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霞
(一)
一场疫情,让“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成为2020年度最新教育热词。我每天忙碌在网课教学中,给学生们指导读书,布置批改作业,鼓励学困生坚持完成各项作业。
一个周五,我因为家中有事,没去单位,带着孩子来到娘家。刚走到大门口,抬头看见不远处有三四个孩子嬉笑追逐,正在打闹。因为对声音的熟悉,我一眼认出了王涵麟——那个个头不高的女孩。她是我们班里的学生,她家离我家不远。
“王涵麟!”我大声喊住了她。女孩立马停下跑动的脚步,站在那里,看着我一副紧张的样子。我快步走到她身边,“涵麟,快到我们线上上课的时间了,你怎么还在外面玩?是不是你妈妈拿着手机去上班了?你在家中没法学习?”
起初, 涵麟不说话,我又问了一遍,她点了点头。之前给她的家长打过电话,交流过关于孩子线上学习的事情,但是收效甚微。
“那你现在回家拿上语文书、练习本和学习用品,到我家来,一会儿我上课,你跟着老师上课吧!”
涵麟很快就带着课本和学习用品来找我了,上课前十分钟,我问她:“昨天我们学的三首古诗要求背熟,并且默写一遍改错的,你背过了吗?”涵麟怯怯地,慢慢地摇了摇头。
“这样吧,还有几分钟上课,你先把昨天的古诗背一背,看看能背过几首?”
邻居婶子看见了这情景,笑着说:“这孩子遇上了好老师啊,有老师管,你才能多学点啊!”
利用上课前的十来分钟,涵麟背过了两首古诗。
直播上课的时候,涵麟就坐在我的对面,跟视频里的学生一样,老师的提问她也会回答,要求的内容,也会适当做学习笔记。
完成视频课以后,我没有让她回去,我忙我的工作,她就坐在我对面,静静地写作业,不会的,她会主动问我。到了11点半,她的作业已经写了一大半,而且书写是自从线上教学以来,写得最认真、最整齐的一次。
对于孩子今天的表现,在电话中我和家长再次深入交谈,表明孩子的潜力,后期作为老师会更加关注孩子,家长也表示会努力配合老师,做好支持与监管。
作为老师,我们确实非常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监管和督促,但是家长不可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作为老师,我们如果一味地埋怨批评,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倒不如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家长的实际困难,尽老师的职责去帮助每一个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每个孩子,尤其是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多倾注一点关心与指导,那么就会汇成知识的暖流,汇入孩子的心田。
(二)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每个学期伊始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班里新转入的学生。
本来一个班级的学生和老师,已经磨合好了。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学生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情特点,小到作业的书写,大到言谈举止,老师都是心中有数的。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相处也是自然顺畅的。
但是新转入的学生就不一样了。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下子进入了新成员,彼此都需要磨合。暂且称这部分学生为新生吧。新生需要适应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这对新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年级上学期,我带的班级转入了一个新生:郭家豪,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子。老家是外地的,父母在这边谋生。通过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讲述,我了解到,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家觉得只要孩子在外面不被欺负就行,至于学习如何,也不太当回事。家豪进入我们班,通过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摸清了他的情况,课余喜欢动手,课上写字就犯难,不会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一个字往往是用笔画乱序拼凑而成。而且拼凑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多笔画、少笔画的现象特别严重。看到这种情形,当时的我犯愁了:这可怎么教啊?难道从一年级的知识开始给他补吗?深入思考之后,我决定从耐心、细心两方面入手:课余给他特别辅导,他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他写,观察他的问题,然后对症入手辅导。一段时间下来,他的错字明显减少,在我的鼓励下,他初步感受到了学习进步的喜悦,认识到“我也能学好”,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与照顾,自己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敢主动问老师,逐渐地,他的学习赶了上来。在学期末的测试中,他得了B等级,看着他轻松的表情,我也长舒一口氣:只要你努力,老师愿意帮助每一个“你”。让每个学生进步,因材施教,是为人师的最大心愿。
寒假中,我询问家长他的课外阅读情况,家长留言说:谢谢您这么关心孩子。孩子在家经常说您的好呢!这一刻,我的内心幸福而充实。
为人师是一段美好的旅程,与学生的交往细节,如同海边的贝壳,会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美好的生活点缀,我乐意享受这样的教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