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阶段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

2021-08-09 11:22姜琳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艺术

【摘要】近些年,在艺术教育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时代主题。但是在现实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艺术教育中的现状并不乐观,传统文化认识的贫乏以及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状,并搜集了教师、学者、专家的评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27-03

【本文著录格式】姜琳琳.学前教育阶段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27-129.

对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以及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笔者对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进行了开放型的网络问卷调查。以期能够对“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现状的整体概况有一些了解。包括六个问题:①教师开展过哪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培训?②接触过哪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 ③您如何理解“国学”教育?④你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怎样的?⑤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幼儿园抱着怎样的态度?⑥幼儿园开设的有关艺术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都有哪些问题。

一、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

参加本次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教师全部来自TX幼儿园,一共有26名,其中23名为教学岗位,3名为行政岗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无法直接参与调查,一些调查信息只能通过教师来传递。由于本研究涉及的教师人数较少,因此调查采用个案定性的方法。以上六个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当前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基本形式,以及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这两个方面。

(一)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艺术教育在幼儿园开展的现状”的开放型问卷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主要归纳为“学校或您在教学中开展过哪些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工作?共得出12种不同的回答,研究者对此开放式问题回答进行整理后归并成5类,并制定编码如表1、表2所示。

通過表1、表2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古诗词、故事和礼仪为教学内容;②艺术教育基本可以归纳以美术、音乐、舞蹈这三种艺术形式为教学内容。

(二)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

以下是将问题归纳为作为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有着怎样的理解的问卷回答和分析结果。共得出9种不同的回答,研究者对此开放式问题回答进行整理后归并成3类,并制定编码如表3、表4所示。

通过表3、4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概念理解基本可以归纳为:①将国学等同于传统文化;②将国学和传统文化理解成一种表面的艺术和文学等形式的一种存在现象。

从初始问卷的结果不难发现,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还处于一个比较肤浅的阶段,在艺术教育方面,教学形式也处于比较单调的状态。在因此,研究者在下一步研究活动中,必须结合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来调整研究问题,进一步确立研究问题。在这之前,首先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二、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归因

(一)师资的缺乏

1. 缺乏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教师

许多教师在谈起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并不是完全没有兴趣的,其中不乏一些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教师,他们只是苦于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不知从何下手。许多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学学《弟子规》、背背《论语》,或者讲几个古代成语故事等,教师们即便具备一些艺术技能与素养也很难将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做教学上的融合。一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没有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十分有限。与此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及创造力的培养。

2. 缺乏具有专业艺术精神的教师

艺术教育既是以艺术的方式实现教育,也是以教育的方式创造艺术。笔者一直认为,艺术教育是最具创造性的教育。在实现这个“创造性”的过程中,需要创造者全情的投入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有关艺术的教学中,作为艺术创造者的教师在进行每一项教学工作时,都需要将教学成果当作完成一件艺术品来对待,要有完全超出“完成工作任务”的热情来对待教学。在艺术教师队伍中,十分缺乏具有专业艺术精神的教师。一些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对教学缺少专研精神,时常抱怨外部条件不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比如学校教学设施不够先进、不够齐全,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却不愿意利用现有的条件主动改变自己。这使得基层艺术教学很难在教学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 教师缺乏提升教学素质的环境

虽然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大一部分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但也要考虑到需要不断给教师创造提升教学素质的环境。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只求“过得去”的现象,也就是只要学校管理不出大问题,教学“按部就班”就行,不注重教学上的特色与创新,也不重视教师在业务水平上的提高,这样的学校的确不会出“大问题”,但也一定是没有未来发展及教学活力的学校。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是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素质提升机会,关键还在于学校领导层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实施力度不够

在与一些教师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教师对“什么是传统文化”是模糊的。许多教师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主要内容,更没有深刻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社会发展、幼儿身心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部分源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中实施的力度还很不够。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一直是学校建设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入”校园,“以何种方式”进入校园应该是在实施这一举措前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简单地让学生记忆一些传统文化常识,而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优良传统品质、高尚审美情操、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和阐释。一些小学将“经典”国学作为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要求学生每日诵读,但却很少给学生教授其含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讲解的诵读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还有些学校在课后开设了传统艺术课程,比如京剧兴趣班、书法班等。兴趣班由家长为学生们选择,且为收费项目。因此,这种形式也能满足很小一部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不利于将中华传统文化大范围的普及。未来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适于人人的”、以“大教育观”为基础的艺术普及教育,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艺术、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国家。

(三)艺术教育师资质量下降

改革开放虽历经40多年,但艺术教育师资数量的巨增和质量的下降却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奥尔夫协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妲娜老师曾感慨:“人的全面人格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价值与核心所在,它远远高于学校课程开设的音乐课或歌唱课的目的。儿童在小学阶段是想象力的最佳发展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必须适时给予激发。这个阶段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包含感受能力发展的体验,以及情感表现能力的调控。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机会,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儿童在这个阶段得到唤醒和培养的一切经历,是对他们产生终身影响的决定因素。在这个阶段里,儿童的天生灵性也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永远得不到修复;儿童的天然禀赋也可能因受阻而停滞发展,永远得不到复兴。面对至今仍然没有歌声的学校,看到一些学校里虚弱无比的音乐教学,我内心的焦虑是难以言表。”

艺术教育应该是原本的,是音乐、语言、动作、游戏以及所有唤醒和发展精神力量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们比作精神的“沃土”,它必须成为艺术教师无条件学习的艺术教育根基。

(四)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缺失

李妲娜老师在回顾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和概况时做了以下几点归纳:①至今基础教育(中小学、學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总体仍停留在教材基本是歌本(乐曲)集的状态,教学内容以歌唱(学会一首歌)为主、加上识谱、欣赏教学。这些基本上是西方18、19世纪开始的学校音乐教育内容;②我国的音乐教育总体是从西方移植的知识技能体系。(乐理、作家、作品、音乐表演、史论作曲法),师资培养体系基本是西方中心。中国音乐文化只是点缀性学一点,教师的中国文化功底还不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一代创业者。如萧友梅、黄自、青主;③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被西方围歼封闭,而前面几十年是战乱和遭受日本侵略,对西方艺术和教育采取的是阻断了解的态度。面向苏联东欧当时的音乐界基本去关注专业界培养了,并没关注基础教育。比如对“柯达依”教育体系就基本不了解。我国的视唱练耳、乐理也是以法国视唱练耳、乐理体系为主;④1949年后对民族文化开始重视,做了大量起步工作,但因种种原因直到“文革”无论收集整理还是研究都很欠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音乐界,特别是高等院校西方中心的局面。改革开放后,随着苏联解体,为了中华振兴,向世界先进的经济、科技等学习,在文化教育界中的崇洋思潮更加剧了西方中心在艺术界、艺术教育界的影响。

李妲娜老师在对我国艺术教育现状的感慨中,也表达了西方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在我国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努力但效果仍然不佳,归根到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艺术教育体系。

(五)对“认知结构”认识的缺乏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西方艺术教育理念和教法使我们大开眼界,但40多年过去了,已有几代人从大量的国外音乐教学法培训活动和大量出版的教材中学了大量课例,但我们的教师仍然感觉“不会教”,顶多停留在模仿照搬阶段,哪怕拿到一本教材也很难进行教学。在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上,各种基本功大赛、各种研讨会、培训班,各种课例教学展示活动,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参加。我们应认真反思一下,除了大教育环境方面如“不重视”“待遇低”……我们的艺术教育这几十年发展进步了多少?跟我们国家其他领域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己进入“现代化”,但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的内容手段,还在一百年前的“学堂乐歌”阶段。从学校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的学生,不会进行学校课堂教学和个别专业教学的教师大有人在,以至于误人子弟,培养不少“恨音乐”之人。有着数千年文明传统,如今已跻身世界先进大国之列的中国,应对世界艺术教育做出与我们的大国担当相匹配的贡献。

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对“入门教学”“基础教育”“基本素养”进行重新思考。传统认识论的缺陷在于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而忽略了认识的最初阶段,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一书中提出,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就是要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向以后各个水平发展。相比之下,Orff-Sculwerk的入门教学、无论亲子、学前、中小学,直到大学、老年人、特教,怎么去组织教学,从“认知心理学”到当今新的心理学、脑科学,都必须成为我们教学的基础知识。比如音乐是怎么进入的?教科书怎么针对“发生认知论”去编写教材。如音乐四个基本要素中哪个最难进入?音的高低从听、唱、奏、动发现哪个最容易进入?这些正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探索的。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是在杜威的儿童生活中心的实用主义教育之后,为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的一次改革,它以学科中心为特征。认为每个学科都由基本要素构成,把过去碎片化的知识技能整合简化,形成概念,然后整合成结构,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所学的观念越是基本的越是普遍的,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这样才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怎样找到这个合理的“认知结构”,还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及关注未来的发展。

作者简介:姜琳琳(1980-),女,湖北武汉,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艺术
纸的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