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地的地方性塑造希拉穆仁草原

2021-08-09 07:50蔡智莉
炎黄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希拉草原资源

蔡智莉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草原旅游地的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地方性塑造亟待提升。文章选用地方性作为核心概念,指出希拉穆仁草原在地方性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国外地方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1977)提出的,包括經验、记忆和符号等。随后他延伸出了地方感,认为地方感包含地方固有的特性和人们对地方的依附感两重含义。Relph(1976)认为,一个地方被称为“地方”是有客观物质、功能和意义这三大属性的。进而,他还建立了地方感知测量模型,为检测地方感提供了方法。国外对地方性的研究起步早且成果丰硕具有代表性,还延伸出地方感等相关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仍在不断地探究地方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国内学者对地方性的研究要晚于国外学者,处于探索阶段。陈传康(1996)首次提出了文脉的概念,这是国内地方性概念的前身。地方性概念正式进入到旅游研究中是由吴必虎(2001)提出的,认为旅游目的地有自身独特的地方特性,即地方性,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这三方面。旅游研究中地方性的应用方面,国内学者常把其运用于旅游形象、旅游品牌塑造和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如唐文跃(2013)论证了地方性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影响及其意义;郎超等(2009)认为地方性在旅游规划中主要体现在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景观设计、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与宣传;姚佳在对长春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中阐释了地方性在旅游业的价值。

国内外对于地方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抽象层面的理论概括研究,针对某一地的应用性研究较少。其次地方感研究的延伸成为地方性研究的画龙点睛之处。最后发现研究中往往较为重视自然环境与资源,忽视地方,更忽视了地方文化。总的来说,地方性是指一个区域的独特性,可以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性,表现在地方所拥有的自然、文化等各个方面。旅游开发中重视地方性有助于旅游地增强地方吸引力,促进旅游地的综合发展。

希拉穆仁草原在包头市达罕旗,处于呼包鄂经济圈内,是距离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市最近的草原,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条件。希拉穆仁是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因此希拉穆仁草原又被称为召河草原。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促使旅游业大力发展,进行投资建设,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得到较大发展空间,成为蜚声在外的内蒙古草原旅游地。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对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地景、水景、生景和天景。地景有高原草场地貌、湖畔和河岸等。水景有希拉穆仁河和天鹅湖。除了这些自然景观,草原上还有许多牛羊马等牲畜,它们结对成群,是草原旅游地一道亮丽的生景风景线。此外更让人着迷的就是草原日出日落的天景。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不仅拥有如上所述的自然资源,还有别具一格的人文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主要包含召庙文化和敖包文化,普会寺是主要的宗教文化资源。其次,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更是丰厚,体现在蒙古族食、住、行和民间礼俗等方面。例如赛马、博客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烤全羊、诈马宴、奶茶等美味的蒙古族特色美食;那达慕大会、农历五月十八红格尔敖包祭祀、篝火晚会等蒙古族传统节庆;青格尔表演、漠南传奇表演、马头琴等别样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综合而言,希拉穆仁草原的地理区位是其地方性形成的空间背景。其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无不凸显着草原旅游地资源的地方性,这些丰厚的地方性旅游资源成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地方性塑造的基础。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开发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资源没有进行拓展性的挖掘与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发挥资源的聚合优势,让其失去了协同发展的机会。对于自然资源景观的利用开发有些过度,如一味地开发草地,扩大景点面积,修建蒙古包等。希拉穆仁草原马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许多这样脍炙人口的草原英雄故事。然而对于这些地方性人文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挖掘宣传不到位,无法较好地向游客传达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地方性资源未能结合到一起,分散了文化和功能,地方性无法得到真正的输出。

目前该旅游地的发展模式仍以“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为主,旅游产品基本由献哈达、敬酒、骑马、住蒙古包、烤全羊和篝火晚会等组成。内蒙从东到西都有草原,而这些草原所投射出的形象及附属的旅游产品也大同小异。由此可见该地游客游玩的项目较为单一,旅游产品没有抓住地方性差异且与其他草原旅游地的产品雷同。此外在一些自然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缺乏深度,如景观类旅游产品草地、普会寺、河流等忽略了游客的审美感知,游客的游览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文化类旅游产品,如红格尔敖包的祭祀活动和漠南传奇表演缺乏文化感染性,对其地方性和文化性的挖掘深度不够,游客的地方感知和体验度较浅,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参与度。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设施还不完善,体现在旅游交通设施、住宿和餐饮服务设施不全等方面。如旅游地内接待点、景点较为分散且彼此间交通不便,部分路段较为坎坷且没有路标,如从古列延接待点到红格尔敖包景区的道路没有路标,无从体现地方性也不利于自驾游。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游客对希拉穆仁草原的旅游感知。其次,文化设施建设打造较弱,无法向游客传达出草原旅游地的文化底蕴,例如红格尔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等地方性节事活动是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文化的展示,但其建设方面原真性趋于流失,且宣传力度薄弱,游客在一些旅游网站根本无法查找到相关信息。

当前草原旅游地的工作人员主要以当地牧民为主,这些人员普遍没有正规学习过旅游业的相关知识,提供的旅游服务较为低质化。主要表现在普通话有所欠缺、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对地方性文化的敏锐度不高等,其次对精英人才的建设缺乏重视,对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这些问题导致服务处于一个低质量状态,地方性的塑造也被阻碍,游客的地方性感知和满意度较低。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地方性塑造要在充分理解地方性基础上分析和挖掘地方性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整合。整合出来的旅游资源要体现地方性,更要展现出当地文化特色,这对于当地牧民和游客地方感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希拉穆仁草原投射出草原蒙古包骏马的形象,而对文化资源的投射较少,导致游客对当地文化缺少感知。这就需要把本地的特色文化注入到草原旅游中,提炼地方性,找到个性的差异化定位。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融会贯通,侧重人文资源的地方性挖掘与塑造,比如蒙古包文化的体现、饮食文化的展现、民间艺术的展演等,这些应贯穿于旅游活动全过程,提高游客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将蒙古族文化深层次地传达给游客,增强其体验感和地方感知。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草原旅游地的地方性要素,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错位开发。草原旅游地的旅游产品面向游客直接传达地方性,建构游客地方感,因此产品更要注重体验性和感知性的塑造,能够从五官方面来增强游客对当地的感知度,为游客提供原真性的地方特色体验。例如具有地方性的草原音乐代表——呼麦、长调、马头琴等,对于这样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其次可基于马文化通过舞台化进行大型实景故事IP演出增强游客体验感。

旅游设施是草原旅游地的门面担当,设施建设的完善要体现地方性,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对于蒙古包住宿设施、交通设施、餐饮设施等根据旅游需求有计划地日益完善,如可在连接各景点的道路边设置蒙汉英三语的路牌标识物。其次要重视娱乐设施的完备,例如举办摔跤、射箭、赛马等竞赛活动,体现草原男儿三艺地方性风情;通过草原文化节、草原音乐节、敖包祭祀等地方节事大型活动展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举办节事活动利于游客了解草原旅游地的民俗风情和地方性,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度提升。因此旅游设施的完善要遵循参与性原则、借用旅游符号化和注重文化的传达来体现地方性。

旅游服务是草原旅游地塑造地方性的关键所在,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感知是直接的。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会促使游客满意度提升,加深地方感知,深化草原旅游地地方性。当地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本地牧民,他们对于该地有着长期情感的积累,对地方文化也有较强的认同感,可以为游客提供本真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对工作人员进行正规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更有利于在服务方面塑造草原旅游地的地方性。其次当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樹立高质量服务的理念,改变过度商业化的行为,营造地方氛围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提升游客忠诚度,深化游客地方感。最后要引进吸纳旅游精英人才,全面促进旅游地的经营与发展。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S20037)。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希拉草原资源
讲解《草原图》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