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磊 陈思
6月的北京,明亮而热烈,树木葱茏,鲜花团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40余家中央和省市党刊100多名记者、编辑相聚京城,参加由前线杂志社承办的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2021年年会。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史学习教育”主题,与会代表和专家回顾党刊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的作用,分享办刊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会场外,党刊人践行“四力”,开展“庆百年华诞 访双奥之城”主题采访活动,寻访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辈,重温觉醒年代,走进冬奥赛场,感受冰雪魅力,领略建设者风采。
聚散分离,尽是盛放。为期3天的年会圆满结束,党刊人将接续奋斗,把办刊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用火热的笔触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百年党史 百年党刊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党刊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高扬党的旗帜,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在年会致辞中如是说。目前,除中央有关部门所办的党刊外,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级党刊实现了全覆盖,既有理论类、新闻类刊物,也有时政类、基层党建类刊物,还有综合类刊物,这种差异化发展格局进一步丰富、拓展、完善了党刊的职能使命。
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党刊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成为中国期刊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2020年,各党刊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战役,全力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探索创新党刊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党刊分会会员单位期刊年发行量近16400万份,平均期印数在15万份以上的有28种,30万份以上的有20种,党刊在期刊业转型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理论探索引导是党刊的一项重要属性,也是党刊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质。作为本次年会重要内容之一,“百年党史 百年党刊——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邀请了党校学者和传媒业内专家,与记者们分享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收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曙光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里面始终是主流、主体、主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望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新兴的进步报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张卫波介绍,五四时期,中国报刊界迎来了一个出版热潮,仅北京地区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就有三四十种。当时,《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等进步报刊,颇受青年学生喜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创办报刊,党的创建者们不仅在自己周围凝聚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而且还宣传了党的主张,引领了时代潮流,扩大了影响。” 张卫波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宣传传播阵地日渐增多,媒体融合发展引发了巨大变化。全国各党刊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党刊全媒体建设。2012年以来,一批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上线运营。近年来,北京、辽宁、贵州、重庆、浙江、陕西、四川等地的党刊全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截至2020年底,各党刊社新媒体数量达到163个,逐步构建起多平台、多载体、多维度的刊网微端红色新媒体矩阵,探索了一条从“互联网+党刊”到“党刊+全媒体”的新路子,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党刊融媒体产品。“七一客户端”“南方+”“前线理论圈”“奋斗理论圈”“云岭先锋客户端”已成为党刊全媒体深度融合的标杆,最多的客户端下载量达到260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党刊的融合发展进入3.0时代。”郑伟说。身为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为传媒出版提供技术服务多年,郑伟观察到,党刊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从打破单一纸媒生产,实现自身的内部融合,到集中发力移动客户端,走向新闻+政务+服务,目前的趋势是从“数字化”向“新数智化”演进,构建全媒体传播生态。这与各党刊社的实践探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画册《党刊风采——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年会上隆重首发,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向党刊的美好初心致敬。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还向353位同志颁授从事党刊工作20年荣誉证书,鼓励党刊人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共创党刊事业的美好未来。
红色旧址 砥砺初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前线杂志社精心筹划,将寻访红色旧址作为采访主线,组织党刊记者走进历史现场,走进红色故事发生地,循着这些历史的根脉,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完成一次初心之旅。
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记者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旧址首次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记者从中了解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行动。
在北京李大钊故居,馆藏一级文物——《史学要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本书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发黄的书页有些褶皱,这是李大钊系统阐述其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更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石。另一间展室里,一段1924年李大钊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的影像资料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如此珍贵的展陈让记者们深刻地感受到当年的风云历史。
幽静胡同里,青砖灰瓦间,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让记者们备感亲切。这里就是百年前被誉为“京城第一报”的京报馆旧址。一进大门,“铁肩辣手”4个大字高悬墙上,格外醒目,为一代报人邵飘萍亲笔所写,用以自勉,也在提示党刊记者要像前辈那样坚守革命的舆论阵地。“这次参观采访让我对党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党刊作用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系统。”一位记者袒露了心声。
20世纪20年代,慈悲庵曾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秘密活动场所之一。1920年1月,毛泽东与辅仁学社同仁在慈悲庵就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湘进行会商。同年8月,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在慈悲庵召开“五团体会议”,促进进步团体的改造与联合。高君宇等早期共产党人也曾多次在这里开展秘密活动。记者走进慈悲庵,那段关于革命岁月的记忆被唤起,革命先辈们用青春热血和红色梦想铸就的历史丰碑,将激励党刊人不断前行。
绿色奥运 冰雪激情
北京携手张家口共同举办2022年冬奥会,使得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一直以来,北京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高标准建设双奥之城。前线杂志社组织百余名党刊记者先后探访国家速滑馆、首钢园区及延庆赛区,实地感受北京城市魅力,深入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备情况。
经过1500多名建设者近4年时间的精心施工,国家速滑馆以其独特新颖的造型惊艳亮相,360块外幕墙玻璃衬托着22条“丝带”,犹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构成了一幅极具艺术美感的画卷。
記者们围住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不停地发问:如何将这些“冰丝带”从最初的概念变成冬奥精品工程?1.2万平方米的冰面是如何制成的?制一次冰需要多久……
武晓南告诉记者,国家速滑馆彰显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方案,打造了一系列的之最、之首:世界最大跨度正交双向单层马鞍形屋顶索网、冬奥会速度滑冰场馆中首次采用二氧化碳制冷环保制冰技术、采用全国首例弧形预制看台板……
一边参观,一边采访,一边思考,一边感悟,记者们在热烈的提问、细致的观察中收获满满。如果说国家速滑馆让记者体会的是“冬奥速度”“冬奥质量”,那么“景致非凡”则是记者参观首钢园区的切身感受。
车子一驶入首钢园区,记者们就被众多工业遗址深深吸引。沿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外围,放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便是3号高炉,这里经过改造,现已变身为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乘坐电梯而上,当记者们站在3号高炉70米高处的牵车检修平台时,不时发出赞叹。俯瞰夏日的园区,秀池波光粼粼,芦苇摇曳,4座高耸的大冷却塔尽收眼底,新建的滑雪大跳台更为醒目,这里将举办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两个大跳台项目的比赛。首钢园区正以奥运文化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呼唤北京冬奥会的到来。
在延庆赛区,记者们提前感受了一把冰雪魅力。沿着迂回曲折的盘山路,记者们乘车蜿蜒而上,在一处缓坡驻足远眺山顶,海拔2198米的高山滑雪项目出发平台,形如一只黑色雨燕随时准备起飞,一条条陡峭的赛道顺着山势向下延展,眼前的一切令记者们赞叹不已。
在展厅、在冬奥村,记者们了解到在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办奥理念指导下,延庆赛区是如何布局和建设的。“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雪上项目,深感震撼的同时,也为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感动。”不少记者表示,日后会持续关注冬奥会筹办工作,讲好冬奥故事,为北京冬奥会贡献一份党刊人的力量。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奋斗者。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党刊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赓续精神血脉,勇担历史使命,用优秀的作品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抒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 / 任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