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朱熹;陆九渊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21)04-0083-07
儒家讲君子、小人的对立,以《论语》最为明显,后世的解读也有很大的差异。《论语·雍也》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对此,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孔子对子夏道:“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1](p87)这里所谓“小人儒”属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钱穆《论语新解》解“小人儒”,说:“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儒之讥。而孔子之善为教育,亦即此可见。”[2](p140)显然,这里所谓“小人儒”并非属无德小人。李泽厚《论语今读》则进一步把“小人儒”中的“小人”解读为老百姓,并注引程树德《论语集释》载清赵佑《四书温故录》:“此小人当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语为之注脚。彼不失为士之次,此言儒一也。子夏规模狭隘,盖未免过于拘谨,故圣人进之以远大。”[3](p113)其实,赵佑将“小人儒”与《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解为“规模狭隘”,早在南宋陆九渊就已有明确论说,并与朱熹的解读构成又一朱陆之辨。
一、朱熹的解读
对于《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西汉孔安国注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北宋邢昺《论语注疏》曰:“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4](p5383)这里把“小人儒”解读为自夸为儒以博取名利的小人,显然是把“小人儒”等同于小人,属无德之人。与此相同,对于《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以下简化为“硁硁然小人哉”),东汉郑玄注曰:“行必果,所欲行必果敢为之,硁硁者,小人之貌也。”邢昺疏曰:“若人不能信以行义,而言必执信;行不能相时度宜,所欲行者,必果敢为之,硁硁然者,小人之貌也。言此二行,虽非君子所为,乃硁硁然小人耳。”[4](p5448)这里把“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不能信以行义”的无德小人。也就是说,至北宋初年邢昺《论语注疏》,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大都是把“小人儒”等同于小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皆解为无德之人。
与邢昺的解读不同,据北宋李廌《师友谈记》所载,苏辙“尝论孔子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又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又曰:‘管仲之器小哉。又曰:‘小人哉,樊须也。又曰:‘硁硁然,小人哉。所谓小人者,非世俗所谓无礼无义、不仁不智之小人也。以其所知、所能行皆小者、近者,非大者、远者。”[5](p20)也就是说,苏辙将《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与“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哉,樊须也”“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结合在一起,将其中的“小人”都解为“所知、所能行皆小者”,而非无德小人。但是,苏辙本人并没有就此作出进一步论说。
朱熹不喜欢苏氏之学,说:“其为术要未忘功利,而诡秘过之。其徒如秦观、李廌之流,皆浮诞佻轻,士类不齿,相与扇纵横捭阖之辨以持其说,而漠然不知礼义廉耻之为何物。”[6](p1301)应当说,朱熹知晓李廌《师友谈记》以及其中所载苏辙对《论语》“小人儒”的解读,但没有予以重视。
朱熹解读《论语》所编《论孟精义》,以二程的解读为主,同时附张载、范祖禹及二程门人的解读,其中对“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注释,主要有:
程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
范祖禹曰:“君子儒学其内,小人儒徇其外。君子所治者本,小人所务者末。子夏闻夫子之道而乐,出见纷华盛丽而悦,夫子以其执德不坚,信道不笃,故以此戒之。”
谢良佐曰:“志于义则大,是以谓之君子。志于利则小,是以谓之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也。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学虽有余,而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是以夫子语之以此。”
杨时曰:“君子小人之分,义利之间而已。”
尹焞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7](p217)
在此基础上,朱熹《论语集注》注引程颐和谢良佐之说[8](p88),把“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与《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以及义利、公私、天理人欲联系起来。朱熹还说:“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先生曰:‘为己者,欲得之于己也;为人者,欲见知于人也。)又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程先生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处。”[9](pp2773-2774)显然,朱熹把“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别看作君子与小人之分。另据《朱子语类》郑南升癸丑(1193年)所闻,问:“‘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于学,只欲得于己;小人于学,只欲见知于人。”曰:“今只就面前看,便见。君子儒小人儒,同为此学者也。若不就己分上做工夫,只要说得去,以此欺人,便是小人儒。”[10](p804)顯然,朱熹赞同把“君子儒”与“小人儒”分别看作君子与小人在儒学学问上的“得于己”与“见知于人”的对立,并认为“小人儒”不是以儒学立身,而只是以儒学之名欺人。由此可见,与邢昺《论语注疏》的解读一样,朱熹也把“小人儒”等同于小人,归属于无德之人。
笔者曾撰文讨论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不仅解读《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将其中的“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而且明确认为《子路》篇“小人哉,樊须也”“硁硁然小人哉!”和《阳货》篇“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四句中的“小人”并非指无德小人。[11](p62)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北宋时期,不仅有苏辙解为“所知、所能行皆小者”而非无德小人,而且与苏辙同时的程颢也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之事。‘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之事。小人对大人为小,非为恶之小人也,故亦可以为士。”[12](p386)认为在“硁硁然小人哉”中,“小人对大人为小,非为恶之小人”。朱熹《论孟精义》载程颢所说[7](p461),并且据此,他的《论语集注》注“硁硁然小人哉”曰:“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8](p147)《论语或问》还说:“彼其识量虽浅,而非恶也,至其所守,则虽规规于信果之小节,然与夫诞谩苟贱之人,则不可同年而语矣。”[13](pp818-819)显然,在朱熹看来,“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只是“识量之浅狭”者,并非完全无德小人。
朱熹在苏辙、程颢之后明确将“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小人,这实际上是从《论语》所谓“小人”中分离出并非与君子完全对立的“识量之浅狭”者,这应当是朱熹的发明。但是,朱熹解“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仍把“小人儒”等同于无德小人,而不同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进行解读,则要归功于陆九渊。
二、陆九渊的解读
陆九渊对《论语》“君子”“小人”的解读,与朱熹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宋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48岁时完成《论语集注》,其中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曰:“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8](p73)并引述程颐所言,强调君子与小人在义利上的所喻所好之不同,又引述杨时所言,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孟子“舍生而取义”联系起来,讲君子与小人在义利上的所喻所好、所舍所取的对立,是“喻于义”与“喻于利”的相互对立。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演。陆九渊认为,君子小人之别不只在“喻于义”与“喻于利”的对立,更在于“志乎义”与“志乎利”的对立。朱熹认为陆九渊的演讲“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锢之病”[14](pp275-276),并再三说:“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肯定陆九渊“说得这义利分明,是说得好”。[15](pp492-493)显然,朱熹认同陆九渊的解读。至于陆九渊对《论语》“君子”“小人”的解读不同于朱熹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对“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
陆九渊说:“往训中言小人者甚多,不可一概观。小人字虽同,而其所指乃有相去天渊者。《论语》所谓:‘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此等则是学不至道,而囿于私见,不能终从其大体,故谓之小人。《易》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此则气质乖戾,奸憸凶恶之小人也。治世盛时,若不格面从化,则刑戮之所不贷。此两者,善恶雅俗、污洁之辨如云泥矣。”[16](p135)在陆九渊看来,《论语》中所谓“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都是“学不至道”,“不能终从其大体”,而并非无德小人,完全不同于不讲仁义道德、“气质乖戾,奸憸凶恶”之小人。他还说:“夫子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古之所谓小人儒者,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未至如今人有如许浮论虚说谬悠无根之甚,夫子犹以为门人之戒,又况如今日谬悠无根而可安乎?”[17](p6)在陆九渊看来,“小人儒”之所以“学不至道”,“不能终从其大体”,其原因在于“依據末节细行以自律”。
应当说,陆九渊对于《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将“小人儒”解为“学不至道”而非无德小人,与苏辙将“小人儒”解为“所知、所能行皆小者”大体一致,不同于朱熹将“小人儒”解为无德小人。但是,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小人,其中所谓“识量之浅狭”与陆九渊所谓“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是相通的,因而为进一步解“小人儒”为“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学不至道”而非无德小人作了准备。
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对于《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就“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了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将“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都解读为无德小人,至南宋还形成了两个新的诠释传统:一是朱熹将“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而不同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为“识量之浅狭”者;一是陆九渊将“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解读为“学不至道”,而非无德小人。
三、明儒的解读
对于《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在明代颇受关注。明代湛若水分上儒、中儒、下儒:“何谓上儒?终日乾乾,与天偕行,古之人有行之者,颜子矣。何谓中儒?敬直义方,行地无疆,古之人有行之者,闵冉雍开矣。何谓下儒?必信必果硁硁如也,古之人有行之者,申枨矣。今之上儒,古之下儒也。孔子云:‘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8](pp530-531)在湛若水看来,“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皆为“下儒”。但是,他在解《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时却说:“这一章书是《论语》二十篇中圣人示人最痛切的说话。……岂知儒之中,又大有君子、小人之别!”又说:“方其立心正时,则便真切,真切则便由中出。由中出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此孟子所谓集义所生之学,所谓由仁义行之学,所谓大人之事。如此便为君子矣。何也?为君子儒,则其术不得不为君子也。方其立心邪时,则便作伪,作伪则便徇外,徇外则言必信,行必果,不惟义所在。此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之学,所谓行仁义之学,夫子他章所谓硁硁然小人之事。如此便为小人矣。何也?为小人儒,则其术不得不为小人也。世间人见这言行必信果之儒,谁不道他为君子之人?谁不道他为圣人之徒?虽此人亦岂不以君子圣人之徒自居而不疑也?然而卒为小人之归而不自知,人亦不知之者,其心术都已一齐坏了也。”[19](p55-56)在湛若水看来,“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不同,实际上是君子与小人的对立,“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看上去为“君子之人”“圣人之徒”,但是,“卒为小人之归而不自知”。显然,湛若水把“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起,都解为无德小人。这实际上回到了北宋邢昺《论语注疏》的解读。
明代阳明学派与陆九渊之学关系密切。陆九渊推崇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此性此道,与尧、舜元不异,若其才则有不同。学者当量力度德。”[20](p455)门人杨简作了进一步发挥,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皆有羞恶之心,皆有恭敬之心,皆有是非之心。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是非、智,仁义礼智,愚夫愚妇咸有之,岂特圣贤有之?人人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人人皆与天地同。”[15](pp514-515)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并且说:“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21](p312)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阳明门人王畿进一步说:“良知在人,本无污坏,……此原是人人见在具足,不犯做手本领工夫,人之可以为尧、舜,小人之可使为君子。”[22](p134)但在王畿的话语中,“小人”有不同含义。他说:“吾人不守道义,不畏名节,便是无忌惮之小人。”[23](p79)此“小人”为无德小人;又说:“子夏处文学之科,笃信圣人,规模狭隘,步步趋趋,未尝敢有一毫激昂开展,言必信,行必果,是个硁硁小人局段。”[24](p65)“孔子告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谓之儒者,不是为人为利。笃信谨守,依仿末节细行以自律,必信必果,硁硁然是个小家伎俩,所以谓之小人儒。孔门专务求仁,仁者与物同体。小人儒即非同体之学,所以传之后世犹有害。不可不察也。”[25](pp19-20)这里把“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认为“小人儒”只是“规模狭隘”,“依仿末节细行以自律”,并非无德小人,显然是来自陆九渊将“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解读为“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学不至道”,而非无德小人。
当然,明代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解读,将“小人儒”解为无德小人,而不同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小人。事实上,湛若水虽然把“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无德小人而不同于朱熹,但把“小人儒”也解为无德小人,则与朱熹是一致的。明末刘宗周说:“儒一也,而有君子、小人之不同。君子儒者真儒也,小人儒者伪儒也。儒无不君子,而不能不盗于小人。以小人之心盗君子之学,并其儒而小人矣。此学术诚伪之辨也。”[26](p34)认为“小人儒”是“伪儒”,“以小人之心盗君子之学”。又说:“学焉而未至道者,其行己之概,未必斐然成章,简点言行之间,不踰尺寸,硁硁然小人哉!而立心不二,亦造道之基也,……皆儒者之学,圣人之徒也。”[26](p455)认为“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是“学焉而未至道者”,亦为圣人之徒。应当说,刘宗周的解读与朱熹大体相同。后来的王夫之既说“若夫以明道为求名之计,以行道为见功之地,无所求慊于幽独,而但以立门庭而动天下,则虽儒而实小人也,以儒而济其小人也”[27](p454),将“小人儒”归于无德小人,又说:“硁硁然一意孤行,或不足以利见,小人哉,非君子之大业也。虽然,其耻也小,而要不昧其所耻,自居不辱,而人亦不能辱之”[28](p755),认为“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虽非君子,但亦非小人。这样的解读亦与朱熹基本一致。
然而,清中期之后赵佑《四书温故录》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解读,却是沿着陆九渊以及阳明学派的思路,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认为“小人儒”只是“规模狭隘”“过于拘谨”。直到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曰“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狭异,不以邪正分。”[29](p228)都认为“小人儒”并非无德小人。
四、余论
从以上朱陆对于《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虽然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并将“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小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而陆九渊则进一步将“小人儒”与“硁硁然小人哉”结合起来,解读为“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学不至道”,而非无德小人,并为后来阳明学派所继承,影响至清中期之后。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小人儒”解为“小人式的儒者”,实际上是沿着汉儒以及朱熹、湛若水、刘宗周、王夫之将“小人儒”解为无德小人的思路而来;钱穆《论语新解》不将“小人儒”解为无德小人,则是沿着陆九渊以及阳明后学王畿,乃至清中期之后赵佑、刘宝楠的解读而来。
需要指出的是,造成朱熹与陆九渊分歧的原因在于孔子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否专门针对门人子夏而言。据《朱子语类》徐寓庚戌(1190年)以后所闻,问:“或以夫子教子夏为大儒,毋为小儒,如何?”曰:“不须说子夏是大儒小儒,且要求个自家使处。圣人为万世立言,岂专为子夏设。今看此处,正要见得个义与利分明。人多于此处含糊去了,不分界限。君子儒上达,小人儒下达,须是见得分晓始得,人自是不觉察耳。今自道己会读书,看义理,做文章,便道别人不会,自以为说得行,便谓强得人,此便是小人儒。毫厘间便分君子小人,岂谓子夏!决不如此。”[10](p805)在朱熹看来,孔子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并非“专为子夏设”,而是“圣人为万世立言”,是要“见得个义与利分明”,要“分君子小人”,因而“小人儒”并非就大儒小儒而言,而是在学问上与君子对立的无德小人。
与此不同,陆九渊认为,孔子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只是专门针对子夏而言。他说:“子夏孔门之高弟,百世之师表,其才质岂易得哉?当时夫子告之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夫所谓小人者,岂险贼不正之谓哉?果险贼不正,则又安得谓之儒?虽曰儒矣,然而有所谓小人儒。‘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虽曰小人哉,然不可不谓之士。”[30](p42)在陆九渊看来,孔子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对“孔门之高弟”子夏的告诫,其中的“小人”并非“险贼不正”的无德小人,而是“学不至道”之小儒,正如“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并非无德小人,而是士。
其实,朱熹也遇到过类似的辩难。据《朱子语类》载,有人以“小人之得名有三,而为人,为利,徇外务末,其过亦有浅深”为据,问:“夫子告子夏以‘毋为小人儒,乃对君子大人而小者耳。若只统说,则与世俗之真小人者无异,而何以儒为哉?”曰:“伊川意可包众说。小人固有等第,然此章之意却无分别。”[10](p806)陆九渊认为,“无为小人儒”中的“小人儒”如果是无德小人,“又安得谓之儒”,或“而何以儒为哉”,对此,朱熹坚持认为“无为小人儒”中的“小人儒”讲的就是无德小人,“与世俗之真小人者无异”。
应当说,孔子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是如陆九渊所言,是专门对子夏的告诫,那么“小人儒”或只是就大儒小儒而言,是“学不至道”之小儒,并非无德小人。儒有大小,康有为还说:“大儒、圣儒、贤孺、名儒、硕儒、魁儒、钜儒、君子儒也,小儒、纤儒、偷儒、小人儒也。”[31](p77)但即使是儒品很低、懒惰怕事的“偷儒”,亦属于儒,并非无德小人。与此不同,若是如朱熹所言,是“圣人为万世立言”,那么“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既讲“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不同,又有“为”与“无为”的对立,“小人儒”很可能就是孔安国所说“小人为儒,则矜其名”,或如朱熹所说,“不就己分上做工夫,只要说得去,以此欺人”的无德小人,即使有高深的儒家学问,也只是用于博取名利,实际上就是刘宗周所谓“以小人之心盗君子之学”,王夫之所谓“虽儒而实小人也,以儒而济其小人也”。换言之,朱熹的解读是从道德层面,以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看待各儒者不同的为学目的,而陆九渊的解读则是从学派层面,按照各儒者的品行而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顯然,朱陆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朱熹解《论语》,其中所谓“小人”有不少并非指无德小人,但是仍然将“小人儒”解为无德小人,陆九渊则更进一步,将“小人儒”解为“学不至道”,而非无德小人。显然,他们都对《论语》中的“小人”哪些指无德小人,哪些并非指无德小人,有过深入的思考。朱熹的解读上接汉代孔安国、下至明清之际刘宗周、王夫之,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学术史价值。但同样重要的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甚至延续至今。
问题是,在孔子那里,“小人儒”到底是指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还是指“学不至道”之小儒?这样的问题恐难有确定的答案;而且无论是朱熹的解读或是陆九渊的解读,分属不同层面,都有其各自的依据和价值,二者不可调和。朱陆对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多有不同,最为人熟知的是对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读,并构成所谓朱陆之辨。他们对“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也不同:朱熹认为该句是“圣人为万世立言”,并非“专为子夏设”,“小人儒”是指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陆九渊认为,该句只是针对子夏的告诫,“小人儒”是指“学不至道”之小儒。二者之不同解读,亦可看作又一朱陆之辨,而且是当今解读“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应当追溯的学术脉络和不可忽略的学术资源。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2] 钱穆. 论语新解[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3]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4] [魏]何晏, [宋]邢昺. 论语注疏[M]//(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5).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5] [宋]李廌.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6] [宋]朱熹. 答汪尚书(4)[M]//朱杰人等编. 朱子全书(21).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7] [宋]朱熹. 论孟精义[M]//朱杰人等编. 朱子全书(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8]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9] [宋]朱熹. 答宋深之(6)[M]//朱杰人等编. 朱子全书(23).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0] [宋]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32)[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1] 乐爱国.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J]. 江南大学学报, 2020(3).
[12] [宋]程颢, 程颐. 河南程氏外书(卷6)//二程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13] [宋]朱熹. 四书或问[M]//朱杰人等编, 朱子全书(6).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4] [宋]陆九渊.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M]//陆九渊集(卷23).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5] [宋]陆九渊. 年谱[M]//陆九渊集(卷36).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6] [宋]陆九渊. 与董元锡[M]//陆九渊集(卷10).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7] [宋]陆九渊. 与曾宅之[M]//陆九渊集(卷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8] [明]湛若水. 新论[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6册).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19] [明]湛若水. 九华山甘泉书院讲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7册).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20] [宋]陆九渊. 语录下[M]//陆九渊集(卷35)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1] [明]王守仁. 书魏师孟卷[M]//王阳明全集(上·卷8).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22] [明]王畿. 致知议辩[M]//王畿集(卷6).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
[23] [明]王畿. 过丰城答问[M]//王畿集(卷4).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
[24] [明]王畿. 金波晤言[M]//王畿集(卷3).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
[25] [明]王畿. 抚州拟岘台会语[M]//王畿集(卷1).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
[26] [明]刘宗周. 论语学案[M]//刘宗周全集(1).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27] [清]王夫之. 四书训义(卷10)[M]//船山全书(7). 长沙: 岳麓书社, 1991.
[28] [清]王夫之. 四书训义(卷17)[M]//船山全书(7). 长沙: 岳麓书社, 1991.
[29] [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30] [宋]陆九渊. 与曹立之(二)[M]//陆九渊集(卷3).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1] [清]康有为. 论语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责任编辑 陈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