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力
常青是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万事达卡是一家1966年成立于美国的全球性支付技术公司,1988年进入中国。
Yi:YiMagazine
C:常青
在全球市场,清算服务通常是国际银行卡组织最主要的业务—收单机构向商户收取刷卡手续费,此后再根据协定将收入分给发卡行;银行卡组织则主要向发卡行收取网络服务费。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限制,境外银行卡组织无法在国内搭建人民币清算网络。2016年,央行发布《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人民币清算市场将逐步开放,国际卡组织可以正式申请进入市场。之后,万事达卡与网联清算公司成立万事网联。2020年2月,万事网联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筹备申请获得审查通过,得以为最后的开业做筹备工作。
在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看来,1988年进入中国,这对于万事达卡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来说是关键的一步,万事达卡本身更是不再局限于一家国际银行卡组织。“苹果不是一个水果,亚马逊不是一条河,万事达卡也不是一家信用卡公司。”他说,搭建全球性的支付清算网络,在这基础上配合支付创新手段的迭代、承载各式各样的服务,才是作为支付技术公司的定位。
不管消费介质是什么,消费者始终需要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个人信贷额度,这是金融机构对他的信任。
Yi:近10年来整个市场经历了支付创新带来的变革,整个支付行业的现状如何?
C:我们过去55年所做的事,基本上就是在尽量普及数字支付,用以替代现金。整个支付产业里,大家共同在做这个事情,也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一方面,通过创新手段,技术上完成对现金的替代,国内非常熟悉二维码扫码,国外也有很多新兴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很多原来在银行和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因为有了电子化的支付手段,第一次被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内,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支付产业的格局。
Yi: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非常高,现金使用量低于50%,消费者如今对卡片支付的需求来自哪里?
C:大家讲到银行卡,狭义是指塑料卡片,但是广义上已经不仅是一张塑料卡片。全球性的支付网络,是一个基于信任的关系型网络,上面可以承载很多不同的业务轨道。它可以为人和人之间、人和商家之间、企业和企业间的支付都提供这样的轨道。其背后有几个底层服务,首先是提供安全服务,其次是支付网络的覆盖。所以,信用卡不只是一张卡,它是一个账户,在多轨道的网络里面可以畅行无阻地实现各类支付。
信用卡产品底层的商业逻辑有丰富的生命力,因为不管消费介质是什么,消费者始终需要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个人信贷额度,这是金融机构对他的信任。未来信用卡业务的创新,会围绕着个性化、定制化的能力展开。以后金融机构会有这样的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加上算法,再加上权益配备,实现信用卡持卡人的高度定制化产品,同时能在非常大数量级的规模上持续运行。支付公司能够提供的是网络级别的能力,比如数据洞察、试错学习,帮助金融公司更加好地了解客户,可以是C端的,也可以是B端的客户。
Yi:物理层面的支付安全相对容易被感知到,那非现金支付的安全服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C:随着支付的数字化、电子化,安全服务也从传统向新的领域变化。在整个支付安全领域,行业里所有的相关方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因为安全是创新的一个底线。基本上,安全服务围绕着几个维度:第一是防止风险进入整个网络体系;第二是识别这个风险;第三,在识别过程中侦测这个风险。这三个加在一起其实是一个闭环,我要防止你进来,进来之后要识别,识别不出来的话在未来能不断侦测,整个闭环的底层就是行业合作。举个例子,原来卡片都是带磁条的,磁条很容易被拷贝,但现在卡片都是带芯片的,EMV芯片标准(EMV三个字母分别代表Europay、MasterCard与Visa,是制定标准的最初三家公司)是全行业共同创立、执行的标准。
Yi:支付技术一直在创新,从扫码支付,到指纹、刷脸支付,还有传统支付公司曾大力推广的NFC。你们比较看好哪个方向?
C:NFC是其中一种支付方式或是技术规范,相对应的还有其他技术规范。支付标准更多是用户自我选择的过程,所以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哪怕是传统卡片也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对于那边的消费者来讲,卡片可能是最普遍适用的介质。也有一些国家,基于移动端或是卡片端的NFC已经突破临界点,达到了普及的程度,比如说澳大利亚,非接触式支付已经变成了默认的动作。但也有一些国家,二维码是更加主流的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刻意选择哪种标准,现在的网络正承载着各种由不同支付标准发起的交易,只要能满足形成一个行业化开放标准的前提即可。
Yi:顺利拿到境内筹建银行卡清算机构的许可后,万事达卡在国内清算业务方面有怎样的计划?
C:在国内的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于整个数字支付对现金的进一步替代。现金本身是一部分,其他还有一些场景,比如没有被支付所服务的,或者说原来的支付结算手段比较低效的场景。整个支付行业过去这些年的创新,都是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方说骑自行车,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共享单车的模式。这个模式能够成立,移动支付是一个很重要的底层条 件。
Yi:数字货币目前的讨论热度很高,这方面支付行业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C:对于数字货币,我们公布过一些原则性的考量:第一,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第二,必须能够保护消费者隐私和安全;第三,能够严格遵守各類合规程序,排除被用于非法行为或是支付欺诈的可能;第四,这个货币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基于这样四个原则,再看是不是能够在万事达卡网络支持这样的数字货币。目前主要是针对央行发布的数字货币,其他一些加密货币就要看它是不是能够符合。
我们也在做很多准备,像去年推出了一个虚拟数字货币测试平台,这个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各国的央行,为它们拟发行的数字货币在万事达卡网络上面的适用性提供一个测试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模拟央行数字货币在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发行、分配和交易的行为,和在我们网络中的一些支付应用。从发行数字货币的角度,首先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行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还是增加金融的普惠度,是方便管理还是增强国际化的能力?对于各国央行来讲,目的不同,策略不同,最终形成的数字货币解决方案也不一样。另外,我认为双层架构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在中央银行层面创造和发行数字货币,然后在另外一个可以包容私营部门的层面上,负责数字货币的分配以及创新。
Yi:人民币清算网络搭建完成后,万事达卡计划如何塑造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C:我们不是一个to C的公司,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最终对于C端用户有价值的能力和服务,是通过B端的合作伙伴发放的。一个万事达卡的持卡人可能享受到机场贵宾室的礼遇,或者住酒店时住二减一的优惠,这些最终是由合作发卡银行作为产品权益整体提供的。这是我们的基本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不会变。但我们也确实有一个大家能够辨认的品牌,两个圆环标组成的logo,这构成了双方信任的基础。中国国内银行的持卡人到国外去,怎么样构建信任,拿出这张卡付钱,商家就会承认你已经支付了,可以把商品拿走。这个信任底层是基于全球清算网络。之于C端消费者的直接感受就是,看到这个logo他就知道自己的卡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