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庆幸能够遇到《朗读手册》这样一本书,一册在手,可以解决我许多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语文成绩却不见好?不是说,爱阅读的孩子成绩不会差吗?阅读到底带给孩子什么影响?是不是等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了,就不用给他们读了?在课堂上给孩子推荐好书会影响教材的学习吗?……书中的论说,让我拨开云雾见真谛,很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无论是关于如何阅读、如何指导阅读,还是关于好书推荐、课堂教学、家庭指导,书中可以说都面面俱到。
“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的,远比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会的有价值得多。”《朗读手册》告诉我们,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儿童的阅读和成人的阅读动力不同,阅读对他们来说更加纯粹。作为教师,自己要先读书,然后带领孩子读,大声给他们朗读,和他们讨论。如果课堂中或者课外没有和书籍进行链接,那么他们怎么会爱上阅读?
去年,我开始跟班上的孩子们共读,并让他们每月自己读一本书,月末我们一起交流、写作,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孩子们热情高涨,把班级图书角的书都翻遍了,甚至主动要求家长买书。但这不过是开端,若论起能驾驭阅读指导课、研讨课,我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努力皆有可能。
朗读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神奇的变化?当我们给他们读故事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词汇量随之增加,听力、注意力、理解能力,都在慢慢变强,对书籍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并有了一场与书的愉快的生命体验——这真是不同寻常的美好!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给孩子们读故事,责无旁贷。我现在所教的是一班六年级学生,我自己很是喜欢泰戈尔的《飞鸟集》,因此拿出来和他们一起诵读,期待和孩子们再一次邂逅诗意。而当我和学生一起共读李清照的词作时,女生们为词人的生平遭遇及才华折服,脸上不由浮现出尊崇与叹惋。生命总会感染生命,在碰撞中生出一些别样的滋味!
最近我还读了丰子恺的散文,每天利用零碎的课余时间读着,每天读一篇,慢慢品味,也饶有趣味。文如其人,作者对很多事情能从小处着笔,深处结束,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让人能产生情感共鸣!
只要时间允许,就经常为你的班级朗读吧。我有一个惊异的发现:我们毕业班的孩子们每天赶做各种试卷,赶时间、赶进度,朗读变成一种奢望。然而某次我参加阅读论坛,听到一位校长所介绍的经验,他竟然不用教学辅导资料,学生的成绩依旧遥遥领先,全都要归功于让孩子们大量阅读。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班上的孩子们家里很少有书柜,也没有能够协助阅读、亲子阅读的大人,大多数家庭中成年人都在外地打工,孩子们成了留守儿童。这是农村学校的悲哀,也是孩子们的不幸。孩子们也在作文中倾诉,他们多么希望父母回来陪他们过个年、过个生日。我就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告诉他们,一个人不管经历了什么,唯有内心的强大可以改变自己,唯有心胸开阔才能保持微笑。那就多读书吧。在班上,我会和孩子们谈自己的经历,谈我看的书对自己思想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洗礼。我也会把自己看的书带到教室,给他们传阅。我还把孩子们的想法整理成文,发到家长群里,打动了家长们,有的家长打电话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还有的家长突然赶回来给孩子惊喜!在群里做了读书的分享后,很多家长希望我给他们推荐书目,表示一定要买书给孩子看。当家长缺席时,教师的责任和重担就更大。
读过那么些书,如果不思考,不内化,就会变成过眼云烟。所以,我会让孩子们写读后感。我相信,读过的书,写过的文字,都会改变一个人。
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触最深的片段,便是老师的那封让人热泪盈眶的信——它讲到,在施密特老师的退休聚会上,有个年轻的教师说:“施密特先生曾经是我八年级的老师。他也是我今天当老师的原因!”
我不由想起自己在上师范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位“施密特先生”,他年纪五十几岁,背总挺得直直的,每天都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他上课从来不用教本,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他热爱学生并常常鼓励我们。有一次他说,你们当中谁考到一百分,会得到一份特别的奖励!于是我就特别努力,终于第一次得了个一百分。当时教室里都沸腾了,老师给予我的奖励,是一个天蓝色的本子,上面赫然写着:奖给努力学习的梁艳同学。本子里,还夹着一张崭新的一百元奖金,令同学们都张大了嘴巴。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那是怎样一种热血激荡的感受!
现在,我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学生们听,告诉他们我便是由此产生了当老师的梦想,我用认真、努力的态度踏实地做他们的老师,班上的成绩一再提高,我同他们一起朗读,鼓励他们珍惜少年时……然后,有一天,我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看见这样的一段话:“一开始我可不愿意当老师,太烦了,太苦了!可是,遇见了我们的班主任梁老师,以后,我也想當一位好老师……”热泪盈眶之时,我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好好修炼,不能枉为人师!
阅读吧,文字如一树槐花的清香,吹拂入心,诗意满怀。在阅读中,让你看见不一样的风景,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