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普创作活力

2021-08-09 08:42苗文新
科学导报 2021年47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公众

苗文新

前不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1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以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科普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高质量、标志性科普精品力作。自1998年设立科普创作出版资金以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每年评审一次,23年坚持不辍,已累计资助科普作品554项,累计发行量200余万册,其中获奖图书132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包括图书、音像制品在内的科普作品,是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有口皆碑的《三体》,这些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了科学滋养,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可以说,科普创作的繁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普创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科普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原创作者偏少,创作能力较薄弱,科普创作理念和手法落后,优秀的原创作品较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公众的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协会等相关单位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科普创作的新举措,比如设立科普作品奖、成立专门的科普创作基金、搭建科普创新平台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这为繁荣科普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组织单位要增强对繁荣科普创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壮大科普创作队伍、激发科普创作活力;另一方面,广大科普创作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继续发挥好图书、音像制品等传统科普作品作用的同时,与时俱进,摸准时代脉搏,切实转变创作理念、创新表现形式、丰富传播手段,创作出更多具备新时代特点、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新品新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思路转变天地宽。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普创作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厚植创新土壤、增强创新后劲、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普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