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所安,吾心知归处

2021-08-09 20:56龚芮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林海音缅怀余光中

龚芮

于清冷的冬日里,赴一场与余先生对坐而谈的文学座谈。

看完《遠望可以当归》,这竟是脑中浮现出的第一句话。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这是梁实秋对余光中的评价,我觉得还不是特别确切,因为在他的散文之中,也能觉出些诗的味道来。清浅地读来,仿佛与大师相对而坐,他絮絮地讲述,不曾看我;我抬着头听。这便是十分美好的了。

余光中的文字有奇特的力量:是一种让人觉得介于温和与严肃之间的感受,是蕴含着平和的庄重。并不能称其轻或重,余光中的书若用来口述会显得过于轻浮,唯有略带些温度的文字才可描述得出。

他在《故人情》中缅怀一个家中幼儿的夭折,并不曾直说自己有多么哀伤,字里行间却能让人感受到无法言说的感觉。他的语言是洞庭湖上的轻风,只漾着轻轻的波澜,并不曾打破明镜一般的水面,却自有一种哀痛在这之中,仿佛是一股爬了千万山峰的风,缓缓停下喘出带着铁锈味的气。这种感受让人读着,读着总是想放下书喘口气再继续读。然而即使在这种心情之下,他的文字仍是这般悦耳动听与曼妙:“那婴孩是诞生了,但不在这屋顶下面……在一座高高的山顶,可以俯瞰海岸。海神每小时摇一次铃铛……汇入草下的冻土,营养九茎的灵芝或是野地的荆棘……”

《故人情》里的幼儿,《焚鹤人》里的他、舅舅、女儿和鹤,《两张地图 一本相簿》里的岳父和妻子我存,《金陵子弟江湖客》里的大学同学们,《另一段城南旧事》里的“夏太太”林海音……在余光中先生的记忆里无一不被打上了“家乡”的烙印。我想这就是《远望可以当归》入选“吾乡”怀旧思乡系列的原因吧。“家乡”代表的不只是出生之处,尤其于文人而言更是一种愿归之处、思念之处、情深之处、神圣之处。人从古至今的迁徙,并未洗却安土重迁的情结,特别在当时那个战火纷繁、社会剧变的年代,“寻根”和“思源”就显得格外沉重却充满希望。一个“乡”字,是没有风雨,是有风雨也能挺膺面对,是没有勇气面对依然有家人陪伴,是不慎未尽子女之孝但仍有地方可以缅怀与祭奠。

“有客自远方来,眉间有远方的风雨。”

这是书的背面写着的一句话。那位自远方而来之客,不只是余光中先生,更是数以万计的中国青年。他们迢迢赶来,披星戴月,走进家乡的那一刻,像个找到母亲的孩子,眼眶骤然红润。

猜你喜欢
林海音缅怀余光中
缅怀历史,开创未来
迷失记忆
不怕找茬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缅怀谢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