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莉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重庆作为有名的山城、江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客观上难度较大,发展乡村旅游则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壮丽秀美的山川、积淀深厚且富有特色的人文,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开发农村资源、吸纳农民就业、开辟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又可以服务城市人群,是推动城乡二元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根据《2019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2019年,重庆市接待游客总量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9.07亿元,其中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却只有800亿元,不到旅游总收入的14%,相对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市情,乡村旅游还需挖掘潜力、发挥后劲。
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一是季节性短板。重庆乡村旅游季节性特点比较明显。一些地方“春观花”,一些地方“夏纳凉”,一些地方“秋采摘”,一些地方“冬赏雪”,受季节性限制,旺季人满为患,淡季无人前往,不能持续稳定吸引客流,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發展。二是同质化缺陷。目前,虽然乡村旅游在重庆全域遍地开花,但同质化缺陷也明显存在:或与城市同质,比如房屋改造、墙面、路面、住宿、餐饮等;或乡村之间同质,一般都是搞“农家乐”——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钓池塘鱼、观季节花、摘时令果、打麻将牌,没特色,少“味道”,游客容易失去新鲜感,乡村旅游缺乏持续的吸引力。三是碎片化问题。目前重庆的乡村旅游点散面广,很多是一村一社甚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呈碎片化格局,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粗放,乡村旅游大环境“杂乱无章”,未经规划,不够规范,滞后于市场需求。四是浅层化困境。目前的乡村旅游存在简单模仿、盲目跟风和过度商业化问题,往往缺乏对乡村特色、当地特色尤其是文化要素的深度挖掘,难以彰显乡村的厚重内涵,不仅影响当地乡村独特性的传承和发展,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乡村旅游效果,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追求,乡村旅游必须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优化、提质、升级,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快乐旅游需要。
一、突出特色提质乡村旅游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乡村旅游也是如此,旅游的本质是一次经历、一次体验,有特色有个性才有生命力。乡村旅游必须着力彰显自身特色,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一)突出乡村特色
“乡土味”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景点设计必须突出“逆城市化”的理念,充分挖掘乡村特点,充分保留乡村特色,充分展示乡村魅力,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能引发“乡愁”。一是展示田园风光。保护好乡村的蓝天、绿地、青山、秀水,让乡村旅游者真正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或重温乡村田园的“味道”,饱享泥土的芳香、清水的甘甜、乡村的美丽。二是呈现乡村面貌。乡村必须有乡村的“范儿”,有乡村的“味儿”:风景、道路、庭院、房屋及陈设等都应彰显与“城市”的差异,有自己的特色。三是彰显乡村风情。乡村发展要保持“定力”,守住自身本色,保持乡村原真的生产生活画面,保护良好的乡风民俗,不刻意雕琢,不矫揉造作,不打破乡村的宁静,让游客真正认识乡村的自然、感受乡村的淳朴,体验“原汁原味”的现代农家生活。
(二)突出农业特色
久居城市的人们渴望了解农村、农业的奥秘,乡村旅游可以因利趁便开展农业科普,回应其期待。一是展示农耕器具,或在农家大院,或建展览馆,展出传统的、现代的农耕器具,辅之以视频介绍,给城里人尤其是城里的小朋友们以直观认识。二是分辨田野作物,组织游客在田野开展包括花、草、蔬、果、树等在内的农作物识别竞赛,增加知识性,增强趣味性。三是增长农业见识,在田边、在地头、在大棚、在展馆,介绍粮棉蔬果花草树的生长知识,介绍现代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旅游者了解传统农业、走近现代农业,提供传统版和升级版农业的不同体验,带给旅游者多元冲击和感悟。
(三)突出个性特色
重庆8.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辖792个镇(乡)7977个行政村,每个镇(乡)甚至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乡村旅游必须坚持本土性策略,因地制宜。一是展现独特的风景。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风物,强调独特的资源、独特的禀赋、独特的美丽,人无我有,非我莫属。二是选择独特的模式。“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旅游+休闲”“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体育”“乡村旅游+教育”等,各乡各村各美其美,各扬其长,“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各自打造与众不同的“看点”“卖点”,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需求,“这个乡”“这个村”的旅游价值才能得以凸显,才能吸引更多游客。
二、融入文化提质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有文化才有“乡愁”,才能让游客流连忘返,才能给游客来了还想来甚至呼朋唤友来,乡村旅游才更有品质、更有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旅游不仅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娱乐身心的需求,还要满足他们不断求知和教育后代的需求、文化感受和文化体验的需求,这些需求的价值远在吃喝玩乐之上。
(一)讲好乡村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乡村文化赋予乡村旅游深厚的文化底蕴。讲好乡村故事,可以捕捉到流淌在乡村血液中的乡愁,可以更好地吸引返乡人和包括城市人在内的外乡人。一是用好乡村文物。很多乡村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除了遗址、遗迹、故居、旧居,一栋古宅、一个庭院、一棵古树也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它们记录着乡村的流转迁徙,见证着乡村的沧桑演变,承载着特定人们的乡愁记忆,用好用活乡村文物,讲述它们经历的过往,既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留住乡村记忆,又可增强乡村的文化底蕴,增强对外吸引力。二是展示乡村历史。有历史的乡村更有厚重感,更具旅游价值。建设乡村展览馆或博物馆、陈列馆、村史馆,或利用老旧建筑,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乡村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展示乡村发展的历史、曾经的辉煌、下一步愿景,介绍本乡本村或与本乡本村有关的人物、事件、器物、产品等,增强乡村的厚重感,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三是用足非遗资源。充分发挥重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重庆摆手舞、龙舞、板凳龙、吹打、民歌、山歌、灯戏、傩戏等非遗项目开发和利用,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二)加強互动参与
互动参与是乡村旅游区别于景区旅游的显著特征,它使旅游活动由陈列观赏转变为参与体验,相反,缺少互动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残缺的、不完美的。从城市人的需求视角来看,仅有观光是不够的,他们渴望了解乡村、农业的奥秘及农村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性、互补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当设计更多互动式项目,使旅游者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强化体验,增加情趣,增强活力。一是开展农事体验。为城市游客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提供近距离接触农业、了解农业科技的场所——可以是田间地头,也可以是农业科技园或科普活动室,让他们在享受灿烂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播种、耕耘、收获的艰辛和喜悦,了解农业的奥秘。二是制作传统美食。根据季节或游客意愿,设农家菜园+自助厨房(亲子厨房),带动游客包饺子、包抄手、包汤圆、包粽子、做糍粑、做艾粑、推豆花、烧烤DIY,教游客做传统美食、当地美食、时令美食,让游客融入乡村日常氛围,体验乡村生活,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参与民俗活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庆农村历史传承下来众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除了依托自然风光,我们更应该融入当地民俗文化活动,让乡村旅游者置身甚至参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川剧、川江号子、划龙舟、特殊婚俗,苗族踩山会、庙会、花灯、灯戏、大傩舞等),亲身体悟“原生态”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如此既能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又能提升本地乡村文化的知名度、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四是体验传统民间手工。重庆乡村有很多有名的特色手工制作技艺,比如剪纸、竹帘、微刻、龙灯、陶器、折扇等,在乡村旅游中融入传统特色手工技艺,让游客动手参与,不仅可以使游客流连忘返,还可活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留住乡愁回忆。
(三)激发创意赋能
创意是拉动乡村旅游的“金钥匙”。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固然需要用足用活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彰显自身特色,但是不能排除市内一些农村地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相对贫乏,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有自然或人文资源甚至资源丰富之地也越来越需要激发创意的能量。一是办节办会办展办赛。根据本乡本村特色,策划富含“乡味”“土味”“农味”的节庆、会议、展览、赛事,聚集人气,通过主题开发、文化展示、网络营销等方式将自身推向市场,提高乡村知名度,提升品牌吸引力,招徕人们来此“打卡”甚至深度感受。二是实施“+创意”工程。以本地的乡土为“根”进行发掘,通过“科技+创意”“艺术+创意”“乡村文化+创意”“建筑+创意”“农业园艺+创意”,打造“五彩民居”“特色民宿”“涂鸦村”“漫画村”“鲜花步道”等,多种形式、多条路径、创造性地开发旅游产品。三是建设“文创村”。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或引进文创企业及其人员,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的环境或产品,打造“陶瓷村”“夏布村”“微刻村”“版画村”“漆器村”“剪纸村”等,以独特的创意引人青睐,拉动旅游。
三、强化服务提质乡村旅游
服务是乡村旅游提质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提质的保障,有高质量的服务,才有高质量的乡村旅游。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面对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质乡村旅游必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是完善基础设施。这里主要指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除了道路通达、最好能够公交到达,还应有住宿、餐饮、医疗卫生等设施,有足够的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桶和必需的道路指引牌等。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更是乡村旅游提质的有效保证。二是完善游乐及安全设施。游客出门就是放松神经、娱乐身心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果林、花海、步道、露营、农家乐园或亲子乐园等,并确保安全。三是完善通信设施。手机时代、互联网时代,不仅要做到全域无线网络有效覆盖、提供手机充电装置,还应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和现代技术对旅游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为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筑牢基础。
(二)美化乡村软硬环境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提质乡村旅游必须适应人们对旅游地环境的美好期待。一是美化物质环境。这不仅是农村居民对自身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向往,也是游客对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提质乡村旅游必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让乡村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更加宜居、宜游。二是营建文明乡风。乡村之美,并不止于硬件环境,物质环境需要人去打造,需要人去维护,村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提高了,乡风文明了,美好的物质环境才能建成、才能持久;不仅如此,淳朴的乡村风情、文明的时代气象,也是美丽乡村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提质乡村旅游的必备条件,关乎游客的体验,关乎游客的口碑,关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强化服务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需要做好直接的服务。一是做好乡村旅游前期推介。在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有很多美景、美食、美玩,由于缺少宣传缺少推介,养在深闺人不知,非常可惜。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必须创新宣传模式,必须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尤其应重视网络的力量,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效的乡村旅游前期宣传:乡村特色、旅游亮点、自驾线路、公交推介,增强宣传力度,提升乡村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市内外甚至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二是强化乡村旅游现场服务。除了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还应提供定制旅游路线服务、当地特色推介服务,尤其要在有故事的地方提供相关故事讲解服务——可以是人际传播,由当地农民讲述,这种方式亲切、接地气、便于互动,也可以“人机互动”即设置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等,这种方式时尚,便捷,随时可以进行,增强景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三是延长乡村旅游服务链条。着力做好“后备箱工程”和后期服务,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研发地域特色浓、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有机农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作为游客的“伴手礼”;还可留下联系方式,在以后的日子里提供包括“电话服务”“线上咨询”“线上订购”“线上交易”“微服务”在内的后续服务,给乡村旅游者增加“额外”旅游收获的同时,促进乡村居民和相关企业增益增效。
四、凝聚合力提质乡村旅游
提质乡村旅游不是单靠政府或农民一方之力便可实现,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共建共促,共享共赢。
(一)政府加强引导
提质乡村旅游首先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规划引领。区县政府顶层设计,指方向,定目标,绘蓝图,规划部门上通“天线”、下接“地气”,做科学合理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乡村具体执行、落实,以旅游拉动经济,以旅游繁荣文化,以旅游促进发展。二是政策支持。政府对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者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协调或帮助解决乡村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乡村旅游做得好的集体或个人给予相应奖励,推动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三是资金扶助。无论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还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旅游整体环境、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的资金扶助既能解决现实问题,还是提质升级乡村旅游的风向标,有力拉动乡村旅游。四是开展培训。目前大部分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是当地居民,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提质升级乡村旅游,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经营、管理、服务能力,让游客获得更好的鄉村旅游体验。
(二)企业自觉跟进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期的政府建设难以满足乡村旅游者的需求,需要乡村旅游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对游客尽责。游客是乡村旅游企业的消费者,只有最大程度地履行对游客的责任,乡村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乡村旅游企业要千方百计地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在体验新重庆农村优美自然风光、淳朴人文风尚的同时,感受企业暖心的人文关怀,提高游客重游率和推荐率。二是对村民尽责。发展乡村旅游,难免与当地民众出现利益纷争,企业只有与村民互帮互助才能共存共荣。具体面言,企业必须尊重村民诉求,充分保障村民利益,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主动协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二者共赢,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对环境负责。开发旅游资源与实施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乡村旅游企业必须加强环保意识,履行环保责任。具体而言,应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保护耕地林地;在经营活动中强化环保意识并对游客行为予以引导,有效保护乡村旅游地环境,持续发展才有后劲。
(三)村民积极行动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依托,推动重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必须要有村民的行动。一是增强主人意识。提质升级重庆乡村旅游,村民是必然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村民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行动,自觉行动,增强其参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提高业务能力。村民在乡村旅游中要么直接经营,要么参与服务,即便是作为乡村旅游的“背景”,他们人人都关乎乡村形象、关乎乡村旅游的品质。村民提“志”提“智”,提质强能,不仅能提亮乡村风景,给旅游者留下更好的乡村印象,而且能优化乡村人文风尚,优化自身人文环境。三是加强合作联营。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告别村民单打独斗的理念和模式,加强村民与村民、村民与企业的联营合作,分工扬长,合力发展,提质升级重庆乡村旅游才能更快实现,重庆乡村旅游的前景才能更好。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