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邦 周社荣
摘 要:对甘肃省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阐述了野牡丹生物学特性,并对造成当地野生紫斑牡丹资源萎缩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保护措施与开发利用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子午岭;紫斑牡丹;野生;保护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9-011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685.11 文献标志码: A
牡丹富贵吉祥、雍容典雅,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紫斑牡丹又称为野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牡丹属植物,属于我国的濒危物种,其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1987年,国家将紫斑牡丹列为我国三级保护植物,同时收录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和濒危植物》中。
紫斑牡丹具有极强的抗性、较高的结实力,在园林领域受青睐程度较高。甘肃子午岭林区作为野生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区,不仅分布着紫斑牡丹资源,同时还分布着普通牡丹资源。当地具有优越生态条件的地理位置,为野生紫斑牡丹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野生紫斑牡丹资源非常丰富。当地分布大面积的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同时数量多、株龄大、种群聚率高,是全国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分布之最。
然而由于野生紫斑牡丹资源自身生物学特性,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在分布区呈现小片或者星散状分布,单位面积中个体数量相对较少,大居群较稀有,而且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区也在不断缩减。通过调查发现,甘肃当地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已经减少1/3以上,马衔山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已经绝迹。面对这种情况,加强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野牡丹生长环境
野生紫斑牡丹种群在甘肃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平定川林场与太白林场,区内属于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当地森林资源作为主要的水源涵养林,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1]。
子午岭林区沟梁上下高差达到百米,顶部区域相对平缓,主要保持在3°~5°倾斜度;沟坡上斜下陡,达到10°~35°的变幅,处于1 300~1 500 m海拔;年均气温达7.1 ℃,最高与最低气温分别为36.7 ℃、-27.7 ℃;年均降水量在600 mm,全年无霜期140~160 d,夏秋季较温暖,降水天气较多,冬春季节天气干燥寒冷,雨热同期,降水分布不均。黄绵土与灰褐森林土是主要的土壤类型,土壤pH 值 7.8~8.4。落叶阔叶林是当地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无明显的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达到65.2%[2]。
森林郁闭度较大,气候条件湿润,腐殖质含量高,植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腹地大量分布野生紫斑牡丹,特别是潮湿温暖的阴坡半阴坡环境条件下更适宜野生紫斑牡丹生长。
在同一坡面上,紫斑牡丹生长位置是其种群密度和形成幼苗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区城具有较好的山林中部生长环境条件,更利于增加种群密度。紫斑牡丹种群在山坡中下部分布,种群相对稳定,而且具有较好的生长与更新能力。紫斑牡丹株高的生长速度会伴随树龄变化而不断变慢,18年左右通常能够达到140 cm的稳定株高。
2 野牡丹资源生长地点、面积及伴生植物
紫斑牡丹在甘肃子午岭林区首次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依照《子午岭木本植物志》记载,天然分布面积达到133 hm2,2002年对当地紫斑牡丹进行调查发现,面积达到200 hm2,而2006年则为 100.6 hm2,分布区平均密度150株/hm2 ,最大树龄达40年,同时还发现很多新生幼苗,最高220 cm。2012年调查当地紫斑牡丹资源发现,在太白林区瓦川沟西南面区域上呈现星散片状分布,面积为69.25 hm2。同时在1 280~1 420 m海拔高度的半阴坡、沟掌、梁杂木林下也有星散状连片分布。油松、白桦、辽东栎、侧柏、山杨是主要的伴生乔木,同时还有牛奶子、胡枝子、毛櫻桃等灌木伴生。草本建群种主要为紫穗苔草,还有唐松草、火绒草伴生,枯枝落叶大量分布于地表上,存在深浅不一的腐殖质[3]。
3 野牡丹生物学特性
紫斑牡丹属于落叶灌木,生长最高达220 cm,耐寒喜阴,病虫害发生少,主要在1 300~1 500 m海拔半阴坡以及阴坡杂木林中生长,有着黑褐色并存在纵裂的树皮。新生枝条存在5~9片1~3回羽状复叶,呈互生,花香气逼人,在枝头顶部单生,直径达到15 cm,有4~6个不同大小的苞片,10个花瓣,紫黑色的卵形或者菱形斑块存于内侧基部。蓇葖果为长椭圆形,长约3 cm,直径达到1.4 cm,有数粒黑色的种子,具有一定光泽;5月中旬末期是花期阶段,8月下旬为结果期,9月中旬种子成熟[4]。
4 野生牡丹资源萎缩原因分析
甘肃子午岭是野生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区。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利于紫斑牡丹生长。虽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野生紫斑牡丹种群,然而由于采用不科学的方法以及不当的保存性发掘措施,缺乏有效的就地保护设施等,导致野生紫斑牡丹种群不断减少,2018年紫斑牡丹面积缩减至50.7 hm2。这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
天然丹皮可以入药,人们过度采挖对紫斑牡丹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数量急剧下降,价格攀升,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采挖较大面积的紫斑牡丹,对其造成的破坏不断加剧,导致野生资源逐年下降。
同时,进入林区的牛羊等牲畜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由于管理措施缺乏,牛羊危害现象屡禁不止,严重阻碍紫斑牡丹正常生长发育与自然萌蘖,导致野生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探险对野生紫斑的生境造成巨大影响。现如今,森林旅游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探险观光人员越来越多,践踏或者折花嬉闹对野生紫斑牡丹生存带来严重影响,更阻碍其自然更新。
另外,紫斑牡丹的生存发展还受到相对集中天然降水因素影响。通过观测甘肃子午岭林区近年来降水情况发现,7—9月是当地降水最集中的时段,降水量为全年的60%左右,春季缺少有效降水,而秋季阴雨天气持续不断,很多种子发芽但生长纤细,以至当年生幼苗安全越冬数量少,同时受春季干旱因素影响,对紫斑牡丹种子发芽出土影响极大。
5 野生紫斑牡丹保护对策
5.1 构建良种基地,提升就地保护水平
为了更好地保护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资源,2015年庆阳市针对当地实际,开展市级良种基地筛选工作。太白林场在2016年为紫斑牡丹建设市级良种基地,并建立25.3 hm2紫斑牡丹种子园,大力开展封山禁牧,对核心区旅游活动进行限制,在保护当地野生紫斑牡丹资源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2 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迁地保护
野生紫斑牡丹居群存在多样性,且具有较高概率的遗传因子,通过迁地手段进行保护时,要保证足够的采集居群样本,更好地保护紫斑牡丹具有多样遗传性以及遗传结构特征。为此,应在适宜紫斑牡丹生长区构建种质资源保存库。连家砭林场与太白林场在2015年分别建立0.5 hm2与1 hm2迁地保存库保护紫斑牡丹。
5.3 构建野生资源收集区,提高保护水平
结合紫斑牡丹原种生境特点,从甘肃、湖北、河南、陕西等地集中收集野生紫斑牡丹种子,或者通过苗木繁育进行定植,集中保护紫斑牡丹,为选育品种提供充足的材料。
5.4 发挥媒体舆论作用,强化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保护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QQ、微信等各种手段,加大保护紫斑牡丹宣传力度,提供正确引导,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紫斑牡丹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共同保护野生紫斑牡丹资源。
6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紫斑牡丹资源
6.1 加强基础研究
充分挖掘牡丹实生苗自然变异潜能,选择采集的野生种子资源进行繁育,或者开展组织培养育苗工作,对紫斑牡丹种质资源加强保护与利用,发挥自然生境引种育种方法优势,短期内促进紫斑牡丹居群不断扩大,不断优化其年龄结构,促进其持续健康生长。
对紫斑牡丹种子休眠以及萌发机理开展基础性研究,促进良种繁育规模不断扩大,提升繁殖系数,深入研究紫斑牡丹生态习性,运用遮光、补光以及温度调控、科学的水肥管理,为紫斑牡丹繁育提供适宜的生境,促进其健康生长,增强种群基数,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
6.2 扩大驯化栽培
在科学处理移栽地基础上,挖掘幼苗,选择适合地区进行栽植,提高管理水平,通过驯化栽培,促进野生紫斑牡丹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6.3 探索扩繁技术
发挥嫁接培育、播种育苗以及组织培养等各种育苗技术手段的优势,合理选择能够保持紫斑牡丹原有特性,又能达到迅速增殖的扩繁技术,不断增加紫斑牡丹数量与质量,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 成仿云,李嘉珏,陈德忠,等.中国紫斑牡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 2 ] 陳慧玲,杨彦伶,张新叶,等.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5):41-44.
[ 3 ] 张建华,李洪喜,习心军,等.湖北省野生牡丹种质资源调查[J].湖北林业科技,2011(2):43-46.
[ 4 ] 毛燕,周火明,王波,等.“保康紫斑”牡丹丰产栽培技术规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