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家宴

2021-08-09 17:55胡小娟
躬耕 2021年7期
关键词:陪伴着聚餐厨艺

胡小娟

节日给我带来的敬畏之心,是儿时就有的。每当春节时鲜香的饺子,端午时黏软的粽子,中秋时甜美的月饼,这些不能躲过的重头角色被母亲小心翼翼地端上餐桌时,她一个时间段的辛苦劳作就暂时宣告结束了。当然,让母亲辛苦几日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那一桌盛馔佳肴。

那些曾经悠闲地生长在山林、池塘、田野、泥土里的品质优良的食材,在它们最富价值的时候,被满怀期待的农人们挖掘、采摘、抓捕,进而以商业化的形式被陈列于市,最终与母亲产生了缘分。在母亲对它们进行一番细致的加工之后,最终它们得以达成一次最高境界的华丽转身而登上餐桌,从而与一个家庭,一个节日产生情感上的深刻交融。最后,它们因为形式和内容的不同而被分别摆放进碟、盘、碗、盆、罐中。

母亲一生酷爱厨艺,厨房的各样家什都有讲究。上好的景德镇瓷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一套八个,一共两套,一套汤盘,一套平盘,皆是典雅素净,白亮剔透,另有八個瓷玉一般的碗,桃粉和淡绿相映的花形和它的质地相得益彰,甚是清新。盘子和碗不是买在一个时期,所以花色并不一致。还有四个海碗,购买时间更在其后,材质虽不是上好的景德镇瓷器,但也是母亲爱不释手的器皿之一。这些瓷器是母亲漫长岁月中的积累与沉淀,是一个家庭情感的凝聚。它们虽然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器物,却因只在年节或者重要时日使用而并不显陈旧,花型也因其雅致各自有一份不俗的气质。

母亲是一个苛刻的人,做事要求尽善尽美。尤其对自己终身追求的烹饪事业更是毫不含糊。甚至具体到用的调料都是自己“秘制”而成。早年的时候,她买来胡椒、花椒、干辣椒、八角、小茴香等,在干菜店里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不同的种类打成粉末,装进她的瓶瓶罐罐并贴上标签,用到不同的菜肴中去。母亲配制的卤料堪称一绝,每到过年的时候,便有品尝过她的手艺的亲戚朋友邻居们找上门来讨要。母亲并不觉得麻烦,反而乐在此中。

母亲做菜还有一个标准,荤多素少。虽然这样的搭配已经不符合今天的养生习惯,全家人也为此反驳了无数次,但是母亲仍然没有改掉。也许是年轻时过惯了苦日子,母亲习惯上把荤菜的多少当成是衡量她对家人情谊深浅的标准。

家中的人口并不多,餐桌也不大。六菜一汤不知何时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标准。母亲的菜品终于在各种企盼中端上桌子了。在火上经历了两小时以上的历练而变成了唇齿留香的熬炒鸡,定是从村民手里买来的柴鸡;经过烈油的烹炮而变成了外焦里嫩的瓦块鱼,定是水产铺里现捞的活蹦乱跳的鱼;经过蒸煮变成了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定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鲜肉,这三样菜品在几十年的节日里很少缺席,母亲也做得最为拿手,它们甚至已经成为荏苒岁月中我们心中那个厨艺很好的母亲的标签。

随着姐姐和我相继成家,虽然与父母仍在一个小城中,常常吃上母亲做的菜肴却渐成奢望。和母亲在一起吃顿饭也逐渐被称为“聚餐”。饭是天天都得吃的,餐却不能常聚。回家吃饭的人口越来越多了,餐桌上的六菜一汤不知何时也变成了八菜一汤。菜品端到桌子上,就显得拥挤而促狭。餐桌是家里的古董,上面搭着一个淡黄的塑料桌布,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跟着母亲搬了几次家。家里的物什大大小小或换或淘汰了很多,这个小方桌却始终没有被抛弃。特别是六七年前母亲因为年事已高,搬进商品房时,矮矮方方的餐桌显然已经无法和新购置的房屋与室内的设施匹配,但是母亲依然固执地把它带进了新房,并断然拒绝了她侄子为她买一套新型餐桌作为住进新房贺礼的请求。母亲的小餐桌陪伴着父母从风华正茂到古稀之年,陪伴着我们从懵懂无知到年近不惑,陪伴着这个家庭从贫乏到富足,陪伴着每一个家庭成员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阶段,在风风雨雨中,它是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见证者。它也代表了母亲几十年来谦朴的性情,纵然冗繁的日子早已经今非昔比,母亲却从来未忘初心。

不仅仅是菜品的数量有所增多,每道菜的分量也有所变化。每到一个节日或者一个假期到来的前两天,母亲就挨个给我们姐妹打电话约餐。家人越是齐整,节日就越少遗憾,这种聚餐形式也是评判节日过得隆重与否的标志。她的身体实际上已经不允许她轻松端出一桌子菜,可是她却把这件事当成一件无可超越的大事情来经营。是的,除了养好她的身体,我也真想不出还有什么比餐桌上互吐真情,享受天伦对她更有意义。可是,每每坐在席位上品尝她劳心劳力千辛万苦制作的菜肴的时候,却是如鲠在喉,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道。孩子们正长身体,她也比之以前没有很大的胃口,所以她生怕大家吃不饱,时时地观察着她的作品,哪个更被认可而从厨房端来多备的菜品及时加上去。大都是我们熟悉的味道,却还是忍不住地赞赏,这时她就会笑逐颜开。我也无数次建议她再聚餐时可以改成炖一大锅排骨或者柴鸡,一人一碗好做,不劳累,可是到了家里,看见的却仍然是一大桌菜肴。我为此也动怒几次,责怪她不懂爱惜自己太过劳苦,又想,面对那舐犊之爱谁又能做到平心静气呢?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晚辈也有机会操持一场家宴,孩子们的生日前,父母总是把红包早早地递上,生日的仪式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又找到了一个聚餐的理由。我们常常以张罗生日为由而把全家人叫到街上的某个酒店或餐馆,却因厨艺局限和生活节奏并没有把父母请到自己的家里去做一顿堪比父母情义的大餐。这样特殊的时日,父母也乐得让我们摆布,任由我们把他们带出去一起大快朵颐。

从昔日我们孩童期对节日对美食的悬悬而望,到今时母亲对节日和对离家的我们一次团聚的目盼心思,那些秀色可餐的美食,古朴素雅的餐具和那个陈旧的餐桌已成为一个家庭宴会故事的重要道具和线索。其实,比起家宴上的玉盘珍馐,三牲五鼎,母亲做的粘香的红薯苞谷糁,纯正的浆面条,松软的卷子馍,地道的臭酱豆更能激起我味蕾的澎湃,那平淡而持久的味道也正是我们人生中应当坚守的态度。

猜你喜欢
陪伴着聚餐厨艺
2020年的意外收获——厨艺
聚餐喝『高』了,如何解酒才对?
昙花
早春
不一样的聚餐
父爱在哪里?
小小厨艺大师
聚餐
我在国庆炫厨艺
老友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