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通过对马王堆一号墓四重棺与河南永城柿园梁王墓室内绘画内容与布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椁墓与室墓这两种不同载体的绘画内容具有相似性,室墓的绘画内容受到楚风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西汉时期的墓葬繪画整体表现了人们追求生命不息、灵魂不灭、死后升仙的思想观念转变。
关键词:马王堆;梁王墓;绘画;升仙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仙”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人们就不断追求自身成仙或抵达仙境,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此时更多的是建立在逃避死亡的基础上,秦末汉初时,追求成仙仅仅在上层统治阶级流行,随着汉代经济的发达,国力鼎盛,在思想方面受楚风的影响,这两种观念逐渐融合,发展为死后成仙、仙界灵魂不灭,并且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皆开始追求成仙,再加上汉武帝提倡儒学,以及做官制度中的举孝廉制度,一时间使厚葬风气盛行,墓葬美术开启了新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美术作品。墓葬美术形象还原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此前的诸多讨论多集中于单一的美术形式,少有将同一题材的不同墓葬形式进行对比讨论。
1 马王堆与梁王墓的墓葬概述
长沙马王堆先后发掘了一号、二号、三号三座西汉墓,一号墓与三号墓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有帛画、漆器、服饰、木俑、兵器、帛书等,根据出土印章可知二号墓主人为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主人为利苍之妻辛追夫人,三号墓主人为利仓之子。马王堆汉墓说明椁墓在公元前2世纪初仍在不断地改良和发展,与此同时,室墓作为我国另外一种主要的墓葬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①室墓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催生出了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这些新的艺术形式。
自梁孝王起直至西汉末年,各代梁王皆葬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共有保安山、黄土山、夫子山、南山等七个山头,各代梁王墓就排列有序地安置在这里,属诸侯王级别的墓葬。柿园村西汉墓位于保安山,在已发掘出土的墓葬群中,仅有这一座墓葬的墓室壁画被保存下来,墓中的壁画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壁画墓,也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保存较好、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②陪葬品有陶俑、车马器、钱币、兵器等。
2 两墓的对比分析
在汉初长沙国的贵族墓中,仍然有部分沿袭周制,马王堆汉墓就是一个例子,保留着先秦旧制。西汉时期的棺椁制度为诸公四层棺,并且夫妇同制,一号墓的棺椁为诸侯规格,是四棺一椁。③梓棺在西汉时期是高级的葬具,一号墓的四重套棺用梓木制成,这一点也符合“诸公”制度。四重漆棺上的彩绘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2.1 马王堆一号墓漆棺
最外面的一重棺,表面除了黑色的漆,没有其他的装饰,对于来参加葬礼的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最外一层的黑色漆棺,其余的三重棺皆被黑色的外棺隔绝开,这也将死者和生者隔绝开,说明这四层棺椁仅为死者服务,不具备死者亲属在举行葬礼时供宾客观赏的功能。
第二重棺的基调仍为黑色,上面描绘有云气纹,中间夹杂着许多动物和神怪,汉代灵魂中的精神元素被称作“气”,林巳奈夫提出在汉代伟大人物所在的场所总是有“气”出现④,楚汉相争之时,范增曾说刘邦:“吾令人望其气,皆成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在人的肉体死亡之后,这些气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重棺则代表着墓主肉体已经死去,在“气”与神怪的作用下,她正在赶往仙界的路上。
第三重棺整体呈一片红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工匠在死者身上或瓮棺内涂抹朱砂,为死者增加“生气”的先例,在汉代红色则意味着南方、生命和不死。漆棺上绘有两条巨龙、鹿、侧身仙人等,最中间有一座三个山峰的仙山—昆仑山。《山海经·西南经》中提道:“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①远远望去昆仑山呈现出一片红色的火光(图1)。
在汉代龙被视为神奇的动物,商志(香覃)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一文中提出两条龙环绕形成了壶状的蓬莱仙岛。在汉代人们认为鹿是可以通天地的神物,曹植的诗中便这样写道“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将这些代表仙境的图像画在安放死者尸体的漆棺上,令人不禁思考汉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昆仑山、龙和鹿等动物图像的组合,为这一重棺加入了升仙的符号。此时人们开始希冀于在死后世界里灵魂升仙,死后世界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可以使灵魂永恒存在,所以死后世界就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被动反映。②对于死亡这一重大的人生命题,当时人们对另一世界(死后世界)的想象也发生了改变,并且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将意识上的转变通过具体的图像表达了出来。这一重棺的画面内容则代表着死者的灵魂已经到达了昆仑仙境。
第四重棺不再是以绘画的形式呈现,而是贴满了青红两种颜色的羽毛,羽毛则代表着羽化成仙、飞升,上面的装饰图案与轪侯夫人衣服上的几何图案相似,这一层棺即为里棺,据《丧大记》中记载,诸侯以下各级贵族最里层的棺均称为“里棺”,里棺有两个具体的特征:一为贴着缯帛织物或其他饰物;二为“棺束”,“棺束”一般只在内棺上使用。③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第四重棺皆符合这两个特征,这一重棺则代表着死者的灵魂已经羽化而成仙。
贺西林提出:马王堆一号墓帛画自下而上营造了四个不同空间,表现了从死到再生直至永生的过程,帛画与四重棺是同一观念的两个表达系统。④与帛画相同的是马王堆一号墓的四重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第一重棺到第四重棺,表现的是一个叙事的过程,描绘了人们关于死亡的一种新的理解。即希冀在死后灵魂可以升仙,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长寿或者是活着的时候想要成仙,其最终目的是想要在死后的世界中实现永生,死者的灵魂可以通过这些仪式在各个带有升仙思想的物品或神兽的带领下前往昆仑仙境成仙。
2.2 河南永城柿园村梁王墓壁画
柿园汉墓位于保安山,为某一代梁王墓,是依山开凿的石崖墓,隶属于诸侯国王陵一级的墓葬,在主室的室顶、南壁及西壁门道口南北两侧,均绘有彩色壁画,共3幅。⑤壁画描绘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柿园墓主室顶部的壁画绘画内容包括巨龙、朱雀、白虎、怪物、云气纹和灵芝纹等,朱雀、白虎和怪物可能是四神的初期形象,其中缺少了玄武形象,战国秦汉时期四神成为驱邪的神物,也具备护送人们升天的功能。这条巨龙足部绘有云气纹,似乎要踩着云纹上天,并且巨龙的形象与马王堆一号汉墓第三重棺上的左侧板中描绘的巨龙形象姿态相似。屈原《离骚》里说升天时“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⑥,在汉代驾龙乘虎是飞升的方法。
在云纹上方长出一株用朱砂封底的灵芝,白虎被描绘为张嘴准备吃掉灵芝的形象,相传灵芝在汉代是吃下就可以升仙的神物,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载:“神木灵草,朱实离离。”薛综注:“靈草、芝英,朱赤色。”白虎张嘴欲吞灵芝代表着墓主人希望死后可以升仙的愿望。
柿园墓主室南壁及西壁绘有灵芝、班豹、仙山、朱雀、边框装饰图案,从画面内容分析,西壁以下残缺的部分主要是南壁上部壁画的延续,画面的底部应为装饰性图案。⑤绘制壁画的工匠,应该是为王室宫廷服务的专职工匠,而且墓主人为某一代梁王,这说明壁画在描绘前必定经过仔细考虑,并不是草草绘制而成的。将其与马王堆一号墓漆棺各层之间的严密组合关系比较,可知墓室南壁的壁画并没有因为墙壁面积不够而调整画面内容,而是使未完成的画面延伸至西壁,其与西壁左侧的壁画连成一幅,这说明壁画的内容并没有考虑到墓室的结构构造,也就是说壁画的设计者并没有根据墓室结构而设计画面内容(图2)。
这些壁画整体传达了墓主人想要乘龙升仙的愿望,汉代君王、诸侯等上层阶级的墓葬是在墓主人生前就开始修建的,想必对于墓中所描绘的图像墓主人是有所知晓的,在死亡面前,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希望用这些绘有巨龙、灵芝、朱雀、“气”等具有升仙意味的壁画来引导他完成死后升仙。
3 求同存异:天上人间
通过对比马王堆一号墓第三重棺左侧板壁画和柿园墓顶壁画的画面内容、构图和色彩,不难发现它们二者具有相似性,如龙的姿态、边饰、基本色调等,这两组壁画的整体色调为红色,四周皆绘有黑灰色相互交叉成菱形的纹饰,在画面中未看到关于来世这一概念的相关元素出现。在柿园墓顶壁画中巨龙和云气纹等两侧均有隐形勾线,远观的时候肉眼很难看到,只在揭取和临摹时贴近后才能发现。①这说明工匠在进行正式稿的绘制之前先绘制了草稿,或者是有摹本的,又因柿园汉墓的时间晚于马王堆一号墓,故推测很有可能柿园汉墓主室墓顶壁画使用了马王堆一号墓第三重棺漆画的底稿。
墓室壁画的内容和早期漆棺帛画上的内容十分相似,这些内容是用墓室壁画这种新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贺西林指出西汉前期的墓室壁画在图像和形式风格上都深深受到荆楚丧葬绘画和同时代其他艺术的影响。②早在战国时期,墓葬绘画就已经有了升天、招魂的基本元素,如长沙陈家大山人物龙凤图、长沙子弹库人物御龙图、曾侯乙墓漆棺画等,在这些绘画中都可以嗅到引魂升天的气息,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与早期的墓葬绘画之间有着前后关联的关系。
室墓的出现为壁画的绘制提供了载体,墓室壁画是汉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保存下来的早期宫殿壁画较少,对楚先王庙的壁画仅仅可以从屈原所作的《天问》中窥见一二,那些精彩纷呈的壁画早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秦咸阳宫的走廊壁画仅留下一点残迹,相比之下,地下部分墓室壁画则相对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实则珍贵。
汉代墓室壁画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复制到另一世界,而是希望墓主人在死后能够继续享有这一理想家园,其中也描绘有墓主在生前无法享用到的物质生活,如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车马出行图,有学者将这些车马与后汉《舆服志》进行对比,发现以墓主人身份可使用的车马形制与《舆服志》中所记载的有所出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墓主人期望拥有更高的地位,享有更多的富贵生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希望死后在另一世界可以实现。
汉代墓室的修建受地面房屋的影响有侧室、耳室等,建筑的天花板通过绘画的方式消失了,死者不再埋在地下,墓室壁画营造出一个充满想象的、理想化的、虚拟的空间,当人们身处墓室抬头望去的时候,入目不再是冰冷的天花板,而是浪漫的、开阔的、被诗化的天空,它代表着神仙世界,其中绘制有日月、星宿、昆仑仙境等,死者的灵魂就前往仙境并实现永生。
陵墓不再是一座简单安放逝者遗体的建筑,通过其中的绘画将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进行无限放大。墓室壁画与传世作品的不同点在于墓葬壁画是为死者而服务的,更多地反映人们的丧葬观念,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故后人在观看一幅墓室壁画时,不应将其孤立出来单一地看待,而是应该将其与墓葬布局、明器的摆放组合等情景结合起来看,将这些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其绘画的内容、形式与意义,也为理解汉代人们如何看待死亡这一命题,如何看待他们自身提供了依据。
一个时代的艺术史必定会受到当时政治、思想观念、历史观念、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汉代墓葬艺术具有特定的功能,墓室壁画的绘制与当时的信仰和美学思想有关,其中包括黄老思想、神仙信仰、灵魂不朽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等,并且儒家中的孝道文化和举孝廉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汉代厚葬风气的盛行,人们将自己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用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出来,与陪葬品一同装饰于墓室中,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美术作品。
4 结语
自西汉开始,受楚风影响,飞升成仙的神仙思想占据了主流,并且用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表现了出来,从椁墓到室墓,这两种不同载体的绘画传递着相同的升仙思想。马王堆漆棺画与柿园墓顶壁画都属于绘画,它们隶属于视觉艺术,不单单具有视觉欣赏的作用。这些绘画安置在墓葬中,在墓主下葬、丧葬仪式举行完之后,墓门就要封闭起来,墓室变成密闭封锁的空间,生者不可入内,这些富有功能性的绘画是为死者服务的,是围绕着生死观念和升仙思想来考虑设计的。
在汉代地下的墓室被营造成类似地上的建筑,其中壁画被描绘成红深绿浅的图像,是用艺术的形式、手段和造型语言,用绘画的手法来表现栩栩如生的、令人向往的生活,与后世唐、宋、元时期那些具有欣赏性的、纯粹的绘画是不同的。这些墓室壁画影响深远,是物化的史料,体现了汉代人们生死观念的转变,生命没有随着肉体的死去而完全终结,而是前往西王母所统治的神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