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创优再进位 创新转型再跨越 加快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

2021-08-09 13:36彭佳学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制造业企业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0创业创新风云榜颁奖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和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锚定目标,加压奋进,研究部署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做大做强制造业这个基本盘,构筑宁波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强大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制造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接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等系列战略举措。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强创新各项措施,举全市之力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经验更值得总结。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产业争先和科技争投行动、规上工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等重大举措,实现了制造业量质双提升,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九。二是坚持集群化链式发展。以开发园区、工业集聚区为依托,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产业链对接和精准招商,汽车零部件、绿色石化、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集群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三是坚持市场化主体培育。开展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排摸和培育,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四是坚持优质化服务供给。推进“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优质地产品首试首用等改革举措,加强政策引导和企业服务,资源要素配置更加优化,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十强。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下面,我强调三方面的意见。

一、以硬责任锻造硬实力,科学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民之道,更是迈向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于国家、于社会、于宁波、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第一,要在服务制造强国中找准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形势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数据驱动行业驶入“快车道”,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时间窗口机遇。同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周期极大缩短,一旦错过窗口期,赶超成本极其巨大。二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美战略博弈将长期化、常态化,势必对外贸、科技、产业链安全带来直接影响。我国在大变局中主动求变,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三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已经明确,在资源要素紧约束的背景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制造业集约集聚和绿色发展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模范生的姿态和担当,率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为我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探索宁波路径、贡献宁波力量。

第二,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体现价值。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也是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据统计,全市共有13万家工业市场主体,创造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六成以上的就业,是宁波发展贡献者、就业岗位提供者、美好生活支撑者。目前,我们围绕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谋划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也是建设“重要窗口”的集中展示。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基石和支撑力量,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抓高质量就业、高品质民生、高水平稳定。我们必须把制造业放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棋盘”中去谋划,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共同富裕底盘,以恒心办恒业,以先富带后富,以实业报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第三,要在对标先进城市中锚定目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升。从量来看,2020年我市工业增加值为5046亿元,居全国城市第9位。排在第2位的是深圳9528亿元,第3位是苏州8800亿元,第5位是佛山5764亿元,第6位是广州5723亿元,第7位是无锡5126亿元,第8位是泉州5120亿元。宁波与深圳、苏州差距很大,但与佛山、广州、无锡、泉州的差距较小。从质来看,与深圳、苏州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R&D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千亿企业数量等方面差距明显。唯有快马加鞭、奋起直追,才能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竞争格局中实现突围。

第四,要在推动创新转型中做强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质量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消费升级和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过去传统的规模扩张、低质量增长道路已经难以为继。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只有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叠加各类扶持政策,千方百计创造更优产业生态,才能把更多企业打造成为行业标杆、产业链龙头,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挑起重担、扛起大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要以争先进位的奋进姿态,从全球全国坐标系中,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力争到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要认真梳理研究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总的要体现四方面要求:一是规模总量实现争先进位。制造业规模和速度保持较快增长,在制造业城市排名中努力实现争先进位。二是短板弱项实现突破跨越。力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质量奖、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数字经济增加值、千百亿级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等实现倍增。三是重要指标保持领先水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生产设备数控化率等核心指标要保持全国领先。四是创新链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培育形成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创新能力和创新强度、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产业基础和集聚水平、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持續攀升。

二、以大力度跑出加速度,努力开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通道

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举措,把突破性的工作力度转化为制造业的发展强度,将政策预期效果转变为市场主体现实感受,跑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全力培育“大优强”企业。一要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尽快出台加快培育制造业百强企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服务和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深入实施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 “四上”和提质增效行动,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对产业链供应链把控能力。二要推动企业“专精特新”提升。落实中小企业普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着力打造全国单项冠军第一城。三要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大手牵小手”计划,支持龙头企业集成技术、品牌、营销、管理等优势,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转型。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整车整机制造与本地零部件企业的配套,构筑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变革。一要加快布局产业大脑。依托省产业大脑和宁波一体化智能平台,推动浙江蓝卓、宁波中科极动云分别参与全省化工产业大脑、家电产业大脑建设,加快打造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模具等重点行业性平台,今年争取成为省级行业产业大脑“揭榜挂帅”试点。要创新产业大脑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企业画像、政策画像,逐步实现对经济运行监测、产业规划引导、重大项目布局和关键要素科学配置。二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打造以supOS工业操作系统为重点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入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生态,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一批引领性新基建项目,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三要推动数字经济跨越发展。一方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行动,推动工业基础软件、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企业,实施新智造试点示范,着力打造一批无人车间、柔性工厂、未来工厂,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推动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三)打造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一要加快布局以国家自创区为引领、甬江科創大走廊为主体的重大创新空间。按照“五个区”的定位,加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力度,建立以高新区为载体、“一区多园”全市域推进机制,分类推动科技园、制造园、服务园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密度和产出效益。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科创策源功能建设,以创新功能单元为基础,坚持优势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加快建设软件园、文创港等一批特色园区,形成“核心区引领、南北双片驱动”的发展格局。二要加快培育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支撑的战略科技力量。近期,要加快甬江实验室组建运行,积极争取中科院等强院强所支持,争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深入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好中培优,加强绩效激励,推进滚动发展,优化研究院治理体系,推动研究院从“大集聚”向“强带动”转变,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样板。三要加快构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采取强强联合、多元投入、协同共建等方式,加快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承担国家创新任务,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

(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从解决“卡脖子”和国产替代问题着手,迭代“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2035计划,部署一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取得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要实施重大场景应用计划,促进材料集成化、设备成套化、技术平台化,加速技术熟化和转移转化。今年,要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100项以上。另一方面要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强链”,在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以现有重点整机或终端产品为切入点,增加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能力。要聚焦标志性的企业、项目、技术、平台、活动等“五个一批”,加快推进吉利、万华、中芯等6个重点企业主导的专业园建设,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种工艺集成电路等10条标志性产业链。要针对薄弱环节“补链”,积极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每年实施工业强基项目20个以上,在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依托龙头企业“延链”,以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延伸升级,通过业务拓展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五)加大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深海空天、氢能、区块链、基因工程、量子信息等一批前沿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引导基金,引入知名风投机构、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投资,打造若干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制造业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行业标准领跑者,今年要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50家,争取获得中国质量奖。强化知识产权布局,鼓励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申报PCT国际专利,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专做特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现代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

(六)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一要招大引强。要瞄准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等头部企业,持续做好央企、跨国企业的渠道拓展和项目信息挖掘,力争促成新的战略性项目落户。要探索设立市级招商基金或并购基金,通过资本运作,围绕产业链“缺链”精准招商,招引一批前沿产业项目、优质产业资源和总部型企业。二要增资扩产。要引导支持企业以核心产品多元化、核心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在本地增资扩产、育强做大,特别是要关注千百亿级企业、已落户外资企业等重点企业,充分激发他们的投资意愿,排摸储备一批优质项目。三要狠抓项目推进。强化大项目清单化、精细化管理,制定重大产业项目能源要素保障办法,深化重大项目规划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要完善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分级协调等工作机制,每月排出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进度表、竣工表,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七)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要把产业全域治理与零散企业和村庄整治、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整治、低效用地整治结合起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一是开展“大起底”,优化生产力布局。要抓紧对辖区内全部现状工业用地和工业企业进行分类调查摸底,形成现状工业用地和工业企业一张图。在此基础上,突出“一区可以多园、一园不能多点”要求,科学编制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推进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对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零散工业用地,要逐步清退、腾挪集聚,减量工业用地用于生态修复和复垦。要建立“三区两线”空间管控体系,实施严格工业用地保护,促进工业用地结构持续优化。二是实施“大整治”,加快制造业绿色安全发展。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能源“双控”制度,支持企业开展零碳或低碳试点,推进工业园区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改造,主动谋划培育一批适应碳达峰、碳中和长远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抢占绿色低碳转型制高点。要以“两小”企业为重点,开展污染防治、安全生产、无证无照经营、工业区块(行业)综合治理、企业入园集聚等专项整治工作,推动企业规范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三是推进“大提升”,打造标志性产业平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产业集群发展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要素配置,提升工业用地使用强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推动平台整合提升,集中资源打造一批战略牵引平台和功能性平台。

三、以凝聚力提升竞争力,全面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企业、政府和社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把企业动力、政府能力、社会活力充分调动起来,叠加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和强大推力,构建一流产业发展新生态。

(一)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甬商实业报国新作为。一是希望广大企业家聚力自主创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要继续弘扬老一辈“宁波帮”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聚焦产业发展、企业做强的关节点制约点,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攻关力度,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报国、创新强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希望广大企业家抢抓战略机遇,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谋划实施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通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配置资源,为企业发展赢得新优势、开辟新空间。三是希望广大企业家深耕主业实业,打造百年名企名品。要树立远大志向,看得清大势、抵得住诱惑、经得起挫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品牌打造、人才队伍建设上找准着力点,在细分市场上争当冠军,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要加强企业现代管理,培养“创二代”和职业经理队伍,着力打造百年名企。四是希望广大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继续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切实扛起产品质量、环保、安全责任,创新标准专利品牌,当好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坚力量。要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主动帮扶弱势群体,以实际行动助推共同富裕。

(二)发挥有为政府有效服务作用,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要按照全市一盘棋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统筹做好产业、研发创新、金融、人才等专项政策协同,把制造业专项资金整合起来用于重点企业、项目、产业和重大技术攻关,集中优势兵力扶优扶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全市产业升级影响特别大的制造业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平台建设,要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二是发挥要素的集聚效应。抓紧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推动甬江引才工程、博士后留甬补助等政策落地,聚焦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关键小事”,建立人才服务有关问题发现解决的闭环机制。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精准分析不同业态、不同岗位需求,千方百计缓解企业用工难题。要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用好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等金融工具,着力提升信用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特别要用好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探索建立市、县两级联动的产业基金运行机制,以产业为导向建立正向激励制度,并提高基金运营亏损的容忍度。要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标准和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三是发挥营商环境的虹吸效应。深入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切实破解企业在开办运营、项目投资、要素获取、注销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难点。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整合“8718”“甬易办”等平台,打造企业服务大平台,栽好 “梧桐树”,推动企业多主体、政府多部门、涉企服务多功能在线对接,做到平台之上解难题、平台之外无政策。

(三)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努力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开拓内外市场、维护经营秩序,整体提升行业竞争力。大力弘扬“四知”宁波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敢為人先、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浓厚氛围。要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激励机制,每年奖励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者、创新创业人才和高质量大贡献的企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和投身实业热情。市里将专门设立“企业家周”,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各级各部门要带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加强企业家社会荣誉和政治待遇激励,光明磊落开展政企交往、真心实意倾听企业心声、大张旗鼓宣传企业家事迹,全面营造尊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

(摘自彭佳学同志5月19日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0创业创新风云榜颁奖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何海永

猜你喜欢
高质量制造业企业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