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中祆教因素探析

2021-08-09 02:18秦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图像

秦芳

摘 要:祆教传入山西中原一带可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北朝晚期祆教更是受到上层社会的热崇,这一点在山西太原发掘的北朝墓葬徐显秀墓、娄睿墓中都有所体现,墓葬中发现大量的包含有祆教因素的遗物。九原岗壁画墓作为近年新发现的北朝墓葬,填补了山西忻州北朝墓葬艺术的空白。文章通过研究九原岗墓葬壁画中出现的拜火坛、“有翼兽”、生命七叶树、栗特人等图像信息,探究它们的形象特点、发展变化及意义,从而为研究祆教文化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影响有所补益。

关键词:墓葬壁画;北朝;祆教;图像

祆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外来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祆教在中国的流传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发展的,经由粟特商胡在进行中西贸易时将祆教文化间接传播开来,由西向东。约在十六国时期,祆教开始传入中原一带,并进入山西。如在《唐康元敬墓志》中记载的九州(北齐)摩诃大萨宝—康元敬的父亲,正是并州太原人,南北朝时期的萨宝大多是粟特本土的贵族。中国古代的九州包括肆州,肆州正是今天的忻州。

九原岗壁画墓发现于忻州野外的田地里,根据其墓葬规格、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可推测该壁画墓年代属于北朝晚期,墓主人应为达官显贵之类(如尔朱家族)。该墓葬壁画规模宏伟、绘制技法成熟、题材内容丰富,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墓道东、西、北壁壁画,内容有神灵怪兽、狩猎场景、建筑等各种图像信息,向我们展现了中原一带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观念、社会文化信仰、军事生活等。本文主要探析该壁画中与祆教文化有关的图像信息。

1 拜火坛形象

火,在祆教文化中被认为是神所创造的最高、最有力的东西,它是光辉圣洁、敏锐活力、清静伟大的象征。在一些祆教祭司仪式上,圣火放置在火坛中,祭司们佩戴口罩,引导祆教徒们围绕圣火坛展开活动。有关圣火坛,张小贵在其著作《中古华化祆教考述》中分析出琐罗亚斯德教火庙仪式中所使用的火坛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基座似方形,柱体方形,表面装饰凿刻,顶部是一只大碗,用于盛火、灰烬。这种火坛有可能是用于帝王之家,迄今并没有发现实物。第二类火坛整体呈柱状,中间柱体部分较细,在其上下各有两级或三级均匀的层级。这种是经常用到的形制,被称为“标准火坛”。第三类火坛较第二类更为细柱状,这类火坛主要发现于巴比伦和亚述的印章上,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考古发掘实物。①中古中亚地区流行的火坛在具体形制上与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坛图像略有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均未发现有莲花图案的装饰。如克拉斯诺列申斯克大墓地、莫拉—库尔干等地出土的纳骨瓮上的火坛(图1)。但在忻州九原岗墓葬壁画中的火坛形象却也出现了莲花纹样(图2)。火坛位于墓道北壁“门楼图”建筑的上方,底座为方形,柱体有棱边,柱体上装饰一排朝下的小莲瓣,柱体上方置一个硕大的火盆,火盆四周装饰仰莲,火盆内有熊熊燃烧的火焰,在火焰的上层又幻化出三朵小型的莲花。像这种在火坛形象中出现莲花装饰纹样的形式在中国考古界中多有发现,如2000年发现于西安的北周来华粟特人安伽墓(图3),三只骆驼背上顶着大大的圆形火盆,火盆底部装饰双层莲瓣,盆内熊熊的火焰又幻化出莲花图样。1979年发现的太原隋虞弘墓中的火坛形制上也有三层仰莲(图4)。众所周知,莲花是佛教艺术中的典型图案,含义丰富。所以祆教文化火坛形象中出现莲花图案,说明在南北朝时期祆教入华后明显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其造型根据中国文化的习俗与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此外,在九原岗墓葬壁画中的火坛形象中,还出现有连珠纹。连珠纹是以连续均匀的圆形图案为主,属于祆教的代表纹样,代表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光辉,曾经是波斯萨珊王朝最为常见的装饰图案,对中亚地区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约公元5世纪以后从波斯传入中国。北朝时期,连珠纹主要用于器物的边饰,至隋代,便发展为环形连珠纹,成为器物装饰的主题纹样。九原岗壁画中的连珠纹装饰在火坛的口径外缘作为边饰,与外层的莲瓣错落相间,在巨大火盆的两边左右各有两个点燃的小蜡烛。烛台在祆教墓葬壁画中也多有出现。

2 “有翼兽”图像

九原岗墓道壁画中出现的“有翼兽”图像有十多处,分布在东、西壁的“升天图”以及北壁的“门楼图”中,有“有翼鸟”“有翼马”“有翼狮”等,形象不一。“有翼兽”图像传自波斯,源于祆教。朱偰先生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有《希腊式之石柱与亚述之石兽》一章,指出“在六朝诸陵墓,皆有石兽,无论为麒麟天禄或辟邪,皆具双翼,此种作风当自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传来。”又云:“今考中国史籍,所谓天禄辟邪,实传自波斯,而起于汉通西域之时。及既传至中国,初则置诸宫门之外,以壮观瞻,后则列诸坟墓之前,以为守护,至于六朝之时,遂浸成风尚矣。”①滕固先生也指出“有翼兽”是从波斯传播而来,但至六朝时,已逐渐开始中国化了。

九原岗墓道西壁壁画“升天图”中的“有翼马”(图5),口含猎物,四蹄作奔腾状,行走在流云之间。此马背上有一双精短的短翼,由三缕羽毛组合而成。此“有翼马”的翼部形象和1992年发现于西安市北郊范南村的汉代陶“有翼兽”非常相似(图6),明显地继承了汉代“有翼兽”的特点。专家指出这个汉代陶“有翼兽”具有辟邪功能,颈部有一个方形的插孔,是作为底座使用的。山西隋虞弘墓中也出现有鱼尾的翼马,马尔夏克先生曾在一次讲座中指出:“山西隋虞弘墓中所见有鱼尾的翼马,在粟特片治肯特壁画中常见,出现在人物的肩部,献给受神保护的人。这种动物是鸟和兽的混合,在伊朗宗教中,表示吉祥之神,给人带来好运。谁得到此神保佑,幸福光荣,失去保护就失败。对伊朗人、粟特人,这是很重要的概念。这些图像绘有双翼,可以飞向某人,也可以飞离某人。”②此外,类似于这种短翼的“有翼兽”在九原岗壁画中还有几处,西壁“升天图”中有一个仙人骑着“有翼兽”(图7),“有翼兽”嘴含瑞草,頭长一角,翼部与“有翼马”的翼部一样。墓道东壁“升天图”中也有头上长有一角的短翼“有翼兽”(图8)。

在墓道北壁“门楼图”中火坛的两侧,各绘一只巨大的神鸟,似鹰,身体相对,头部均侧向身体后方,嘴吐瑞草,脖颈后方各有一火焰,翼部羽毛丰腴,可分四个层次(图9)。这种神鸟形象在墓道西壁“升天图”也出现一只,是作飞行状(图10)。在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第七石“主仆交谈图”(图11)中,画面上部也有一张嘴含饰物的神鸟向左飞翔,夏名采先生说此“有翼兽”即为《阿维斯陀》经典中的Senmurv,认为此图是中国画像石中较早出现的一幅正式赋有祆教意义的Senmurv图像。①祆教中的Senmurv是一种吉祥鸟、幸运鸟。Senmurv,汉译为森莫夫、圣穆夫、席穆尔格。②魏庆征先生在《古代伊朗神话》中,据法尔西语Simurgh译为“席穆尔格”,并谓“席穆尔格是古伊朗神话中预言未来之鸟,其称谓源于《阿维斯陀》中一种似鹰之鸟。”③所以,九原岗壁画中的神鸟形象也可以看做是祆教中Senmurv的变体。1965年,R.A.Jairazbhoy在《西方艺术中的东方影响》一书中说Senmurv为天国之鸟。云:“在琐罗亚斯德经文中,Senmurv住在湖中的岛上,栖息在Hom(胡姆)圣树上(圣树由卡拉神鱼保卫)……催云化雨,减轻人类的病苦。”④Senmurv既然栖息在胡姆圣树上,那么其嘴中所衔的植物极有可能是胡姆枝。Hom(胡姆),在祆教中被视为是世上纯净的物质之一、世界的创造者之一,代表永恒的生命。

3 生命七叶树

在墓道北壁“门楼图”中有两棵圣树,位于神鸟两边(图9),其造型与寓意有似祆教文化中的生命七叶树,在祆教教义中宣扬“生命之树常青”。人虽然去世,但还有五种不死之物,分别是生命、信德、知识、灵魂和先知的诸魂,所以人们会在坟头栽植常青树,以示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七叶树的图像在太原隋虞弘墓石棺画像(图12、图13)、Mino博物馆藏石棺床画像中(图14~图16)都有出现。虞弘是鱼国人,曾任职“检校萨保府”,认同粟特文化,是被“粟特化”的人物,其石棺上的裝饰有祆教色彩画像,被看作是入华粟特人的美术作品。Mino石棺床也属于并州地区粟特人的遗存,而粟特人信仰的就是祆教。这些圣树的共同点是整体树叶大形相似,中间有个圆心,树叶围绕这个圆心分布开来,或五片叶瓣,或六片、七片,在具体造型上稍微有点差异。有些学者认为“门楼图”中的圣树形象当属佛教中的庄严道树,这种观点也是有可能的。在中外文化传播的复杂过程中,正如荣新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不同地方的(美术)文化交互影响、融汇,会生发出新的图像特征,产生新的宗教功能。”①

4 粟特人形象

在九原岗墓葬壁画中,出现有西域人形象。在第三、第四层的“出行图”与“回归图”中,夹杂着几个胡人武士(图17),这些武士们身材魁梧,佩刀挎弓,族属不一,气势威武,体现了北朝时期古秀容一带民族相互融合的现象。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的“马匹贸易图”中有三组人物(图18)。第二组人物中,有一人牵马,马的身后立三人,其中一位深目高鼻,眉毛粗黑,络腮胡,头发短密,为胡商形象。胡商,一般是指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进行商业贸易的外国商人,又称商胡、胡贾、贾胡等。在北朝时期,这些外来的商人大部分是粟特商人。目前在发掘的很多考古文物中都可以发现,魏晋北朝时期西域胡商已在我国大幅度活跃。北魏时期,政局逐渐稳定,与西域各国的往来逐渐恢复,最早在平城时期,大量的西域商胡就来到了中原地带进行商业交往,1982年在大同南郊市轴承厂中出土了一些具有明显中西亚特征的金银器物,如八曲银杯、夔金黎花银碗等。这些西域商胡在进行商品贸易时,也将波斯的祆教文化引进中国。《魏书·宣武灵皇后胡氏传》中写道:“后幸嵩高山,夫人、九殡、公主已下从者数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②胡天神是中原对祆教天神的称呼,可见从北魏开始,上层社会就非常热衷于祆教,这也大大推动了祆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在太原市北齐娄叡墓的壁画“驼运图”中就出现有大食人、波斯人等外来胡商的形象。所以北朝时期,胡商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姜伯勤先生曾说:“由于粟特队商的强大财力,由于他们往来于丝绸之路商道,他们无论作为艺术赞助人,还是作为外来艺术纹样的推荐者,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③

5 结语

综上所述,北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山西一带中外文化交流活跃,西域胡商的到来也将祆教文化传播至此。九原岗壁画墓中出现的火坛、“有翼兽”、生命七叶树、胡商等图像,在山西太原娄睿墓、中亚粟特人虞弘墓中都有所体现,且九原岗壁画中另存有与佛教、道教有关的图像因素,进一步反映了祆教在古山西一带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宗教文化的交流、发展与融合,体现了中国文明史上接纳其他文明的优容态度。姜伯勤先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和精神,因而也就能最终超越地域、民族、宗教的界限”。④所以忻州九原岗壁画墓的发掘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祆教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好佐证,为了解中国祆教艺术提供了可贵的图像资料。

猜你喜欢
图像
雨伞
无限追踪
A、B两点漂流记
改进的图像预处理算法在彩色年轮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MH370痛定思痛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天线、生发剂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