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绿水青山不能过穷日子

2021-08-09 22:41:16陈进文
祖国 2021年2期
关键词:澜沧培训班院士

文/ 陈进文

澜沧江奔流不息,从云南普洱穿境而过。

位于澜沧江畔的普洱市澜沧县属于热带雨林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超过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4倍;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林业用地面积960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3.24%,生物多样性富集,处处是绿水青山。

然而,这里一度在“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澜沧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几年前还仍然延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贫困人口中因缺技术致贫的高达57.6%,全县共有贫困村15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290户21万余人。

直到5年前,中国工程院朱有勇和他的院士团队“住”了进来。5年后,笔者来到朱有勇的“根据地”,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民组活动室改建成的“科技小院”里看到,二层小楼的一层,电商培训班正在上课,旁边一个类似大棚的建筑里人来人往,这里像一个科研所更像农民田间学校。

也正是在这里,国内顶尖的院士专家带来的最前沿科学技术与贫困“直过民族”区域的落后碰撞在一起,澜沧江畔的青山绿水间,瞬间引发了一场“产业+技能”科技扶贫的深刻变革。

2015年,中国工程院贯彻精准扶贫方略,对澜沧县开展定点帮扶,先后组织200余人次的院士,数以百计的专家深入澜沧把脉问诊。朱有勇正是带头人。此后的几年里,朱有勇多数时间在村里度过。他带来了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和硕士组成的团队参与扶贫。但起初,朱有勇一片热心肠,却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回应。

“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里的人受教育程度太低了,人均只有6.3年,主体民族拉祜族更是人均只有5.8年,相当于小学还没毕业。”澜沧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昕告诉笔者:“除了教育,生产生活水平也很落后,人们没有按时劳动和储蓄的习惯,干一天活要拿一天现钱,拿了钱就花了,花没了才想起来去劳动挣点,以至于这里的企业招工很难。”

这和朱有勇和同事们最初的调研看到的现象一致,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令人揪心,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三两头猪、几床棉絮,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

“这里本不该受穷。”在朱有勇看来,澜沧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没有技术和产业,当地群众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知名电商平台在“科技小院”开办的培训班正在上课

扶贫先“扶智”。院士专家团队创造性地创办了全日制院士指导班以及院士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由院士专家亲自授课,采用延安“抗大”的办学模式,以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方法,用学员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反复讲解和演示,在田间地头、禽畜圈旁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学员,使学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学会种植、养殖技术,尽快补齐科学文化素质短板、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技能,确保最前沿科技能够运用在实际劳动中。毕业考核不笔试、不考深奥的理论,就看谁学习之后种出的产量高。产量最高的农户,还会得到院士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2017年,“院士培训班”开班,陆续开办了冬季马铃薯、蔬菜、林下三七、中药资源、茶叶、畜禽养殖等方面实训课程,3年招生并培养了1500名新型职业农民。因为开班多,已有四、五十名专家成了这个培训班的老师。学员学成返乡后,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

“讲课的都是院士、教授和博士,这样的学习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澜沧县上允镇下允村的张忠玲一直在家务农,2018年成为院士专家技能扶贫养殖培训班的学员。100天的学习中,她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雏鸡脱温室,学会了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牧草种植等技术,还实际操作了疫苗的接种方法。学成后,张忠玲自己建了200多平方米的鸡场,盖了脱温室,现在饲养了600多只土鸡,成为了全村脱贫产业的带头人。

朱有勇长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研究,一到澜沧,他就带领团队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症施策,打造科技扶贫“试验田”。

特别是在充分考虑澜沧境内有20万亩退耕还林思茅松林,且与中药材三七之间具有相融相生的特性实际之后,制定了《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破天荒地把林地再利用起来,发展林下三七产业。

竹塘乡林下三七试验点

院士专家团队针对雨林山岭区的森林资源,把林下生态环境与三七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体系。

2015年,院士团队在竹塘乡李召梁子和高风刮两个地点试验了5亩林下有机三七,当年试种成功;2017年,又在老炭山村委会老章寨村民小组示范了120亩林下有机三七,在大塘子村上扎艾村民小组示范了340亩,在东主村老缅寨村民小组示范了74亩,均获成功;2018年,继续在老炭山村4个村民小组示范了1250亩,在大塘子村下扎艾示范了150亩,在东主村老缅新寨示范了250亩,在糯福乡和大山乡示范了500亩,共建立了11个林下有机三七科技成果的示范样板。

“和利用林下土地种三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冬季种植马铃薯。”刘元昕告诉笔者,当地农民以前都是每年种一季的习惯,秋天收成后土地就闲置起来,但院士专家分析气候降雨等条件后发现,完全可以把土地在冬季充分利用起来。

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新技术则是朱有勇团队的另一成果。在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现场采收、现场称量,冬季马铃薯项目获得的成功,亩产量最高达到了4.7吨。第一季采收时,现场农民挖马铃薯就像挖“宝”一样兴奋:按平均亩产3.3吨计算,每公斤3元的价格出售,每亩最高可创收近1万元。

据了解,竹塘乡小广扎村民小组三七基地中,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的科技指导所形成的15%股份归村民所有,三七销售后,农户可获得15%的分红。按照每户农户出租、管理10亩林下有机三七计算,两年下来可为每户农户增加收入12.72万元,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企业扣除每亩1.2万元的成本后,可通过销售三七花、三七茎秆和叶片、三七根,实现每亩5万元的收入。

在澜沧江畔,院士扶贫团队打造的产业还远不止于此:李玉院士团队帮助会泽培育了7个食用菌栽培菌种,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千余亩;陈剑平院士协调唐华俊院士团队,开展高产优质燕麦引种试验示范,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13个品种选育工作……

猜你喜欢
澜沧培训班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2:44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12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热带林业(2021年2期)2021-08-11 07:10:06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21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糖料(2016年1期)2016-12-01 06:49:06
院士速递
广东饲料(2016年1期)2016-12-01 03:42:59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画画培训班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地震研究(2014年3期)2014-02-27 09:30:46