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
送王船传承600多年的闽南信仰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世界和平”。送王船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是闽南信仰的重要体现方式。送王船作为厦门渔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厦门港最重要的集体海洋记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11年,“闽台送王船”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中国和马来西亚马六甲联手为“送王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20年12月17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
传统仪式代代传承祈求风调雨顺
厦门当地人俗称送王船为“做好事”,有十三家宫庙保留着送王船习俗,各宫庙仪式大同小异,大多每隔三年或四年举办一场盛大的送王船活动。举办活动时,建造一艘精美的王船,装载金钱、柴米油盐等各项生活用品和鸡羊等牲礼,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巡视靖安,将“好兄弟”(孤魂野鬼)请上王船,将王船送到海上任其漂走或烧毁,使之随着王爷和王船一起离开,意在消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仪式活动短的數日,长的可达数月。
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中马两国共同遗产
送王船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第十届厦港送王船历年之最,独具一格
本届厦港龙珠殿“送王船”活动亮点突出。王船长11.12米、宽2.55米,尺寸为历年之最。王船造型独具一格,形状类似古代官船。王船船身涂满彩绘、舷边插满彩色纸偶,船头两侧插上旗子,左“青龙”,右“白虎”。当天,王船从沙坡尾厦港海洋文化展示馆出发,声势浩大的踩街队伍后跟随着虔诚信众。大鼓凉伞、疍民歌仔说唱、宋江阵、车鼓弄、拍胸舞、哪吒鼓乐等丰富多彩的闽南民俗展演穿插其中,一路热闹非凡。经由大学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王船抵达环岛路书法广场,最终被化吉送走。
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探索海洋文化的窗口
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主要展示了沙坡尾孕育出的疍民文化和送王船习俗文化,反映和体现出厦门原住民、闽南人的勤劳、拼搏、进取、宽宏的精神。展出的物品近300件,展品都与厦港早先疍民息息相关,分为生产用品、生活用品及祭祀用品三部分。展示厅最大展品为一艘长10.58米,宽2.2米的观赏王船。这艘真实木质王船按照中国四大古船中的福船建造,融合了造船、建筑、雕刻、彩绘等多项闽南传统手工技艺,是展现海洋文化、王船文化的代表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