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大坡角组的祭山活动

2021-08-09 08:46彭利容
炎黄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村寨餐具村民

彭利容

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大坡角组这个布依族村寨不仅保留着布依族文化的普遍性,而且保留着其特有的文化独特性。文章通过对大坡角组祭山活动的记录,来感受其体现的精神内核与民族文化情感。

大坡角组村寨

大坡角组属于坡云村下的一个村民组,位于贵州省安龙县城西北面,距安龙县城约7.5公里,占地2平方公里左右,是一个传统的布依族村寨。整个寨子坐落于喀斯特地貌的半山腰上,全寨共65户人家,共316人(2017年底统计),整个寨子居民基本为布依族,仅有2户人家为汉族。全寨由黄、王、岑、康、张、罗、毛、庹、董、陈十姓组成,黄姓占大部分。其中黄姓37户、王姓10户、岑姓8户、康姓3户、张姓2户、罗姓1户、毛姓1户、庹姓1户、董姓1户、陈姓1户。

关于坡云村大坡角组的建制沿革,据《安龙县志》记载: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设立兴义府,兴义府亲辖境共化为三里,近城之地名“安仁里”,东乡南乡名“怀德里”,西乡北乡名“永化里”,当时的“坡角寨”属兴义府安仁里。公元1961年,属新安公社招提乡。公元1981年,设安龙县。公元1988年,属兴安区招堤乡的坡云行政村。公元2013年,新安区改为栖凤办事处。公元2016年,属钱相街道坡云村。

祭山原因及目的

祭山也称为“三月三”,是为了纪念岑彭、马武两位大将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祭山在当地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家家户户都必须参与。祭祀时间一般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猴场天(寅日)。

祭山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岑彭、马武两位将军打败土匪进犯的功绩,祈求两位大将庇护本村寨;另一方面,因解放前,经常有人(土匪)到村寨骚扰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得村民们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故通过这种统一地点,统一安排的活动方式,使得全村团结一致,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共御匪寇。随着时代的更迭,这种凝聚力从抵御土匪,保卫家园的功用内涵逐渐延伸为团结协作、谋求发展、共同致富的共同目标。

祭山组织方式

大坡角组祭山活动以地域分组,将全村村民分为7个小组,每组9户人家左右,且每组中皆有一名小组长。这种组织形式至今已持续了20年左右。这7个小组是以抽签的方式排号,轮流主持祭山活动。

这种说法主要是与当地的水库管理有关,水库是村民自己捐献钱财、贡献劳动力修建的,后来村委会赞助了一部分。哪个组管水库便由哪个组组织祭山活动。祭山活动在文革期间被停,文革结束后又开始。

祭山筹备和用具

筹资:祭山活动所需资金由全村寨出资,钱是按户数收取,没有固定金额。集资时间一般为祭山活动前一个礼拜。每到祭山活动前,每一个组中都会确定一人负责筹资事宜,负责组织祭山活动的那一组人通知当地村民,每家每户便将钱送到统一的地点。随后便会造一个集资册子,注明每家每户出资的金额。金额的多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5元一年、10元一年、20元一年等等。前几年的集资名单由于时间久远而未被找到,近两年的集资名单发现于祭山神棚内。

置办祭品:在祭山活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的物品有香、纸、烛、猪肉、鸡肉等。香需要两把,纸3斤左右,蜡烛4对。

在猪肉的选择问题上,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若村寨收成好,祭山活动便会买一整头猪,猪的颜色一般为黑色。有一种说法是:“黑色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村民们团结一致,没有二心,同时也预示着村寨的平平安安。”第二种情况,村寨收成不好时,置办几斤猪肉即可。但必须买猪头和猪尾,因为其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示杀一整头猪,即有头有尾。而如今寨内的祭山活动,肉数量的多少主要以钱的数量和参与祭山人员的多少而定。

鸡在祭山活动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不管当年的收成好与否,必须买两只打鸣的公鸡,鸡的精神面貌要良好且颜色为红色。打鸣在一定意义上可使祭山活动达到上通天,下通地的目的。此外,还需要一些相关的物品,如豆腐、酒水等。

用具:整个祭山活动的餐具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祭祀所需的餐具,祭祀所需的餐具放在祭山活动场所(神棚)。第二種为参与祭山活动的人的餐具,主要是碗和筷子,参与人员从自己家里带去,碗里装一碗米和一个鸡蛋,且鸡蛋上面还需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对于从神棚拿回来餐具是否可以直接拿进屋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情况,从神棚带回来的餐具不能直接拿进屋,必须放在院坝吸收三天三夜的露水,三天三夜后打水在院坝里将餐具洗干净后才能拿进屋。第二种情况,各家各户从家自己带去的吃饭的碗在神棚内用水洗干净便可以直接拿进家里,俗话说:“见水为净”。此外,负责祭山活动的那一组人还需从他们家带几个装菜的盆子。

祭山活动的流程

进入神棚:必需品买回来便由组织祭山活动的那一组人拿到神棚,关于进入神棚秩序的先后在当地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演变的过程。以前必须按照参与祭山人员的辈分、老幼依次进入。但如今进入神棚的秩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可一起进入。

打扫祭祀场所:由于大坡角组的祭山活动是由7个小组轮流负责,所以每一年负责祭山活动的小组会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猴场天提前去把祭祀场所打扫干净。打扫祭祀场所之前会点些许香,点香的人一般为每个组自己选取的年老一点儿的人,点香时需向岑彭、马武两位大将鞠躬三次。

制作旗子、纸马以及对联:待负责祭山活动的那一组人把祭山场所打扫干净后,其他村民便陆陆续续的进入祭山场所。随后便开始制作旗子、纸马以及对联。

旗子也被称为“路障”,即安插在各个外村人能进入本村的路口以达到防止外人进入本村寨的警示,若有人不小心闯进本村寨便要出钱重新办一次祭祀活动或赔偿本次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旗子的制作时间为祭祀活动当天,形状为三角形,颜色为白色、黄色、蓝色等,制作好后便由村民们用一米左右的杆子安插在各个路口,以达到封寨的目的,保持本村的安宁。

纸马是和旗子一起剪的,纸马形状与马相似,颜色为白色。形状与马相似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马儿跑的快;第二层意思是马是岑彭、马武两位大将军作战的工具。纸马在祭祀神时和纸一起烧掉。

对联在祭山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联在每年的三月三都会重新写,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笔者便以2018年的对联作一个例子。神位:马、岑,神香之位。内柱对联的内容为:祖德深思大过天,佑吾村寨得安然。外柱对联的内容为:听宅無聲扣来灵,視知不見求忠应。横批:有求必应。

做饭:村民们陆陆续续进入祭祀场所后,除负责祭山人员外,其他人可在神棚内自行摆谈聊天。负责祭山活动的那一组人需将菜品全部洗干净。

敬神:当全部食物洗干净后,便把猪、鸡、豆腐等相关的菜品全部清炖,仿佛吃火锅一般。切记,供神的食物不能炒,只能清炖。食物全部煮熟后,便通过烧香、烧纸、点蜡烛等通知神享用。当烧香时,各组组织的人便说“请观音、岑彭、马武来领受,保佑全寨人平安,风调雨顺”之类的话语。

因为有时会买一整头猪,所以吃多少便煮多少,但内脏需在神棚内吃。在供神的同时,参与祭山活动的人需磕头。每个组所选择的组织者即稍微年长一点的人先磕头。随后人们依次排成排磕头,每次大约12个人左右,不按年龄长幼。值得注意的是磕头时需在地上跪着,头碰地十二次。

共享劳动果实:敬神后,众人便拿着自己的餐具,一起享受饭食。如再有吃不完的肉等食物便一人一碗分回各家各户。但从神棚拿回家的菜不能上桌,需用草铺在地上吃。当人们吃完之后,又开始第二轮劳作,洗碗及清扫神棚。神棚内洗碗水,骨头等残渣必须倒进火里。

躲山:即在祭山开始直到食物煮熟的时间内,未参加祭祀活动的孩子和妇女需进行躲避。躲山地点一般在家中或寨子的营洞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躲山的人不能大声喧哗。神棚内烧纸供神后便有人通知躲山的人。通知话语为“回家去得了,煮饭吃得了”之类的话语。至此,此项活动便圆满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觉得有吃不完的猪肉等食物,便可以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以前没有秤,便根据分食物的人的手法大约平均即可;现在一般是用秤称,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特别注意的是,分配给各家各户的食物必须在供神烧纸前拿走。此外,拿回家的食物需原原本本放着,不能洗。等神棚内供完神,发出号令“砍回家来了”之类的话语,家里人才可以吃拿回家的食物。其他村寨的人不能吃这部分食物,只能自己家的人吃,吃剩的骨头、汤以及洗碗水等皆需过火,不能让其他异物碰。

祭山活动内涵与意义

众所周知,不管是什么民俗活动都有其一定的意义所在,祭山活动作为当地一张独特的名片当然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生产力低下,大坡角组的村民们为了寻求大自然的保护和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祭山在当地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会方式以达到统一地点宣布相關的村规民约,让村民们能够统一思想,共御外敌。

当然祭山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随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有所更替,祭山活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反映历史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衔进过程。

祭山是民族发展的本能选择以及生活信仰需求的反映。此外,祭山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是当地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与途径,对于一个外族人而言,民俗文化无疑是一个“窗口”。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村寨餐具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餐具叮咚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锅巴粥
有趣的西式餐具
不用自带餐具
老人脑力与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