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字词和语句,对一件事物的感受和看法有了连贯的语言表达,所以有必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他们把表达的话语记到纸上成文,形成作文的萌芽。怎样才能让小学生有兴趣动笔写?写什么?怎样写?这需要教师的灵性启发和科学指导。
一、从教材中汲取养分,先画后写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都是文笔优美的精品,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如诗如画,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领悟作者在文中遣词造句的技巧,掌握精彩的语言训练,更要感悟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文字中的丰富内涵。
如我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正是落叶飘舞之时。我们校园里栽有许多法桐,很容易拾到手掌样的树叶。课后,我组织孩子们拾来落叶,仿照秋姑娘的信,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信,表达自己的关心与体贴。孩子们踊跃参加,把树叶修修剪剪,涂涂画画,装饰得五彩缤纷。我要求孩子给每一片叶子写上一句心里话,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句子:
“小猫,你抓到老shǔ(鼠),别忘了洗干净再吃。”
“小兔子,吃草时,多吃些yìnɡ(硬)草,别让你的门牙长长了。”
“小鸡,出门时一定跟好妈妈,别让大野猫piàn(骗)了去。”
……
二、在故事中感悟真情,先说后写
为了增加阅读量,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积累,我每天布置孩子们读一个故事,在第二天课前进行交流。有时,有的孩子愿意上台讲给同伴听,我就把他请到前面,讲完后再让大家说说听完故事后的感受。比如小浩讲完《七色花》时,孩子们都为珍妮浪费了六片花瓣感到惋惜,我提示:假如你有七色花,你会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说:“你们的心愿太奇妙了,我听后一会儿就忘了,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你们用笔写一写,让老师好好欣赏一下,行吗?”孩子们让我一戴高帽,纷纷提笔逐条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既清楚又明了,我把有意思的读给大家听,孩子们激动得直拍手喝彩,被读的同学倍感荣耀,写话的积极性更高了。
学习累了或孩子精神不高涨时,我时常为调节气氛给他们讲故事,这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时刻。讲完故事,我会让孩子总结:“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假如是你碰到这些困难,用什么办法解决?”俗话说:言为心声,只要孩子们能表达出来,就说明他领悟了其中的内涵,在心中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达到了与文章的共鸣,由此,再引导他们写下来就容易多了。一次,我给学生讲《神笔马良》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写一写:“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最先干什么?”其中有一个小组的一句话让我感动和难忘:“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先画出那些孤儿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活过来,有了他们的保护,孩子们的生活一定会很幸福。”
三、留心体味周围景和物,先做后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己动手操作,曲直方圆一目了然;自己亲自品尝,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做一个细心又勤快的人是有许多好处的。比如扫地一事,每个孩子都干过,让他们写一写扫地的过程就容易多了。
有一天大课间,孩子们在校园的柳树下捡到一根刚发芽的柳枝,我把枝头扭了几下,做成了一支柳笛,一吹“吱吱”響,孩子们可感兴趣了,围过来让我教着做,我慢慢示范,让他们看清楚。晚上,有一个孩子就回家写了一段话:今天,张老师教我们做柳笛了。先把青青的柳枝拧几下,感觉皮要脱落下来了,再把里面的芯抽出来,用剪刀修一修,修成小圆筒,一支柳笛就做好了。吹一吹,“呜呜”响。我真快乐!
当然,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需要用心看、动手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记得赞可夫说过一句话:“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感情。”是的,鼓励孩子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写作的素材会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相信这样的孩子会写出独具匠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