙灌沐”壁画(图2)主题画面为九龙吐水灌沐太子,画面配景包括庭院建筑、栏杆、水池等元素,整幅画面充实丰盈,在有限的空间中尽显丰富内容。“九龙灌沐”的场景位于此幅画的中心位置,呈“T”字形结构。上部祥云环绕九龙,龙身隐匿于卷云中;中心是一正面红鬣白龙的头部,以白龙为轴,两侧各有四条侧身而立的红鬣白腹青龙对称排列;九龙吐水形成水柱,水柱下方是一孩童(太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立于四足圆几上的翠绿色莲花浴盆中。四足圆几整体圆润饱满呈花瓶状,几面为圆形板,板下束腰,束腰下的牙条向外膨出大于几面外沿。腿足为“三弯式”,即向外延伸的弧形足中途向内弯曲,足端呈自然弧形外撇;足下装饰托泥,稳定结构的同时,与圆形几面相呼应给人以平衡稳定感。太子两侧各一侍女,左侧侍女上身着淡红色长衫和蓝色背心,下束淡黄色长裙,右侧侍女上身着淡黄色长衫,腰间配鹅黄色围腰,下束绿色长裙,手握红绢汗巾。

画面下部绘制了一左一右的两个小池,小池的栏杆正面采用朱红着色,侧面则用冷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冷暖对比。栏杆样式为横环式,由中心方形和四周六条短线构成。两个小池与太子后方的小池由三孔石梁连接,三个小池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心正是太子与侍女所处的位置。

画面配景分布在主题画面两侧,左侧画面包括一面花墙、一张方几、一棵树和一男一女两仆人,右側画面则由一处盆景和一棵树组成。左侧画面中的花墙上巧妙地绘制了一幅水墨山水画,山水画的四周绘有卷云纹的蓝色边框,画与边框之间以红色细条间隔。花墙下面是一张方几,其上由左到右依次摆放香炉、铃铛杯、书和奇石。方几的前面是一位侍女,左手指着太子,右手举向后方。侍女上身着绿色长衫,腰间配有淡红色围腰,下身着鹅黄色长裙,颈部围有竖领为红色的浅米色“竖领妆花眉子”。花墙后面一个身着绿衣的侍从,左腿弯曲躬身趴在墙后窥视园中景象。侍从的后方绘有一棵微微向右倾斜的松树。右侧画面内容较为简单,深灰色的方形几上摆放着一个盆景。花盆由绿色口沿搭配红色盆身,口沿外撇呈花瓣形,盆身短颈圆腹为瓜棱形,下置洗奁,盆景后方是一棵向右弯曲生长的松树。

3 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的艺术特征

3.1 构图

构图在传统绘画中“乃画之总要”①,是画面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基础,起着联系各要素的纽带作用。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的画工运用透视、宾主、呼应、留白、疏密等处理方式②,融合景象,达到依据视觉图像与受众交流并传递画面信息的作用。在构图上遵循着平衡、对称的基本原则,同时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经营位置”的特殊法则。画面整体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各景象之间采用不同的透视方式。如九龙下方的栏杆呈现近小远大的现象,画面下方的小池则呈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如此绘制的目的在于将视线焦点集中于二者之间的主题人物。

中国画讲求“留白”,而“白”的大小则有“大空”“小空”之分。此幅画面的留白属“小空”且均运用在太子周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疏密相间,整体布局富有节奏感,突出太子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画面下部两小池之间的“小空”与上部水柱相连,令画面上下气脉相通、灵动通透。

画面中诸多景象之间虽有宾主之分却又相互照应,太子为“主”其余景象作“宾”,宾主之间既有直接联系也有内在呼应。直接联系体现在太子与九龙以水柱为纽带直接联系。九龙的视线均落在水柱下部位置,画面左侧趴在墙后的侍从窥探着园中景象,视线落于太子。侍女呈现向太子走去的姿态,左手指向太子,右侧园林小景中树木的生长趋势直接指向太子。通过画中的“宾”的形状、动势将所有焦点集中于“主”,使画面以太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与各景象相关联形成画面的内在呼应。

画面中的呼应还体现在画外,画面左侧侍女的右手向后(画面外)做招揽状,与外部画面相呼应。传统构图技巧将简单与复杂的图案统一于整体,不至过于单调或繁杂,受众得以在观赏中产生审美的快感,有益于画面信息的传达。

3.2 线条

在中国绘画中,线条作为绘画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图像情感、质感、动势的集中体现,具有灵活性、装饰性及表现性的特点。画工通过合理的编排组合、灵活的表现技法,在保证信息传递流畅的同时,诠释了宗教思想,并给予受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明清由于文人画的发展盛行,壁画逐渐被边缘化,壁画的绘制大都由民间画工代替优秀画家,大圣寺壁画就属于典型的民间寺观壁画,整体用笔相对粗糙,造型偏柔弱。

即便属于民间寺观壁画,“九龙灌沐”壁画的用笔仍有可取之处,对于九龙、水、树木的刻画较为细致,龙鬣、水纹、树叶等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层次感强。根据园林小景中花草的不同部位调整线条的粗细程度,叶子轮廓一般由连续几段两头细、中间粗的线条组成。但也有用笔不尽人意的地方。人物衣饰的轮廓采用较粗重的圆线,手法厚实粗重,线条变化不大,缺少“圆熟”感。卷云与圆形几的造型应格外强调圆润流畅,而线条上棱角的出现显得造型粗糙生硬。卷云的线条排列呆板、线条粗重,与下方线条同样粗重的水柱相呼应,大大削弱了九龙的存在感,整体略显平淡。

大圣寺壁画的画功与明清皇家寺院的壁画相比,在造型和用笔上较为粗糙,却也运用多种绘制方式。画工在绘制桥梁、栏杆、花台等建筑时,运用传统建筑绘画的界面形式,即运用界尺引线绘制建筑物的直线,并与工笔技法相配合,尽可能准确再现建筑式样。卷云的绘制采用“云勾法”,线条较粗,并伴有颜色的变化,由根部向外逐渐淡化,具有立体感。人物衣饰结合“铁线描”与“箭勾法”,衣皱多运用从开端的粗线头向末端细线逐渐消失的“箭勾法”,侍女的“竖领眉子”及飘带等用圆笔、无粗细变化的“铁线描”。“大斧劈皴”是塑造画中树木表皮脉络纹理的主要手法,勾勒出轮廓后,用侧笔上墨,皴法决定树木的质感。花墙边框的纹饰采用没骨笔法,不以墨线勾画轮廓,而是以线的意识指引色彩,形成或宽或窄的蓝色曲线表示云纹。

3.3 色彩

壁画以墙面为载体,以宣扬宗教教义为核心,因而更强调视觉冲击力,色彩的选择多为重彩,使其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而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则采用晕染与平涂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设色与其他明清壁画相比更为淡雅,用纯色与墨色代替大面积的色彩,偏向文人画风格。

壁画多采用晕染法,人物、衣饰通过墨色塑造,“运墨而五色具”产生衣物不同层次之间丰富而微妙的色彩变化。人物面部敷色技巧采用晕染中的“三白法”,由额头发髻线向眉毛晕染,由下眼睑向唇部晕染,通过墨色的過度呈现立体的五官;九龙直接用石青晕染,通过色彩的渐变呈现物体的立体感。画面中的栏杆与三孔石桥采用平涂法,画工有意通过墨与色彩的搭配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在翠绿色的栏杆周围平涂墨色,类似阴影的效果,在二维空间内展现栏杆的体积。

“九龙灌沐”壁画以色彩学中的调和色—白色为底色,为受众提供美感再创造的空间。白色能够中和丰富的色彩,包括朱红、绯红、米黄、赭石、翠绿、石青、草绿等,承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花墙边框与长条的冷蓝暖红对比,侍女衣饰为绿衣配绯红色围腰与米黄色长裙,九龙为石青色龙身配朱红色龙鬣等,冷暖色穿插对比,层次丰富。红绿互补色的使用表现在栏杆正面施以朱红,侧面则用翠绿,花墙前的方几采用翠绿搭配绯红,方几上红绿两本书相叠。大圣寺的受众群体为城镇、乡村的普通百姓,画工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根据民众需求对色彩加以调整,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风格。

4 结论

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是研究“洗浴太子”题材壁画的重要实物,也是研究山东地区佛传壁画艺术的珍贵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属汉传佛教的佛本行故事画,主要绘制了释迦牟尼降生后,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净身的情节。“九龙灌沐”壁画的构图遵循律法,虚实相映,线条富于变化,用笔瑕瑜互见,色彩冷暖穿插,细致典雅,带有明显的时代、地域印记,体现出明清时期济南地区寺观壁画的艺术特色,也见证了这一时期寺观壁画的辉煌。积极保护和研究大圣寺的佛传壁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物价值。

猜你喜欢
壁画
敦煌壁画里的冲突情节
三观壁画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敦煌壁画复兴丝路之旅
“反美”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
确认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环境功能
“飞蛾”修复壁画忙
天涯海角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