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蓓蓓
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在上海推行至今已有两年有余,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国现代史时普遍提不起兴致。究其原因,中国现代史涉及到建国以来诸多制度、理论上的调整和变革,学术性较强。如何让中国现代史的课堂充满史学韵味和历史温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笔者认为,现代史教学中不妨可以采用“叙事见人”的教学策略。
叙事,就是叙述历史故事,叙事见人,就是要把叙事的重心放在人物上。“历史的重心是人,人之所在,而万事出。”[1]叙事的核心一定绕不开“人”——这里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小人物,也可以是重要人物。通过叙事见人,透过人物的经历体会他们与时代的互动,理解他们的挣扎与选择,才能尝试对人物进行同情之理解,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甚至滋养出思维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将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一课对“叙事见人”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叙事见人的逻辑起点
诚然,叙事见人不等同于教师一味地讲人物故事,其逻辑起点还是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内容主旨,再围绕主旨选择适切的史料,进而通过叙事进行教材文本的重构。
“经济体制改革”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课,课程标准针对本课表述的课程内容为:“了解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依据课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性与艰巨性。从教材地位看,前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课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具体实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再看本课具体内容,在教材看似冰冷抽象的史实表述中,实则有很多鲜活的“人”参与其中,有像邓小平同志这样的重要人物,更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也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历史,改变了历史进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本课内容主旨做如下定位: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因穷思变迈出的农村改革第一步,到城市深化完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伟大创举。
这就是“叙事见人”的逻辑起点。
二、叙事见人的编排结构
叙事见人,还要关注叙事结构的编排。叙事结构主要分为三种:并列式结构、连接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2]本课采用并列式结构,通过精选典型的人与事,编排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队长——农村先行”“一个被争议30年的傻子——城市深化”“一个力挽狂澜的伟人——中央护航”三个板块紧扣内容主旨。
“一个敢为天下先的队长”,指的是当年小岗村生产队的队长严俊昌,他冒死带领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血手印。他的故事,就是小岗村的缩影。小岗村的故事,则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被争议30年的傻子”,则是同嚴俊昌一样同为安徽人的年广九,三次坐牢,三次被邓小平同志点名,他的“傻子瓜子”被看作是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符号。这两个叙事结构中,都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参与。正是小平同志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大智慧才成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并带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因而才有了第三个板块“一个力挽狂澜的伟人——中央护航”。
三、叙事见人的一般方法
(一)依托史料辅助,解释“人”的行动境遇
史料是叙事见人的重要基石,教师需要在叙事中穿插引用史料,依托史料的铺陈还原历史情境。就现代史而言,史料选择时,可尽量选择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以利于学生更为贴近历史上的人,进而理解人物的选择和决定。
材料1:(1978年)“我家里有一间泥屋,跑风漏雨,吃野菜,啃树皮,再往下就要饿死人!”严俊昌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
——《人物》2008年第2期
材料2: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凤阳花鼓》1978年
材料3:那时候小岗生产队为什么干不好?关键是“大呼隆”的集体生产形式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为在这种生产形式下勤劳人受打击,懒汉受表扬。
——《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之旅——安徽凤阳、肥西农村改革亲历者口述史》
材料1和材料2都提供了当时小岗村困境的具体情境,叙事中设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岗村陷入了如此窘境?过渡到材料3,思考严俊昌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贫困?师生探讨交流中,可借助材料关键词进一步追问大集体指的怎样的生产与分配方式?为什么勤劳人受打击,懒汉反受表扬?由此学生结合书本理解人民公社实行的“吃大锅饭”的生产方式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要生存下去必须改变不合时宜的生产方式。之后再引出那一纸改变小岗村命运的协定即材料4。
材料4: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自家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在这份协定中,村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目标是什么?从这纸协定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分田到户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通过教师口头叙事、辅助史料和穿插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当时严俊昌和其他农民们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做出了这个极其危险的决定。穷则变,变则通,分田到户成为当时严俊昌为首小岗人能想到的唯一出路。此后这种形式虽被别的生产队效仿,也有人质疑这会影响集体经济。但一年后分田到户结出了累累硕果,小平同志也给予肯定,最终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开。
在这一板块中,学生透过史料逐步理解了严俊昌等人为何会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当初最朴素也是最迫切的念头——“我们不要再饿肚子了”,竟使那个原本平凡的冬夜在历史当中变得如此重要,并最终和“改革”这样大的词汇联系了起来。
(二)借助人物经历,理解“人”和“时代”的互动
叙事见人的历史教学,除了关注人物在某个时间“点”上受到环境影响形成历史决策之外,还可以勾勒人物长时段活动轨迹的“线”,即人物的重要经历,如此才能动态的把握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变化。
在本课第二个叙事板块中,笔者围绕 “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的重要经历编排出“傻子大事记”。
1937年,年广久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贫寒农家,9岁起随父街头叫卖。
1963年,年广久因贩鱼被判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1966年,因为卖板栗被判“牛鬼蛇神”,年广久又被关了二十多天。
1972年,年广九转向经营瓜子。
1979年,注册“傻子瓜子”商标。
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到傻子,就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对一些人就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
1984年,邓小平第二次提到傻子,“还有些事情用不着急于解决,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那个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一个'傻子瓜子,就会变动人心,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3]
1991年,因公司经济问题年广九被判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
1992年,邓小平第三次提到傻子,“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保持长期稳定。[4]
教师叙事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年广九命运出现波折和转机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并适时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人物和时代的互动。年广九做小生意为什么两次会被判刑?那个时代国家不允许发展私营经济,做小生意被视作“投机倒把”。之后“傻子瓜子”日渐红火,当雇工数量超过8个人后,他从“小业主”变成了“资本家”。年广九又给当时的舆论界出了一道难题,个体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有人说: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这时,适时引导学生寻找第一次转机在何时?顺势引入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使得个人雇工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的一次转机是在1992年,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党的“十四大”随即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个体经济终于迎来发展的高潮,改革最终转向了制度的创新。
透过叙述和探讨年广九个人经历,学生能够感知年广九人生中的每个重要转折都踩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上,他和“傻子瓜子”演化成为改革开放中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
(三)利用叙事立意,融合育人理念
叙事见人,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提升教学立意。教师的叙事本身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解释,叙事见人如果能够蕴含深刻的立意,无形中就在渗透一种潜移默化的品格力量,能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深度与层次。
本课第三个叙事板块中,以“一个力挽狂澜的伟人——邓小平”环节为抓手,既体现出内容结构上的考量,也是对本课主旨的升华。严俊昌为代表的小岗村农民在吃不饱饭的困境中穷则思变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当时有人担心影响集体经济,是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排除疑虑。当乡镇企业日益壮大,改革之火从农村蔓延到城市时,年广九和他的“傻子瓜子”又站到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风口浪尖,又是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力挽狂澜,最终将政策固化为制度,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有许许多多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有严俊昌、年广九这样努力拼搏的小人物,也有如邓小平高瞻远瞩的大人物,历经艰难和曲折,但他们从未向命运低头,以自己矢志不渝的变革精神为那个时代书写下永恒的注脚:小改革小发展,大改革大发展,不改革难发展。过去是这样,今天更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四、叙事见人的践行思考
通過本课的实践,在叙事中凸显人的内心选择、人物和时代的互动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历史解释。中国现代史教学中涉及到制度与理论的课时特别多,或许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将鲜活的人物通过叙事融入其中,让课堂散发出历史的温情和力量。
【注释】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2]徐继宽:《叙事技巧与历史解释——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8年第8期,第15页。
[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