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殿云:“小乡精神”的创造者

2021-08-09 02:33李文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7期

李文

仲夏时节,北方大地一片郁郁葱葱。

车出榆树市,东行60公里,便来到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放眼望去,整个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走进村子,道路平坦,干净整洁。一块儿写着“一心想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牌子矗立在阳光下,虽然字迹斑驳,却熠熠闪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喜龙告诉记者,这块牌子在屯里立了好多年,它是“小乡精神”的象征。

当年的小乡屯是榆树县光明公社办的一个饲养场,13户人家73口人。当年的小乡屯很穷,土壤贫瘠,水灾泛滥,粮食亩产只有65公斤。生产队的全部家当只有4头黄牛、2头毛驴和一辆破花轱辘车。“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这是当年小乡屯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年代,贫瘠的自然资源、被救济的艰难处境、落后的生活水平,是压在小乡屯人们心头的三块“巨石”。

作为共产党员的齐殿云,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改变小乡面貌的重担。有人劝齐殿云说:“赶早走吧。人挪活,树挪死。何必在这受苦受累。”齐殿云却说:“不能见困难就躲,顶着困难上,才是咱们贫下中农的骨气。国家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建设,越是没有条件的地方我们就越要干,只有干才有出路,不干啥出路都没有。只要大家抱成团,下定决心干,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再穷的山沟也能变样。”

既然答应带领大家一起干,就不能看着困难、想着困难却不去解决。没有什么别的方法,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齐殿云发动队里仅有的几个男劳力,抡着镐头锄地,增施粪肥改良土壤,把家家户户的农家粪肥都收集起来,用扁担一担一担地挑,用肩膀一袋一袋地扛。于是,在田地里出现了一个一个小小圆馒头状的肥堆。没有种子,村民们就向邻村的亲戚朋友们借。

因为土质问题,小乡时常会遭到山洪的侵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齐殿云冲在最前头。初春的山区春寒料峭,为了抢农时,赶在耕种之前修好排水渠,齐殿云带领全村的7个女劳力,顶着冷風、脚踏着冰碴挖渠排涝。有人说:“这沟什么时候才能挖完呢?让男劳力帮咱们干几天吧!”齐殿云解释道:“男劳力那边比咱们还累,老人还居多。再说,咱们妇女不能让人看扁了,得做出样子给大家看。”并对干不动的人说:“没事,你们干不动,我来!”看到齐殿云汗流浃背地干个不停,其他女社员什么也不说了,咬着牙继续干了起来。

就这样,“横水壕,顺水沟”,她们在大山脚下建壕挖沟兴修水利,面积达到1700多平方米,成功解决了小乡的水涝灾害问题。乡道两侧建成了“道南是梯田,道北是平原”的美丽景象,也成就了“八女治水”的美丽佳话。

齐殿云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治山、治水、治坡的功夫没有白费。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斗,当年的粮食生产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每公顷耕地产粮3054公斤,这在当年是个惊人的数字。小乡人的生活状况也由此得到了逐步的改变。从1963年开始,穷小乡变成了富小乡,开始年年为国家上缴粮食,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

小乡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全省各地的人民,更轰动了大江南北。“学大寨,奔小乡”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天南地北的客人都慕名来到小乡,了解小乡惊人的变化,向齐殿云取经学习。就连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当年也慕名来到小乡,与齐殿云交流经验,畅谈农业建设与发展。

1969年,齐殿云作为吉林省农业战线的代表,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此后,齐殿云还参加了四届全国人大和党的十一大。小乡也在齐殿云的带领下稳步发展。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齐殿云退居二线,但她艰苦奋斗的传统留在了小乡。

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在榆树大地吹响,本着“继承老传统、发扬老精神、树立新形象、打造新典型”的原则,在“小乡精神”的鼓舞下,一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战役在小乡屯打响。

那一年,小乡屯人勇敢地走出黑土地,走出家门,去都市打工,到他乡收获。上海、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都曾留有小乡屯人的足迹,乡村旅游、餐饮、建筑、豆制品加工等行业,都有小乡屯人的身影。

2006年11月23日,对于小乡屯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小乡屯人集体告别了居住35年的“一面青”老屋,搬进了花园式小区。

几十年来,小乡屯人通过劳务输出,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特色山野产品等方式增收致富。而小乡人苦战奋斗的精神、一心想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爱国情怀,仍然在为小乡经济发展、群众富裕发挥着助推作用。

如今,走进小乡屯,映入眼帘的是占地3000平方米、造型别致、设计科学的15栋现代民居,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家家喝上了自来水,人们在宽敞洁净的休闲广场上散步,小乡屯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人均年收入已近万元。

在小乡屯东大沟岭上有一块坡最陡、土质最薄的二亩四分地,通过改土造田,铺上一犁深的黑土,这里变成了一块丰产田。小乡屯把这块地称为“苦战奋斗田”,用以教育后人。

“小乡”精神鼓舞着、激励着一代代小乡屯人,村党支部书记刘喜龙坚定地说:“苦战奋斗这面红旗我们永远扛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齐殿云和小乡屯人的奋斗故事,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现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