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秀
摘 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课改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新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文章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况,提出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69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进全新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科特征及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际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目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所不同,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只会是一种负担,不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较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从而保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思想水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许多教师保留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会逐渐消失。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也无法发挥出这一课程教学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且这种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只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手段
正如上文所言,现阶段,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这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使教学具有创新性与新颖性。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以及新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机会,通过法治与道德教学课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在初中法治与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播放生动的视频和图片等,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成员对学习问题进行共同探讨。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难以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与内容。所以,教师可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并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比如,《人与人之间》这一学习内容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倡导的是平等的思想,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案例:“小晶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喜欢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是有一次回家却发现妈妈看了她的日记。你认为小晶的妈妈这样做对吗?如果你是小晶,你会怎么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父母不要偷看子女的日记。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到父母與子女之间的相互尊重。
(二)明确教学方向和任务,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重要时期,他们具备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与想法,对学生的一切想法都应该保持尊重的态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善于听取学生内心的声音,这样才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少年有梦》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短期规划,通过梦想目标的确定,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理,让中学生快速地适应快节奏的初中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方向。
(三)生活实际与教学课堂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论更多的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世界,从而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和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内容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理论融入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法治与道德课程的“探究和分享”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