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
七月的第三周,《二哥来了怎么办》和《燃野少年的天空》两部青春片接连上映,也接连失利遭遇群嘲。观众原本期待满满,最终“尴尬地熬了近两个小时”,走出影院后一脸问号:这到底是谁的青春?
《二哥来了怎么办》是一部主打“亲情牌”的家庭轻喜剧,结果让人“尴尬得用脚趾抠地”,票房和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歌舞片《燃野少年的天空》,海报上写着“今年夏天超快乐的电影”,看完后完全快乐不起来,“像三流周星驰电影砸进了三流艺校的歌舞汇报演出,灾难的立方”。尽管有知名導演、流量明星、热门网剧IP加持,也拯救不了它的颓势,上映第三天票房就出现断崖式下跌。
事实上,这种尴尬不只属于这两部新片,而是已成为近几年国产青春片的一种常态。青春片真正开始在国内受到关注是在2013年,那一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6000万元的成本博得7亿多元票房,创造奇迹。自此,展现少男少女懵懂爱情、充满怀旧情绪的青春片一部接一部,逐渐迎来繁荣期。其中不乏口碑与票房齐飞的作品,但更多的是让人尴尬之作:有的抒发“青春残酷物语”,车祸、劈腿等成为剧情必备;有的空洞地伤春悲秋,消耗情怀;有的物化青春,甚至赤裸裸地表现拜金。这些青春片,在收割票房的同时也消耗着青春。
为何会如此?就形式层面而言,国产青春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伪装美好、美化青春。影片往往大量使用浅焦镜头,配以柔光效果,营造清新的情调,烘托浪漫的氛围。如此这般,固然凸显了青春少年的靓丽容颜,但也给人一种不真实、虚幻的感觉,难以引发共鸣与共情。
就内容而言,缺乏现实纵深的支撑,与真实青春相差甚远。以《燃野少年的天空》为例,片中的“中二气质”虽然能提供一时的“嗨点”,但那种脱离校园生活的情绪宣泄则令人尴尬。尤其是“一言不合就跳舞”——明明跳舞比赛都结束了,一大群同学突然从四面八方坐船过来,“占领”场地,跳起了舞。这些情节比比皆是,与叙事严重割裂,只能沦为飘荡在虚幻飞地之上的空洞表演。
此外,商业化、IP化的青春片在这几年成为主流。它们大多拥有明星阵容,演员个个光鲜亮丽。但公式化情节饱受诟病,要么是狗血的爱情,要么是校园霸凌,抽烟、喝酒、开房、打架几乎是青春的“代言”。事实上,青春有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形态,上课、备考,懵懂的情感,与老师、家长的矛盾……这些生活细节背后的精神困惑和成长烦恼,应该是五彩缤纷、包罗万象的。
青春真正打动人的是:在最好的年华,哪怕是犯错,哪怕是挫折,哪怕是重重阻挡依然向前。有勇气、不随俗,既是青春的样子,也应是青春片的样子。青春片本可借助贴近现实的场景与叙事来打动观众,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只能作茧自缚,更遑论破圈传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