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语文素养

2021-08-09 07:58蔡燕燕
新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文本

蔡燕燕

统编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组合,指向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从单元整体出发,紧扣语文要素的落实,突显人文主题立德树人的主旨,从而构建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

一、因材施教,满足多元取向

1. 学段需求为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不同学段以及不同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应该立足于文本,还应该把握相应学段的需求。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国宝大熊猫”属于介绍类习作,在本次习作前,统编教材对于偏客观性的描述事物类习作已安排了五次训练,但是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整合信息后进行表达。这一训练是“第一次”,自然成为本次习作的难点。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段学习基础,本着一课一得、突破难点的原则,将“初步整合信息,围绕问题写一个片段”定为本次习作的重难点。目标的明确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也为“怎么教”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推进。

2. 学情实际为要。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教在学生的疑难点、生长点上,力求一课一得,一得一进步。如在教学“习作:国宝大熊猫”时,初步整合信息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语文要素的教学上,笔者设计了“三部曲”。第一步,观看微课识妙招。通过微课,介绍“初步整合信息”的小妙招,即“围绕问题选一选”“按照顺序排一排”“用自己的话连一连”,并进一步浓缩为“选”“排”“连”三个关键字,学生易于理解、乐于识记。第二步,点评指导巩方法。初显身手的片段,呈现的是学生最原始的习作样貌,学生可能存在选材不对、介绍时条理不清,甚至生搬硬套资料等问题。先让学生经历模糊介绍后,在充分的交流、点评的基础上,教师再依据微课介绍的“小妙招”,梳理、点拨、巩固“选”“排”“连”整合信息的方法,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认识。第三步,修改片段用方法。以初步整合信息的“选”“排”“连”三个“小妙招”为习作评价标准,让学生在经历了有依据、有指向的自评与互评后,再针对不足的点进行修改,在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小妙招的运用。课后的作业布置仍指向方法的运用:依据习得的“选”“排”“连”方法,再自行补充2个问题,完成此篇习作。如此循环往复,引领学生在初步整合信息的方法中走上几个来回,使方法的习得更有实效性。

二、依文得法,积淀言语经验

1. 抓核心词,读文中音。

核心词是一段文字乃至一篇文本的聚焦点,抓住核心词,可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在语境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感受作者谋篇布局之妙,用词之精。如笔者在执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文时,紧扣“以夜继日”这一核心词,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说故事,创设了三轮情境对话:(1)车胤呀,九点了,你已经看了很多卷了,可以去休息了。(2)时间过得飞快,现在都凌晨一点了,连蟋蟀都不叫了,星星也睡着了,你也去睡吧!(3)天都蒙蒙亮了,你已经读了一整个晚上了,一定很困了,你就睡吧,睡吧!由“以夜继日”而创设的“一引三探”情境对话,既引导学生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理解车胤的品质,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2. 品关键句,读弦外音。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品评关键句,与文本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时,笔者緊扣“我生来就是这样啊”这一中心信息句,创设情境。学生在一轮轮对话中,在复沓的换位思考与想象中,情感不断被唤醒,和文本产生了共鸣,对大象从不安到感悟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能很好地理解了。

3. 读重点段,明言内情。

不管学生悟到了多少情,对情感悟到什么样的程度,最终都可借由朗读表现出来。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时,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能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继而表现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如在教学“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时,笔者通过句式的补充,先引导学生或感受老麻雀的感受,或体会作者的心理,或表达自己作为旁观者的心绪,然后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移植到对本句的朗读上。

三、顺势利导,拓宽语文学道

1. 依文而导,夯基础学法。

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应让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清贫》时,笔者紧扣单元主题,借由微课,带领学生回顾、梳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方法的运用,让本节新课学习有方法可依。以导学提示中的问题为核心,统领全文学习。在回环往复的“扣动作、读语言、品神态”的引导中,学生从侧面、正面,全方位地感受方志敏的革命信念与革命品质,既巩固了学法,又促进了对人文主题的了解。

2. 依趣而导,拓多元思维。

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入的、多元的解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文本中领略不一样的风光。如在“千课万人”的课堂上,何捷老师在教学《鹿角和鹿腿》时,引导学生层层抽丝剥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思考渐入佳境,真正走入了作品中,不仅读懂了文本的意思,还读懂了寓言的特点。

3. 依意而导,悟文化内涵。

借助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爱莲说》一课时,以“文化”为主题,介绍了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莲之君子,同时还链接了周敦颐的故事,在旁征博引中引导学生梳理出“烘云托月,莲花品性独敬爱;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传承”的主旨,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文字之美,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又如,在教学《囊萤夜读》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笔者先梳理出经典蒙学著作中包含“囊萤”的名句,并提出“人们记住的只是囊萤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囊萤”的文化内涵。接着再推荐学生阅读《凿壁借光》《江泌追月》,在“1+X”类比阅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这样,既巩固了古文学习方法,又让学生再一次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受到古人优秀品质的教育。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用好教材,在关注教材人文主题的同时,让语文要素扎实落地。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微言

语文课堂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绝佳平台,语文学习是濡染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想、涵养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教师有意渗透、适时点拨,学生主动交流、积极思考,语文学习融合文字之美与思政之暖,在潜移默化中“以文润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 顾连梅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