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萍 李鑫 米扬 赵晓璇 徐封丰 孙梅影
摘 要: 根据新时代“五育”的内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实情况,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利用班级这一组织的稳定性特征,将班级竞争机制引入大学“五育培养”过程中,有益于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五育”。通过班级内部竞争、班级之间竞争,对大学生个人和团体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大学自发寻求个人全面发展和班集体建设。笔者认为,实现大学生“五育”的途径突破点在于:覆盖全员大学生、健全“五育”方案、细化“五育”评价机制,需要学校、学院层面的制度保障,学生处、学办、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合作。
关键词: 班级竞争机制 大学生 五育
一、引言
“五育”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我国“五育”教育思想的提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息息相关,经历了“五育”—“三育”—“四育”—“五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将会面临的时代要求,创建性地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体系,简称为“五育并举”[1](152-154)。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题》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不同于学生会、社团组织,班级成员一般流动性小、稳定性强、共同点多,班级更是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奖、困、贷、补工作和思想教育等工作都是通过班级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班级是网格化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阵地。
通过班级竞争机制将大学生“五育”培养方针同班级结合,实现网格化培养大学生,班内竞争能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各班级之间竞争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进而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内涵
1.大学生“五育”的新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对青年人提出了新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敢为人先的锐气,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将走向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及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创新,回答了当前国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培养人提供了途径[3](24-27)。
2.大学生“五育”的内涵特征
传统的“五育”在新时代有所变化,内涵更加丰富。德育即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与公德。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国家公民,既要养成个人良好品德,又要遵守公共秩序。这两个层面与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智育指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4](13-20),智育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但需加强大学生知识的深度,培养大学生探究事物发展规律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能力、创新能力。体育在促进学生增强体质过程中锻炼意志,是关于身心健康的教育。大学生总体体质健康水平较低[5](75-77,94),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科学引导大学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产生多巴胺,间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即理解美、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6],引导学生追求心灵美。“00后”大学生需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美育。劳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论的延伸,是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传授,也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养成[7](22-34),可以树德、増智、强体、育美。智能时代,劳育重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精神。“五育”内涵特征虽然不同,但能相互促进。
3.大学生“五育”的主体
大学生“五育”的培养离不开“生、师、校、家、社”的积极参与,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生是第一主体,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学生的成长情况给予师、校、家、社反馈,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促进人人成才。老师是大学生的引路人,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育人模式应推陈出新,如将翻转课堂、OBE教学理念等最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校在大学生“五育”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营造有活力的校园氛围及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促进老师的职业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研究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成长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才,社会给学生提供资源、平台,同时对大学生发挥评价功能。大学生走出学校面临就业,各企业选聘人才需要对岗位匹配的能力进行考查,能促进学校育人理论和实际结合,促进大学生提高能力。
4.大学生“五育”的条件及保障
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基础设施,学生活动中心、音体美设施器材、学习空间、体育场、实验室、园林景观等,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培训,促进教师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四是要時间(课时)、空间有所保障,利用大学生住宿制,将“五育”贯穿于课堂学习、生活公寓区、集体活动中,实现全过程育人。
三、目前高校的德智体量化考核体系
“五育”理念要得以实施,除了学校教育上的引导外,还要有力的量化考核体系。基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评价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在校期间学年评奖评优的依据(表1)。德育:迟到、旷课、违纪、诚信情况和日常表现。智育:课程成绩、学科竞赛获奖。体育:体育成绩、身体健康指标。美育:学生参与学校兴趣社团、文体表演比赛获奖。劳育:担任学生干部,朋辈帮扶,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业成绩得分、附加学分、素质学分三种形式构成:学年学业成绩得分和学年附加学分合计,作为每年度评优评奖依据;素质学分作为在校期间必修学分,促进“五育”全员覆盖大学生。
四、班级竞争机制在大学生“五育”中发挥作用
1.竞争机制与大学生成长
我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成大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竞争能够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意识,消减惰性。将班级和竞争机制相结合,引入大学生“五育”,能够覆盖全体学生,有利于广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竞争机制必须是适当的竞争、公平的竞争、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奖励,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有效作用。过度竞争,导致学生之间两极分化严重。在学生引导过程中,将竞争情景设置为勤能补拙,为所有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大家意识到勤奋和学习态度对于结果的影响[8](56-62),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对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不公平的竞争不能发挥激励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竞争的结果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的,不是个人主观意见,在校级校规面前人人平等。学生需要明确恰当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没有方向很容易懈怠,过高的目标会打击信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一次努力都会离目标更进一步。同时,及时给予进步的或者表现优秀的同学奖励,能够阶段性地带给同学们动力。
大学生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引入的竞争方式有多维性竞争、单一性竞争、集体性竞争[9](90-92)。多维性竞争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核,作为评奖评优或者淘汰的客观标准,这种竞争形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单一性竞争内容和形式单一,如学校的各项文体比赛,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体性竞争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年级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比赛、“三下乡”小分队,有利于培养大学团队合作精神,对学风班风建设有积极意义。
2.班级竞争机制与大学生“五育”
班级竞争机制以班级为载体,竞争机制作为一种形式,“五育”各项指标作为竞争的具体内容。班级竞争机制分为班级内竞争、班级间竞争,二者都是基于“五育”的多维性竞争。班级往往是学业成就的取得和奖学金的评定、发展党员、先进个人评选的“分母”,个体之间竞争大于合作,为了在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班级成员往往采取关键信息保护,在评优评奖的时候也是班级氛围最紧张的时候[10](90-94)。因此,班级内竞争会减损一部分班级凝聚力。班级之间竞争在于整个班级绩效,要求全体同学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努力,通过一些团体活动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对增强班级凝聚力有促进作用。班级内部由于竞争带来的矛盾可以通过班级间的竞争得以弱化,班级之间的矛盾能通过班级内部消化以促进班级成员进步,例如:基于班级的个人“五育”综合排名转换为以专业(两个班以上)为单位进行排名,这样班级内部因竞争带来的关系冲突一部分得到了转移。班集体的荣誉能够促进班级每位成员积极上进,让他们以班级为荣,有班级归属感,不愿拖班级后腿进而努力向上。
(1)基于班内竞争机制的“五育”
班级内竞争是针对大学生个人德智体美劳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考核,作为班级内评优评奖的依据,属于个人层面的多维性竞争[11](46-47),有着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个人层面的竞争,班级成员为了能够在评优中取得优势,努力学习,争取各种奖励分。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在一些单一性的演讲、朗诵、歌手、运动等比赛中的积极性,使个体的才能和活力得到发挥,自发谋求自身发展。
(2)基于班级间竞争机制的“五育”
班级之间的竞争属于集体性竞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绩,班级需要有共同的愿景,将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融入班级目标中。将个人德智体美劳计入班级课堂出勤率,班级平均绩点及班级四六级通过率,班级荣誉证书总数,班级体育达标人数比例,班级比赛获奖人数,班级志愿服务总时长等。其次需要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成员之间有信任感和班级文化认同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班级成员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彼此鼓励、互相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基于班级竞争机制的大学生“五育”的路径突破
在实际大学校园中,老师常常引导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够具体,学生往往单纯地认为多参加学生工作、多参加活动、搞好学习就可以了,实则不止这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具体。“五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大学生的“五育”机制,覆盖绝大多数学生群体,还需有公平的阶段性评价机制,引入班级竞争机制可以实现“五育”落地途径的突破。
1.基于班级从而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学生“五育”
班级竞争机制基于班级展开,大一到大四班级成员一般都是非常固定的,一般30人—40人,管理上有优势,容易覆盖到全员。“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优秀在班级内都容易凸显,班级成员之间能见证彼此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成员的对比和比较自然发生,基本可以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五育”。
2.建全大学生“五育”的针对性方案
大学实行学分制管理,以课程学分为主导,一些学校设置素质学分,必须完成学分才能毕业。从事学生工作、参加活动都统一归结为奖励分,构成在学业基础上的附加分,作為阶段性评优评奖。智育和体育直接是考试分数,德育往往是辅导员和班长根据学生表现而定,考核没有成文的规定。对于美育和劳育,高校其实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有时候学生疲于应付,过多琐碎的工作让学生干部到中后期干劲不足,只有极少数同学从中受益。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能顺利毕业。参与大学各项学生活动、工作,主要在于个人意愿,评优评奖涉覆盖少部分学生,学生群体容易两极分化。在现有的基础上健全“五育”育人制度体系和育人方案很有必要,针对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分别设置侧重点,把大学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和育人途径依据“五育”特点进行分类,开展育人目标导向性更强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方向性,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参与。
3.完善细化大学生“五育”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口头说服教育在新一代大学生中已经起不了明显作用,重在采取方式方法引导,依靠制度管理学生被证明效果更好。各大学对于学生管理主要是基于各自的《学生手册》,学生手册规定往往是笼统的,各学院没有细化手册,在现实工作中,各个辅导员会按照自己的风格设置一些规定(并不成文)用于自己带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完整,往往在评优评奖过程中,学生之间冲突较多,关系紧张。评价机制细化,让大学生体验到勤奋和积极表现,就能取得成绩和认可,这样能鼓励更多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异。
六、结语
现阶段各高校都面临较大的生师比,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往往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无法一对一引导学生,基于传统的班级开展的班级竞争机制能够切实促进大学生“五育”更加深入广泛地推进和落实。学校和学院构建大学“五育”基本育人体系,学生处、学办、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落实“五育”的评价机制和考核细则,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基于班级竞争机制的“五育”才能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1]高飞.“五育并举”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6).
[2]童富勇.“德智体美劳”的历史沿革[N].浙江教育报,2014-11-2(Z04).
[3]吴旭.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2018(6).
[4]陈鹏,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5).
[5]曹桂霞,白俊伟.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9,038(001).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陈宝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J].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心组讲堂,2019(3).
[8]李丹,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
[9]高超民,滕政胜.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研究——基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地实验分析[J].教育与人才,2016,40(12).
[10]庄园.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江苏高数,2019,34(11).
[11]朱冬,刘同军.竞争机制引入大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高教,1996,11(14).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一般项目(2020DJ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