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李明子 霍思伊
7月23日,鄭州京广北路隧道内仍泡在水中的车辆。图/IC
7月24日晚,郑州京广北路隧道的出入口已被路障封锁,虽然曾经堆积于此的车辆已被拖走,但还能看到深深的泥土痕迹。“龙吸水”正在将残存的积水源源不断地排向马路。
在此次暴雨中,除京广路隧道之外,郑州交警7月23日中午发布的47处积水点中包括16条市内隧道。加上未被列入积水点但也全线封闭的紫荆山下穿陇海路隧道、商鼎路下穿中州大道隧道,建成不足十年的郑州“井字形”快速路网,每一条路都被暴雨切断。城区主干道隧道除经三路隧道外,全部沦陷。
“这次大暴雨,工程性排洪措施全部临近或超负荷,完全没有办法,只能等雨停、等积水自己落下去,真正重要的是非工程性措施——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一位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道,“城市建设快,肯定有考虑不足的问题。受灾之后,从政府到民间应当更重视防汛。”
到达京广北路隧道南入口时,李豫连隧道洞口都看不到。“那时水已经没过隧道口最上方。”7月24日晚,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比划着说,“至少淹到隧道外护栏三分之一高的位置。”
那是7月21日中午,李豫是最早到达该入口的救援人员之一。此后四天,最多时有七八台“龙吸水”抽水车在这里昼夜工作,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台。重达一百多斤的水管一头在积水里,一头向道路上排放。
到24日晚上,李豫指挥的小组已推进二百米。但刨除一百米的入口匝道,实际上,他们才刚刚抵达这条1.8公里长隧道的入口而已。陆陆续续有市民前往找车、找人,李豫很无奈:他们只能远远看到几辆一米多高的小轿车露出车顶,“车肯定挺多,里面深得很,还不太好弄”。
有媒体报道,隧道内存有约30万立方米的雨水。一台“龙吸水”每小时可以抽水3000立方米。24日下午,仅400米长的莲湖路下穿隧道积水被抽干,抢险人员统计共抽水约8万立方米。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郑州各主要隧道设计图纸发现,总长2.5公里、双向八车道的大学路-碧云路隧道设计有3座雨水泵站,长1.8公里到2公里左右、双向六车道的京广北路、京广南路隧道各有2座雨水泵站。不同隧道的雨水泵站标准略有不同,但每小时抽水能力都在3000立方米左右,一个泵站排出8万立方米积水需连续作业26小时以上。
在现实中,这些号称“智能隧道”的自主感应泵站并非一直工作,而是在隧道蓄水池内设置三到四个水泵。积水达到0.8米深时触发第一个水泵工作,1.2米时触发第二个,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水泵开启并发出告急预警。
“以往下过几次雨,泵站是好使的。”在另一条较短的主干路隧道救援现场,郑州市隧道管理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杨元回忆道。一位熟悉郑州隧道设计的工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佐证了这一点。他说,郑州市内隧道总体排水及应急体系是按最高标准设计的,这主要体现在设计泵站时对暴雨强度的计算取值。
根据《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交通路网防汛标准,城市立交、下穿铁路立交地区须应对5到10年一遇的降雨。在郑州的邻居洛阳市,根据其2015年编制的城市主干道排水系统设计,降水量计算取值为3年。而郑州的快速路及主干道隧道规划,计算暴雨强度都是按50年取值。
但问题是,杨元说,这一次他参与救援的隧道,雨水泵站自7月20日晚上就不再工作,原因是进水断电。京广北路、京广南路隧道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李豫和杨元表示,如果隧道自身的泵站可以正常运作,排水抢险效率将会高得多。
早在2018年,郑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程师郑继红就曾撰文指出,郑州下穿式隧道排水泵站设计和建设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雨水泵房正常设计在隧道内的地势低点,但配电室也一起内置于地下,有淹水风险。他特别点名,“京沙快速通道的两座下穿隧道”(即京广北路、京广南路隧道)就存在这个问题。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郑继红举例说,东风路隧道的配电房在地上,所以“就能启动,可以开启地下的泵机”。他再次强调,实践证明,配电房不一定要和水泵一起设置在地下,建在地上更安全。“如果配电室不工作了,(泵站)基本不可能靠人为力量启动”。
为何泵站设计会存在这样的疏漏?前述不愿具名的隧道工程师透露,工程实践中,给排水工程是隧桥施工的收尾环节,之后一般只剩下装潢工程。因而,一些“不常内涝的城市”未必很重视泵站设计和运营,甚至存在“先通车,再处理排水工程”的现象。
“在冬季施工中,经过合理考量,推迟雨水工程,对北方城市,未必是不合理的。”该工程师说,郑州年降水中,只有4%到5%发生在冬季。但他建议,随着极端天气增多,郑州的隧道规划设计应当向东南沿海地区看齐。
在泵站设计上,经常遭受台风与洪涝侵袭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同期乃至更早建设的隧道,其排水能力强于郑州。如广州地区2010年前后立项的市内下穿隧道,除正常在隧道地势低点设置雨水泵站外,还会在匝道洞口设置雨水泵站。
此外,隧道下应建有应急集水池,在雨水泵房无法正常运作时能承接部分压力,在泵房运作时也可以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目前,京广南路和京广北路隧道也设有集水池,但容量只有18.75立方米。
南京市市政地下工程设计院副院长江光明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隧道防水可以归纳为“堵”与“疏”两个策略。“堵”就是通过防护墙、匝道口截水沟设计和临时挡水板拦截外水涌入;“疏”是通过排水沟、雨水泵房和周边管网,将正常进入隧道的降水和一些意外积水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