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周滢滢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1]然而经过笔者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的走访和调查,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历史课是枯燥的代名词,认为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甚至会产生“学习历史有何意义?”的疑问。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但是除了课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代代传承的历史场景,因此笔者萌发了深挖校史为日常历史课堂注入新活力的想法,从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脉搏与温情,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更是激发学生爱校爱国之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南宁市第一中学是广西首府南宁的一座历史名校,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如果追寻到更久远的历史时光里,这块通灵宝地经历了前身为崇善寺、西郭书院、邕宁县立中学校、广西南宁市第一中学,其实早已经是一块育人沃土。特别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广西游历时曾在一中驻留的珍贵历史记载,更为一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增添了浓重的色彩,此外还有很多发生在一中的那些人和事都与一中歷史积淀相融相长,形成了南宁一中“厚德、尚实,勤勉、报国”的校训和科技教育为平民大众服务的理念,造就了南宁一中求实创新、友爱互助的校风。作为南宁一中的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希望能把这些历史渊源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历史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徐霞客那种“学而不倦之毅力、探索求实之勇气、知行合一之学风、为友圆梦之侠义”的壮志豪情,从而增强学生对南宁一中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深挖校史,以徐霞客驻留一中的历史文献史料作为依据,延伸到我校历史上的名人名事,把我们一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一一挖掘出来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系列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形态,建设目的在于突出学校发展特色、更好体现学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需要,能有效补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存在的短板,要求课程建设中选择更接近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经验、组织更适合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2]深挖校史打造系列校本课程虽然研究的角度比较小,但是见微知著,可以立足本校的优势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特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以徐霞客这个历史人物在广西的游历为主线,观察视角从广西到南宁再到南宁一中,层层递进,逐步聚焦,学生跟随徐霞客的脚步穿越时光,领略家乡之美,母校之美,并从中感受徐霞客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并从徐霞客精神进一步提升到南宁一中的校训,使学生真正领悟“厚德 尚实 勤勉 报国”校训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实现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一部分: 问奇名山大川,畅游八桂大地
材料:徐霞客粤西游路线图、广西行政区域图
思考1:请同学们根据徐霞客《粤西游日记》路线图,结合广西今天的行政规划图,对比古今地名绘制徐霞客在八桂大地的旅游路线图。
【设计理念】根据老师提供的《徐霞客粤西游路线图》并结合广西行政区域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制作霞客游八桂大地路线图,重走霞客路,辨别古今地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筛选史料的能力。并且观看教师根据霞客在广西的游览路线制作的广西壮美风光的小视频,感受家乡的美丽风景和身边的历史,学生直观感受自己的家乡之美,极大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热情,学生还与全班分享自己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追寻霞客足迹,体味邕城历史
材料一:八月二十二日 登清秀山,上有浮屠五级出青松间,乃南宁东南水口也:又西五里,为私盐渡。又西五里,上一滩,颇长,有石突江西岸小山之上,下有尖座,上戴一顶如帽,是为豹子石。舟至是转而北,又十里过白湾,山开天阔,夹江多聚落,始不似遐荒矣。转而南三里,为坪南,江南岸村聚甚盛。
材料二:九月初九日 西过镇北桥关帝庙,西行三里,抵横塘,东望望仙坡东西相距,于是西折行五里,望罗秀已在东北,路渐微。稍前始得一溪,溪水小于武江,而急流过之。
材料三:九月二十二日 余往崇善寺别静闻,遂下〔太平〕舟。余守行李,复令顾仆往候。是晚泊于建武驿前天妃宫下。
——徐霞客《粤西游日记》
思考2:研读史料,请同学们找出徐霞客在南宁游玩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你知道是今天的哪里吗?
【设计理念】史料研读是历史学科一大特色,教师从徐霞客《粤西游日记》中节选史料,指导学生研读史料,从史料中挖掘霞客在南宁游历的足迹,并且对比古今地名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能同学们会觉得过去的事情离我们很远,所以被称为历史,可是通过我们刚刚的对这些景点的讲述,我们会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历史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很多痕迹,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就能零距离感受历史的脉搏,学习有温度的历史。那我们要观察身边的历史,我们可以关注的东西有哪些呢?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认真观察,比如古今地名的对比、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看过去的老照片、读诗歌、甚至一个路名都有可能是一段历史故事。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部分:踏遍青山成大道,实践求索出真知
材料一:《哭静闻禅侣》(徐霞客)
诗前小序云: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榻南宁崇善寺,分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
晓共云天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高少,云断天涯只独看。
材料二: 梁启超对徐霞客这种科学的考察方法和精神推崇有加,他认为徐霞客和宋应星是晚明新风气下诞生的两大怪人,留下了两部怪书,而《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中的“第一部”,并强调说:“是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
材料三:《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在漫长的旅途当中,徐霞客为了考察得准确、细致,大都步行前进。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对于所遇的险阻,他都以顽强的斗志去克服,而且无论身体多么疲惫、条件多么恶劣,他都每天坚持作日记,这些旅游日记记录了他的旅途经历、考察的情况以及心得体会,给后人留下了的宝贵的地理材料。
材料四:美国学者亨利·G·施瓦茨在《徐霞客与他的早年之游》一文中说,徐霞客追求并体现了一种“中国的自然之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祁有著作《徐霞客旅游日记》,第一章即以“中国的自然之爱”为题,认为徐霞客是这种“自然之爱”的代表人物。所谓“自然之爱”就是徐霞客自己所说的“五岳之志”,即有别于政治旅行和宗教旅行、完全超功利的对山水的兴趣和挚爱。
思考3:根据上述提供的史料,请同学们试评价一下徐霞客,和大家谈谈你对霞客精神的理解,并说说你作为一中学子是怎么践行霞客精神的。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掘霞客的宝贵品质,发现“游圣”并不是想象中吃喝玩乐那么轻松,明白了霞客在游历过程中如果没有坚持、勤奋、坚忍不拔等品质,他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徐霞客游记》这样的皇皇巨著,学生通过讨论、感悟,领会霞客精神。教师再引导学生把霞客的重情义、孜孜不倦的探索、日复一日的坚持、以及用双脚丈量我国大好山河的高远志向与我们的校训“厚德 尚实 勤勉 报国”联系起来,学生才真正理解我们校训的内涵,并知道自己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如何践行徐霞客精神,校史的深挖增加对母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也实现了对学生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语:他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三十五年的跋涉完成60余万字的皇皇巨著。一中之友徐霞客,一个知识分子的梦与行走,《徐霞客游记》,一部中国历史上不朽的篇章!(笔者写给徐霞客《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设计理念】老师通过自己的感悟为徐霞客仿寫了一段《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带领着同学们在一中校歌的背景音乐下一起朗诵颁奖词,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对徐霞客的精神领悟更深,进而对母校也更加热爱和自豪,实现了我们校本课程《一中之友徐霞客》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收获与困惑
从我校几年来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效果来看,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十分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挖校史,开发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历史,从本校本土的历史资源中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知识,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也增加对母校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可是相对于理论的繁荣来看,我们在实际操作开发的过程中却大多流于形式化、简单化,我们虽然收集了许多相关史料,但是而且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时间付出都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并未能编写出系统的校本教材,而且如何平衡日常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挖本土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开发出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能够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教材。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2]王妮,许振坤 ,李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3期,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