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琼
一、立足家政,开发劳动课程
1.课程设置基于学校地域特点
我校处于中心城区,学校周边高楼林立,没有地方开发室外劳动基地。我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把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聚焦在家政上。围绕日常生活开展自我服务,服务家庭的劳动课程,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养成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生活的幸福感。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责任担当的目标是一致的。
2.课程设置融入学校“幸福”育人的理念
劳动教育最终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劳动素养,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与我们学校“幸福育人,育幸福人”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在规划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时,课程体系融入学校“幸福育人,育幸福人”的理念。课程规划立足家政,设置适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和能力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各年段的课程从自我服务、服务家庭、美食制作、手工制作四大板块规划设置。课程设置形成序列性,由易到难。通过系统的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强化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生活技能,明白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成就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注重实践,习得劳动技能
活动、探究、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也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劳动教育要突出实践性的特点。课堂上,教师既要组织学生探究劳动知识,又要教授劳动技巧。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掌握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家校携手,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家务劳动是孩子的生活技能,是孩子适应未来独立生活、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家务劳动能力与习惯需要从小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在校内,也在校外。因此学校和家庭都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的时间有限,家庭才是历练学生劳动技能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懂得劳动不但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还能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愿意配合老师,当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导师。这样家校携手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让劳动课程落地生根,扎实开展,不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觉自愿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服务自我开始,到服务家庭,再到服务社会。真正做到自已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社会的事情学着做,培养积极劳动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提供平台,展示劳动本领
学校要根据校情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展示劳动本领的机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劳动课程,开展叠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等展示学生自理能力的劳动比赛。开辟文化长廊,展示学生利用矿泉水瓶、旧衣物、废弃纸箱、纸盒等制作的手工作品。中秋节举办灯笼游行,最美的灯笼赠学弟学妹的活动。改造饭堂线路,购置烹饪工具,提供学生開展包汤圆、做栾樨饼、包饺子,烹饪家常菜的活动场所,让学生展示劳动本领,享受劳动成果,体验劳动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五、多元评价,提高劳动质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推进的作用。劳动教育的评价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相通的。劳动教育评价首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兼顾劳动成果的评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劳动态度、习得技能、劳动知识、劳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设置适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维度,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劳动教育的评价还要注意多主体参与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让评价更公平、公正。学生根据评价总结反思改进,从而提高劳动质量。
【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课题“小课题研究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编号B2018089)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